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15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以人文经济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 扬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353   发布日期:2024-1-24

摘  要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激发人文经济这一重要驱动力,以人文经济激活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深入发掘并发挥好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化人文经济共融共荣,让经济融入人文,让人文浸润经济,让人文与经济同频共荣之光照亮长江经济带的未来,让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人文经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重庆、武汉、南京、南昌四地主持召开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特别是四次会议的主题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全面推动”,再到“进一步推动”,体现了党中央聚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必须以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高度重视并不断增强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力与活力,必须系统、全面、充分地激发人文经济这一重要驱动力,构建起人文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新肌理、新动能,让经济融入人文,让人文浸润经济,让人文与经济同频共荣之光照亮长江经济带的未来。

一、深刻理解人文经济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首先需要甄别与厘清的是,这里所说的“人文经济”,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经济学,也不是简单延续西方经济学的所谓人性或人文的指向。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话语范畴之一,“人文经济学”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相融的理论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识变应变求变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被印证并不断释放成效的发展的新范式。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如何研究“人文经济学”,如何认识“人文经济”,如何以人文经济激活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推动区域现代化发展成为当前亟待重视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何谓人文经济,人文经济何为?人文经济是一个发展共同体的理念,其精髓要义在于不能立足“人文”说经济,也不是着眼“经济”观人文,更非“人文”和“经济”的拼盘、物理链接,而是要将人文经济的思考跳出文化学或经济学的单一视域,将人文和经济辩证整合、双向辐合、同频共振、相向而行。人文与经济的双美合璧,是努力创造人文与经济的“化学反应”,一体化地凝结萃取而形成新发展形态或新社会样态的新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发于文化思维和文明思维、内嵌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意义上,实现人文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新逻辑、新作为。

人文经济不仅是推动像长江经济带这样区域发展的动力,也是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存量实现更大增量的发展定力。尽管西方古典经济学承认物质世界中根本的力量是经济,精神世界中最高的力量是宗教,似乎解释并关注了文化、精神、伦理等要素之于经济发展中的存在,但是诸要素的作用是有限的也是狭仄的,事实上也是有先天缺陷和天生局限的。所以,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分析了新教伦理所造就的“资本主义精神”,阐述了新教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提供的文化动力。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旨归已经接近人文与经济一体化的愿景。而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发现,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矛盾不是经济矛盾、政治矛盾,而是文化矛盾。这其实又揭示出了西方经济学、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所面临的人文与经济相割裂的某种困境。相形之下,新时代人文经济的出场,首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思维框架: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驱动、混合推动、一体联动、全息运动。在这个意义上,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大国解决区域发展难题的新思路、超越西方经济学局限并开辟区域发展新境界、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觉悟之果,是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为基础和基本问题的向人类文明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人文经济推动区域发展,既解决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又寻绎到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相生之道,从而获得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文动力,真正为经济发展提供合理而充沛的文化力,让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

人文经济是以文化为关键动力源泉的经济形态,强调文化对经济的能动性力量,借助文化的经验智慧和工具优势为经济活动提供坚实的动力支撑。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促进社会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长江经济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同城化建设、高效率的产业链分工、高能级的科技创新联合体、高标准的统一大市场(简称“四高”),这“四高”的背后,必须厚植“体”的文化底色、人文成色、人文经济的亮色。因此,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乘人文经济之势、扬人文经济之长、聚人文经济之能。

长江是人文河,长江经济带是人文经济的实践场。长江绵延6300余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长江从西到东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地理单元,长江流域河网密集,拥有岷江、沱江、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等众多支流,沿着长江还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长江贯通名川大湖,这一广袤的自然区域也是文化区域。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视角考察,历史孕育了长江流域内文化生长的生态条件,山水相依、人民相亲、文化相通、人文相融。史前的上山文化、高庙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各具特色;良渚文化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风采;商周时期的三星堆文化神奇精美;春秋战国时期的荆楚文化多彩瑰丽;唐代“扬一益二”、陆海兼通;宋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宋代到明清,江南丝绸、景德镇瓷器名扬四海;近代以来,工业、商贸、教育、科学等无不领时代之先等。这些都是长江经济带人文经济发展的厚实家底。面对中国式现代化主流实践,不能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任由传统文化与人文惯习产生作用,必须主动自觉地努力构建起人文经济赋能的机制与动力。

二、深入发掘并发挥好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长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涵育人文经济的共有的精神资源。只有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赓续长江千年文脉,发挥好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才能在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江大河的文化气象,是人文经济相融的深厚基础。看得见多远的过去,才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这是人文经济赋能发展的逻辑起点。长江流经11个省区市,青藏地区的藏羌文化、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长江中游的楚湘文化、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交汇融合、互联互补,最终汇集为兼容并蓄、意蕴深厚的长江文化。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了历代文化精英,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使得各区域之间的交流沟通非常频繁,形成经济社会文化大系统。今天,通江达海的长江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文化兴在于精神立。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体现在是否提炼出若干具有标识性的人文精神特质。长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宝贵资源。要做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借助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将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历史遗迹、非遗活动、传统农业景观、商业体验场所、旅游景区等进行整合,为人们提供文化、游憩、审美以及教育等价值体验。

长江文化既是长江流域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成为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一系列切实举措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传承发展。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运用中华文明思维,聚焦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传承好长江千年文脉,让长江文化更加熠熠生辉,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现实创造力。

