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15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实践思考 首页 >

适应性视角下高校美育实践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韩 宁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51   发布日期:2024-1-24

摘  要  对照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目标要求,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对美育理解不全面、教学设计不科学、教育方式不适当等问题。为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标,高校应注重增强适应性,健全美育育人机制,深化完善美育内涵,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美育方法,努力培养更多具有较高审美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高校;美育;适应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美育作为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高校如何提高美育水平和效果、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作用,是新时代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美育工作的政策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我国第一个美育工作专项政策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这些重要论述和政策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加强高校美育工作适应性的应然与实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明确要“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推进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关键所在。美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育人成效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对加强美育工作提出新部署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承担着推进科学发展、科技创新的职责。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取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要求“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这明确了美育的目标以及在不同类型高等教育中的内容和重点。高校美育工作既与德育、智育相统一,又与体育、劳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指导学生了解艺术、认识美,感受身心的愉悦,提高审美修养,还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提高审美趣味,树立美好理想,形成良好人格。

(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对完善高校美育内容提出新期盼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建设、生态环境等,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都越来越高。苍茫宇宙的浩瀚之美、生机勃勃的自然之美、工业产品的精致之美、艺术经典的创意之美,无一不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高校美育的目的正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认识美的规律、了解美学发展趋势、感受美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创造美的激情,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中国系统科学研究学会名誉会长乌杰教授用精密的数学证明和公式演算说明了科学是美的,“科学原则”应当是美学更重要的原则,美同样符合科学现有的一切标准。这也说明了美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手段。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四大职能,推进美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高校应有的职责。

(三)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对丰富美育实施方法提出新要求

我国近代美育的首倡者和奠基者、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将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认为,美育不仅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活跃、情绪最丰富的时期。要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大学生们不仅要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也要厚植文化底蕴,提升审美素养,成为由内而外、内外兼修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社会生活,高校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式,从认识、体验、创造等层面,指导学生进行美学知识积累、审美素质拓展、促进审美价值认同,使审美素养“成为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之中介”,通过提高审美水平来拉动他们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见图1)。

三、高校美育发展的现实羁绊

美育通过具体的形象、生动的情感、潜移默化的方式助力学生成长,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虽然理论研究中已经论证了美育具有以美养德、以美增智、以美强体、以美践行等积极、独特的作用,但在现实工作中,美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美育内容设置不科学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美育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形塑情感与价值的关键阶段,美育应当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明晰美育工作目标任务、系统设计美育推进思路、提高美育育人成效,应该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对美育内涵的理解浅表化,或是将美术、音乐类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或是将美育狭义地理解为剪纸、茶艺、插花等技艺传授;有些高校美育课程内容与中小学重复,与大学生的年龄和个人成长需要错位;有些高校美育课程脱离实际,礼仪课程只讲授鞠躬礼、揖礼等传统礼仪,忽视职场礼仪和现代社交礼仪;有些高校重形式轻效果,文学鉴赏课上要求跟随老师抑扬顿挫背诵古诗词,学生却只念其句、不懂其意等。这些现象都是对美育内涵理解不深、不透、不准的表现。教育教学与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相脱节,美育就失去了意义。

(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青少年一代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一些学生沾染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有的以身着奢侈品名牌为傲,审美趣味庸俗化;有的盲目跟风网络主播或小视频,审美价值取向功利化;有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停留在华彩霓裳、精致妆造上,审美体验媚俗化。出现这种是非观颠倒、价值观错误、审美标准扭曲的现象,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有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传统呆板,贴近性差、缺乏审美趣味;有的学校只重视外在的人的形象美、自然环境美,忽视了美好事物对人心灵、精神的影响;有的学生在新媒体平台恣意生长,学校放任学生审美观的异化、审美能力的弱化、价值观功利化。实际上,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同、内容相通,如果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就像是人体的骨肉分离,会导致肌体无法正常生长。

(三)美育实施方式不适当

教育是感化、塑造的过程,美育更是通过欣赏美、认同美等感化、熏陶的方式来传递信念、树立情操的过程。但是当前,仍有一些高校将美育实施过程简单化,用播放影视剧、纪录片等音视频资料代替美学知识传授;有的学校美育重活动轻课程,用文艺演出、摄影比赛等代替美育实践;有的高校选择性应付上级部署,美育教学覆盖面小,教学内容设置不问学生需求,教学效果差;有的学校师资不足、各方来凑,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尚未列入议事日程;有的学校美育靠“讲”,环境熏陶、日常生活感知缺失;有的高校把美育视作休闲娱乐活动,“让辅导员带着玩玩”,与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无关;有的高校认为美育是“锦上添花”的事,重视科技社团,忽视文化、文艺社团;有的高校认为美育会让学生散漫,为防范意识形态风险,限制学生进行文艺作品的创作或展演。美育实施方法与高等教育特点不相适应,育人效果必将与提升学生审美素质、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的目标相去甚远。

