《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9 星期一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县域发展 首页 >

县域轨道交通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作者:张子琰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79   发布日期:2024-2-28

摘 要  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作为中国县域经济首条全城穿越的地铁线路,在线路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不仅为昆山县域经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也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创新举措。县域轨道交通的建设能够带动以人力资源为主的资源要素优化聚集,增强县域与周边城市的发展互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未来,县域轨道交通将进一步发挥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产业链布局、城市更新建设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关键词  县域经济;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苏州轨道交通(以下简称苏州轨交)11号线于2023年6月24日正式开通运营,成为中国县域经济首条全城穿越的地铁线路。上海苏州两地乘客可通过手机应用实现“无感换乘”,城市间通勤更为便捷、高效。统计数据显示,地铁开通第一个月(2023年6月25日至7月23日),线路总客流达290.9万人次,日均9.7万人次。苏州轨交11号线的建设是沪苏两地打破区域“边界”的一次重要探索,跨区域轨道交通经验将给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内其他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带来示范,也将成为集中展现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成果的重要窗口。

一、 县域轨道交通的发展特点及功能效用

(一)发展特点

轨道交通的经营大多依赖政府补贴,为避免轨道交通盲目建设造成资金浪费、运营不善等问题,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经济、人口、客流规模等方面有具体规定。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中提出,完善规划管理规定,严格建设申报条件,明确了地铁主要服务于城市中心城区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地区;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15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15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150万人以上。在此背景下,一些城市的轨交建设脚步放缓,建设前的评估更为谨慎。

作为共同富裕的神经末梢,县域约占我国面积的93%、人口的74%、GDP的53%,涵盖了全国大部分面积和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近年来,县域轨交悄然兴起,不仅释放了县域经济的动能,也疏解了一些大城市的交通压力。《“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衔接,合理推动轨道交通跨线运营。积极利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提供通勤服务,探索将重点都市圈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以合理制式适当向周边城市(镇)延伸。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个县级市开通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等),正在规划中的达10余个。开通了轨道交通的县域的优势主要在于经济实力雄厚、区位优势明显。例如,在2023年百强县排行榜中,12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县域进入了榜单,昆山位列第一,长沙县位列第十,义乌市位列第十一;地理位置上,诸如昆山、句容、正定县等地,因为紧邻上海、苏州、南京、石家庄等大城市,获得了都市轨道交通延伸至县域的机会。然而,县域轨交的建设规模较为受限,除苏州轨交11号线跨越昆山中心城区,共开设28座站点以外,其他县域的站点都小于10座,且多设立在城市边缘,并未通达县域核心功能区。我国县域轨交的发展方兴未艾,建设经验有待进一步探索验证。

(二)功能效用

1.以人力资源为主的资源要素优化聚集

区别于广义的公共交通建设,轨道交通不承担运输大宗货物的功能,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轨交拓展了城市建设的维度,推动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居民出行、生活更加便捷、高效、安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认为,宜居的环境能够吸引更多人类智慧和财富的聚集,在工业文明转变为数字文明的过程中,人和产业的相互作用逻辑发生了变化,即由工业主导时代的“人跟着产业走”转变为数字时代的“产业与资本跟着人走”。在“人”的带动下,区域生产要素和经济社会活动将不断流向区位条件更加优越和更具规模效应的地区,促使地区原有就业结构和就业主体的格局发生改变。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需要的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交通布局,轨交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就县域经济增长点而言,轨交能够带动沿线附近土地房产、商圈配套、文娱场所、广告位等一系列功能的开发和消费增长。就人才带动产业发展而言,人流带来的信息、物资、资金等要素将进一步转化为发展动力。尤其是长三角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集群集聚发展态势的地区,就业类型以劳动力和资源型为主逐渐向技术型和知识型为主转变,未来需要大量科创人才的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产业将获得更多发展动能。

2.城市群、都市圈范围内的区域空间重构

县域与都市圈的关系可分为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等模式。与大城市、大都市圈相比,县域经济起步时往往依靠资源驱动,形成地方性企业聚集,处于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将某一部分产品做大做强。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周边大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群或都市圈能使资源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实现优化配置,使城市群获得比单个城市更大的分工收益和规模效益。都市圈通勤交通网的完善带来的资源要素聚集能够让县域与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联合互动,降低大都市和周边县域间的生产成本与服务成本,提升城市间的响应速度,进一步形成产业价值链,打破县域对周边大城市单一依赖的格局。