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滨江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不仅如此,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以人文经济破长江经济带发展之“壁垒”。打破种种行政壁垒、市场壁垒,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以“关键一招”行“非常之策”,在深水区、硬骨头方面,系统地、试点式地作更多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深层改革和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浸润、文化互通的天然作用,以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同频共振,推动长江流域内各经济发展主体更自觉、更主动地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比如,突破以往省域、城市各自在行政区域内单独传承文化传统、发展文化服务的界限,明确将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江经济带人文经济的共创、共享,促进各板块文化的交流、碰撞、互补、融合,增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文化如水,静水深流,以柔克刚,突破现有各壁垒的局限才能实现更多无限可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早日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版图上的示范地、领跑者、活力区,还要加快打造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建设新高地,全面推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让长江经济带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始终走在前列。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做好着眼长远、谋篇布局、整体推进的大文章。长江流域广大、人口众多,上中下游地理环境和地域人文特色丰富多样,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标志性象征。长江文化不仅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心力、凝聚力,而且在与世界文明对话中,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彰显,才能使人们在长江文化的滋养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精神力量。而这正诠释了人文经济对“人”的重视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的高标。

三、深化人文经济共融共荣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人文经济理念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视角、融合思维和科学路径。要着眼长江经济带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更加注重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的多维度赋能,深化人文经济同向同行、共融共荣,以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主动和战略主动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发展的新型人文经济形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一)把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也包括精神生活需要。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交相辉映作为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协同共进的机理与路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条件,同高质量发展在目标维度上的要求完全契合。高质量发展是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发展观的深刻变革和全面升级,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是在经济社会领域完整、准确、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创新发展所必需的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勃兴,协调发展离不开系统观念和合作共赢理念,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为基础,开放发展强调制度型开放和文明交流互鉴,共享发展则归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文价值追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是文化气质、文化品质、文化特质的表征,文化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各有其长也各存其短,有相互之间的发展落差,也有内部之间经济与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惯性问题。比如,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仍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发展重点,长江经济带下游的长三角地区,则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处于向后工业化发展过渡的阶段。这种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性,也是人文经济发展势能的差距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只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长江经济带只有人文和经济二者相互赋能、交相辉映,经济高质量发展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高质量发展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循此,只有人文与经济融合互动,长江经济带各地区才能充分激发创新动力,突破资源要素瓶颈约束,不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只有人文与经济相互促进,长江经济带各地区才能打破对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的偏好以及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从而以长期视角、共赢思维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内嵌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

(二)把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态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支撑,而经济作为人们为获取物质和精神资料而开展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总称,是人类文化生成不可或缺的客观实践基础。统筹“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目标诉求,追求“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人文与经济相融共生的内涵与价值所在。

实践证明,在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区域协同融通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路径和主要途径。而人文经济的同向发力则是一个有力的“扳手”。目前,观觇以苏州、南京、南昌、武汉、重庆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共同的核心启示在于: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正在全方位浸润到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城乡发展、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品质,由此文化基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充盈浓郁地方特点的“人文味”的城市样态正在逐步形成。人文与经济相融,核心在于见“数”见“物”更见“人”。比如,各地的高新区或科技园区都在党建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自己的品牌做法和相对成熟的操作经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各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始终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正因如此,既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又厚植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些标志性城市发展的启示,说到底是人文与经济相融,每一步都是人的观念迭代更新的进程。在促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的同时,逐步推动形成了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新,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财富观、政绩观、劳动观、义利观等。

(三)牢牢把握人文与经济协同互促是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人文经济发展既是慢变量也是快增量,既是内驱力也是外引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向聚责人文经济的赋能,从要素供给、载体支撑、政策集成等维度协同发力,进一步激活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才能日臻达到“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的发展新境界。

一是强化要素供给力。深度挖掘沿江各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元素,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现代化运营模式对长江流域特色历史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持续为人文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创意要素。与时俱进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练具有标识意义的长江区域地方精神,增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精神动力。进一步发挥长江文化母亲河的聚合效应、联系效应、乘数效应,吸引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打造区域性高端要素集聚高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建立聚焦长江人文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先导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入长江人文经济发展急需的关键领域。加强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经济和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断培育数智时代新的文化经济业态,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激发“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澎湃经济增长新动能。

二是强化载体支撑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综合考虑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将长江沿线省区市纳入建设范围,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功能分区,形成主题明确、内涵清晰的空间格局,统筹推进保护传承、研究挖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基础工程。强化对文化创意要素产业化的政策支持,推进文化与现代科技、传统制造、市场营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强化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促进文化创意赋能传统产业,打造合乎人文经济发展导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囿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打造多领域、多层次、多功能的优质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文化+”和“+文化”的运营模式,推动文化交流与经济交往协同共进,实现人文底色强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政策集成力。强化宏观政策组合的取向一致性,科学稳妥放大政策组合效能。瞄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点任务,集成设计文化政策与经济政策,加强文化和经济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配套,培育懂文化也懂经济的复合型专家队伍、人才队伍,形成文化与经济协同互促的政策合成并推动执行落地。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推进,加强政策类型、政策功能、政策边界、政策周期的协同配合,以政策合力、部门合力保障人文经济一体运作,更强劲地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奔腾流涌、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04.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08.

[4]任平,李扬,战炤磊,王俊.人文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密码(笔谈)[J].探索与争鸣,2023(09):144-158+180.

[5]丁家钟,贺云翱.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04):69-72.

[6]新华社研究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EB/OL].(2023-12-03)[2023-12-24]http://www.news.cn/2023-12/03/c_1130006373.htm.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江苏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