四、高校美育实践创新路径探析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按照两个时间节点明确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目标:到2022年,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体育美育体系。围绕这样的目标,高校美育工作要以“增强适应性”为前提,系统规划美育改革思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适应个体成长特征,健全美育育人机制

美育涉及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大学生正在“三观”形成期,在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完善性格品质、提高自律能力,将美育与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技能素质等方面紧密结合,以实现“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要在深入细致的学情分析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点,制定契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美育工作方案,以学科专业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加强审美教育、艺术素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健美教育。要完善美育推进机制,协同教务、学工、后勤等条线工作,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进和扩大美育育人成效。

高校美育工作中,不仅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艺术经典和高雅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突出实践性,进行审美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结合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周边景色、地域文化等,引导学生去寻找美、发现美,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审美水平;通过传授审美技巧,交流审美心得,促进形成一定审美认同,在探寻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弘扬工匠精神,通过自己的智慧创意和技术技能创造美的作品或产品,树立文化自信。

(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优化美育资源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众文化、网络文化、视觉文化、消费文化等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审美能力逐渐成为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美育也逐步走到社会前沿。在规划设计美育工作时,高校要在加强自身美育资源项目培育转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充分发掘、利用地方和企业的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通过参观学习、专家讲座、社会实践、建设美育实践基地等方式,形成“校内资源+社会资源”的美育双动力。要注意学校、社会、家庭美育内容的衔接和互补,针对社会发展对学校和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形成“大—中—小(学)”贯通、“家—校—社” 互通的美育体系(见图2),完善人才培养过程,打造特色美育品牌。

图2  美育工作机制示意图

在学校美育实践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校的生源情况、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社会资源、经费情况等,科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满足社会所需的美育内容,除公共艺术课程之外,还要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崇德尚艺的美育情操,指导他们体验和创造技术之美,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倾力构建以审美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德育提升为目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进校园,通过艺术鉴赏、文化体验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将高雅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教育过程。

(三)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增强美育育人成效

美育不仅是认识美的科普教育,提升价值观、文化观、审美感知、艺术技能、创新实践等核心素养也是美育的目标。新时代高校美育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怎样发现美以及如何展示美、创造美、捍卫美,从而在其外型、气质、言行、性格、涵养等方面都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高校要重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专业实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质、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全方位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要注重提升教师美学素养,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美育培训,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美育与专业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美学素养和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同步提升。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日常生活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既使人们的审美取向趋向多元,也为提升审美素质提供了便利条件。高校要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充分认识科技发展以及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各类互联网应用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渗透、熏陶、感化、浸润等思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要坚持“三全育人”,在校园中营造“美在身边、人人向美”的美育氛围,将美育工作融入日常、贯穿平常,挖掘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美学元素和美育价值,全时段、全方位浸润、感染学生,使学生既能学到有关审美的基本知识,还能学会欣赏、体验和实践。要突出美育的实践性,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在不断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推进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挖掘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美育元素和美育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审美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

[2]彭锋.美育重在熏陶与化育[N].人民日报,2018-10-26(24).

[3]周建松.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21-02-23(03).

[4]杨宏志.关于新时代高校美育实施的几个策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2(05):19-21.

[5]孙献华.高校美育实践的新路径与新课程[J].江苏高教,2022(03):102-105.

[6]李继.高校审美教育:内涵、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2(06):116-120.

[7]阿妮尔.新时代,以“美”育人更有底气[N].江苏教育报,2023-03-29(01).

[8]王萌.高校美育的逻辑起点、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2):68-75+95.

[9]徐娜.高校美育三议:本质意义、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径[J].江苏高教,2021(06):113-116.

[10]刘健婷,万蓓,詹麒.新时代高校美育实施:意涵流变、逻辑遵循与路向建构[J].江苏高教,2023(10):99-103.

[11]李娇.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的适应与引领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2023.

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适应性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21JSJG16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