赛迪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指出,当前县域发展演进呈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入重要机遇期,县域成为投资消费重要阵地,省级行政单元成为统筹县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化转型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选题等趋势。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县域与周边地区城市功能、产业功能、创新功能进一步有机结合,金融资本、人才人口、科教资源、专利技术等进一步聚集,能够加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进而通过创业创新及产业化占据高端、高效、高价值链环节和高附加值,形成各类经济集聚区、产业经济带、城市经济圈及城市整合功能体等新型化和综合性的经济产业集群圈。

3.促进县域城市布局与功能完善,壮大县域经济规模

轨交带来的经济增长点主要体现在沿线一体化开发、信息产业、文旅设施等方面。1989年,美国学者彼得·卡尔索普根据美国城市扩张的经验,提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规划模式,即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公交导向开发”。该模式以地铁、公交干线等枢纽站点为中心,以400—800 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将居住、通勤、工作、休闲娱乐等功能向站点周边集中,形成高效、集约、舒适、绿色的城市空间。TOD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有许多成功案例。例如,中国香港采取“轨道+商业”的发展模式,建立轨交沿线物业和城市开发模式,完善商业、教育等配套设施,盈利率因其高度市场化高居世界地铁城市前列。日本新京都车站承担了城市服务中心和旅游观光功能,涵盖旅馆、剧场、百货公司等设施,其经营者为混业经营公司,更侧重物业开发、铁道运营等不同业务单元模块,以城市轨交建设促进经济开发,实现城市沿线发展的多元化。县域轨交为县域居民带来了更多生活便利,创造了更多消费场景。对立体化的城市商业空间的纵向开发与利用,零售店、体验类业态、餐饮业、娱乐配套不仅满足了年轻化、时尚化消费体验,也进一步凸显了城市特色。通勤的便利让县域居民快速享受到大城市提供的医疗、文娱等资源,居民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二、苏州轨交11号线的建设实践及成效

(一)聚焦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空间协同规划

优越的地理区位、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庞大的人口规模,让昆山成为首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县级市,也是全国唯一轨交线路穿越全城的县市。昆山地处上海、苏州的中间地带。202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将昆山划为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中明确的全球功能性节点之一。昆山连续18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常住人口超过200万。2022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06.7亿元,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迈上6000亿元台阶,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5.5%,是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同城效应,昆山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与周边城市在制造业、金融、科技创新等许多领域有广泛合作。

苏州轨交11号线的线路布局覆盖昆山五大主要经济板块,贯通昆山经济发展的主通道,串联起了昆山70%的人口和75%的GDP。11号线的开通,为城市间的通勤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也提升了昆山城市的吸引力。

(二)聚焦公共服务配套,提高生活品质

苏州轨交11号线,常规首班车采用“多点同时投入”运营模式。工作日早高峰上线列车20列,晚高峰21列,平峰16列,早晚高峰期行车间隔约6—7分钟,平峰行车间隔约8分钟;周末及节假日期间,上线列车16列,全日平峰运行,行车间隔约8分钟。为充分满足居民出行习惯和需求,昆山市同步优化调整公交线路50余条,同步完善地铁周边基础设施。站点周边相关交通附属设施接驳线路数量由68条增加至113条,临时配建10处公交首末站,在出入口100米范围内配建公交站台68个,其中50米范围内54个。站点沿线增设公共自行车停车位36处、1754个;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132处、总计11474个;“P+R”换乘停车场11处,提供停车泊位1989个;人流密集处设置风雨连廊13处。车站还特地设置“乐享清凉”便民服务区,配备休息桌椅、阅读区和儿童游玩区等多项便民设施,拓展了车站的功能。

昆山将地铁建设深度融入城市更新,重塑城市发展格局。城市广场TOD项目与昆山市地下空间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联合钱七虎院士科研团队开发地下空间潜力。该项目规划占地约3.4万平方米,地下停车位950个,未来即将实现自驾转换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项目通过下沉广场与轨道交通11号线城市广场站衔接,以丰富的连廊、多功能空间与科博中心等文化设施形成功能联动,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站点”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的文化商业聚合体。

(三)聚焦城市文化内涵,全面促进文旅共兴

围绕“轨道引领城市发展、建轨道就是建城市”理念,地铁站的装饰设计和空间造型中融入了“昆曲”“江南水乡”“昆山三贤”“廉洁文化”等元素。设计团队将室内装修、导向标识、商业广告及机电系统等各专业终端整合,实现空间一体设计,精心打造了3座特色空间车站、8座装修特色站。轨交11号线串联草鞋山遗址、正仪历史文化街区、昆山文化艺术中心、亭林园、昆山当代昆剧院、夏驾河生态公园等彰显城市文化的热门景点,昆山城市文化标识进一步凸显,倡导城市文明、传播社会新风、弘扬先进文化展示的氛围营造更浓。地铁开通仅一个月,对周边文旅消费的带动作用显著,江浦路站万象汇商场日均人流量超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约50%,周末则超8万人次,商场整体销售额增长超30%。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共举行话剧展演等文化活动17场次,场次同比增加一倍,上座率同比增加24%;各类电影放映1173场次,上座率同比增长约12%。

三、县域轨交促进高质量发展未来展望

(一)抢抓机遇,加快长三角城市融合

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的作用,加快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联通,打造与毗邻区域的交通路网,推动区域交通由“互联互通”向“快联快通”提升。以轨交互联互通为契机,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作体系,促进平台共建共享、服务协作联动、要素高效流动,带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互补、体制机制相互弥合、地缘文化融合发展,从硬件上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夯实基础。着力解决城市融合过程中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外部化”和“无界化”问题,落实就业、居住、医疗等公共政策的创新,探索制定“跨域通办”事项清单、“跨区联办”服务机制、“跨域通办”专窗设立,打破区域合作壁垒,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努力推动顶层设计及规划落地。

(二)统筹推进,构建创新产业链

促进“交通+产业”协同发展,以轨道交通的建设为契机,加快城市产业布局、产业链延伸、公共政策配套,促进就业类型以劳动力和资源型为主转变成以技术型和知识型为主,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引领现有重点产业、拟培育重点产业、未来重点技术产业发展,科学设计吸引优质创新资源融入机制。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政策、服务保障,提供资金支持、安居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配套,提升人才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构建城市空间特点和景观特色,在站点枢纽设置文化布置、文创商店等,创新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三)精细管理,推动服务供给创新

根据经济社会和人口规模发展趋势,深入推进前期研究,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不断优化公共交通出行环境,满足多元出行需求,探索轨交公交信息互通共享、“无感换乘”出行、P+R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等做法。持续推进地铁沿线周边的商圈、工业园、政府服务部门等的开发与建设,进一步实现资源聚集,提升城市的活动和办事效率。探索更为高效、集约的轨交运营模式,优化定制线上平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差别化的公交出行需求。构建大中运量公交系统,积极探索“云轨”“数轨”等前沿轨交适应性分析,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开发多维度、多领域的智慧应用场景创新,建立快速化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动态预判检测,确保运行安全有序。

(四)前瞻谋划,勾画县域轨交未来发展

以高效、绿色、智慧、安全、开放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创新技术为载体,推动轨交装备升级与产业发展。与知名院校、大院大所合作建立相关技术研究所,探索形成自主可控的轨交技术链,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模式,提高运输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和标准。前瞻布局轨交产业集群,促进5G通信、元宇宙、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与轨交发展融合,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发展局面。聚焦科技研发、勘察设计、智能控制和运营服务,加强对运营系统的检测、检修、维护保养,确保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高效、有序。

参考文献:

[1]毕妤.中国香港和日本地铁TOD发展模式对西安地铁建设的启示[J].交通企业管理,2023,38(01):104-106.

[2]陈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探讨[J].山西农经,2022(14):78-80.

[3]韩锋,张永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力及作用机制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08):55-58.

[4]接栋正.高铁时代的都市圈建设——区域空间重塑、城市转型及治理创新[J].管理学刊,2016,29(01):48-54.

[5]李亭.都市圈背景下的县域产业发展研究——以邹平县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4(17):16-18.

[6]李甜甜,黄静晗,郑庆昌.县域发展战略评价:内涵界定、研究进展与指标体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3(03):121-131.

[7]肖挺.地铁建设对我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机理及定量评估[J].世界经济文汇,2021(01):100-117.

(作者单位:中共昆山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