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15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

作者:陈建华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97   发布日期:2024-1-24

摘  要  在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时代,上海以得天独厚的交通位置通过对外贸易门户作用与口岸服务引领长江经济带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初步形成了从西向东沿长江逐级递增的产业梯度及其分工与协作体系。在我国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上海正在运用超大城市的聚集与辐射效应,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区域性市场率先形成,继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上海正在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战略链接城市。上海通过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促进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生产的整体性效率,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与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关键词  聚集;辐射;长江经济带;上海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21%,人口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的经济大动脉,它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状况,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上海地处沿江沿海的交汇点,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优势较为显著。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不仅承载着增强对长江经济带辐射与引领作用的战略使命,而且需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发挥战略链接点的作用,从而引领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上海与长江经济带在“一带一路”的功能与作用。

一、外向型经济条件下上海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之后,我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作用不断凸显出来。一方面,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以超大城市的聚集与辐射作用,带动长江经济带参与国内与国际经济循环;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作为上海广阔的经济腹地,以丰富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支持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的发展。上海正处于沿海南北运输通道与沿长江东西运输通道的交汇点上,是长江经济带的对外贸易门户与口岸,对于带动长江经济带参与国内与国际经济循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上海促进长江经济带外贸快速发展

上海港同其他省市的港口联动发展,构建起长江经济带进出口货物的运输通道,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出口加工货物的对外运输与出口。长江经济带的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了以沿海和沿江为轴向、以东部为重心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并向西部内陆地区辐射的网络体系,长江经济带的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与江海联运网初步形成。这些交通网络体系成为长江经济带货物进出口及其运输的物质基础设施。在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带动之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挥了劳动力成本与土地成本相对较低与资源较为丰富的比较优势,长江经济带的进出口额不断增长,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进入较快的轨道。根据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整理可得,2022年,长江经济带的进口总额达到11069亿美元,出口总额达到17783亿美元(见图1)。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上海成为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外国公司把金融与物流服务环节设置于上海,而把生产环节放置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区域,可以较大地促进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并节约生产与物流成本。上海港的口岸基础设施及其管理为长江经济带的进出口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有力地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外贸发展,也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社会发展。

(二)上海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外贸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经济生产效率,形成了有效积累,也促进了区域工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带动下,长江经济带的工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长三角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长江中游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22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上海第一产业增加值96.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458.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097.4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4.1%。上海已经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就业比重居于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首,对长江经济带尤其是长三角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起到促进作用。根据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统计年鉴整理后可得,2022年,长江经济带的第一产业增加值37786亿元,占比为6.75%;第二产业增加值224358亿元,占比为40.08%;第三产业增加值297622亿元,占比为53.17%(见图2)。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就业比重沿着长江由西向东呈现出逐渐上升态势,表明了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与长江经济带首位城市的辐射、带动与引领作用。长江经济带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

(三)上海促进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进入了加速城镇化时代,各省市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等城市群与都市圈。上海统计局发布的《2010—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以及城镇化率》显示,2020年,上海的城镇化率达到89.3%,是我国城镇化最高的城市之一。而《重庆统计年鉴2021》和《贵州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重庆和贵州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9.46%和50%。目前,在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转移呈现出从中小城市向特大城市与超大城市转移的趋势,上海成为吸收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外来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2022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上海城市人口数量达到2475.89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69.6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1006.26万人。上海以超大城市的聚集经济效应为外来人口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目前,上海正在引领长江经济带向工业化纵深方向发展,同时,也在引领长江经济带进入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的时代。

二、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链接功能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愈趋复杂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上海不仅需要承担外向型经济条件下引领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以及促进产品出口的功能,而且需要成为国内与国外特别是长江经济带的产品销售与消费、服务提供以及价值实现的平台,从而成为链接国内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综合性枢纽型城市,成为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桥梁型与通道型城市,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战略性链接城市。

(一)上海推动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参与国际与国内经济循环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长江经济带通过参与国际经济生产的分工与协作、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从而提高经济生产效率。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通过带动长江经济带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作用,成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战略性链接城市。在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过程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外资研究中心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促使上海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性链接城市的关键性要素。因此,上海较为重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外资研究中心的引进工作,注意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国内外市场链接和国际业务中转提供良好的条件与坚实的基础。

2002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政策。此后,上海成为我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的城市。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了《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上海市鼓励企业设立贸易型总部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五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与外资研发中心。高能级总部机构特别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上海的集聚,增强了上海的城市辐射能级,提高了上海对长江经济带的带动与引领能力,也促进了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对接国际市场并有效利用国外资源。2023年10月15日第35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IBLAC)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49家和20家,累计分别达到940家和551家(见图3)。根据《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计划将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00家左右、贸易型总部300家左右。

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次在上海召开,它对于外国公司开拓我国国内市场起到积极作用。上海重视并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国际贸易开放型合作平台作用,在为外国开辟中国市场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也为我国提供了全球优质要素与商品,改善了国内消费者福利,较快地提升了长三角地区与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生产者效率。现阶段,上海正在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平台,吸引更多全球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集聚,打造联动长江经济带的旅游、商品和服务集散中心,促进国内外经济联动,促进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参与国内外经济循环。一方面,长江经济带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扩大多样化与特色的消费品进口,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扩大各种工业机器设备进口,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二)上海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性市场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正在发挥国内市场较大的优势和内需潜力,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满足内需的能力,实现从成本驱动与出口导向的高速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内需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首位城市,上海承担着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与促进市场体系建设的重任,着力建设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区域性市场,进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目前,上海承担着长三角地区与长江经济带的广告推销、品牌塑造、总部管理、渠道销售、技术创新、要素与资源配置等综合性功能,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与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形成宽领域、多功能与立体式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上海运用超大城市对长江经济带的聚集与辐射作用,促进不同种类商品市场、服务市场与要素市场发展,使各种商品销售得以实现,市场供需相对平衡,要素相对自由流动,人才、资金与技术等形成了要素市场体系。上海正在建立健全的资本市场、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能源市场、生态环境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等,形成相互补充的综合性与立体式的市场体系,推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商品的价值实现与销售。在上海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制度创新的带动与引领下,长江经济带不断打破地方保护壁垒,不断改革市场分割状况,促进商品、服务与要素资源在长三角地区与长江经济带直至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促进市场范围从长三角地区经长江经济带向全国范围扩展,推动我国市场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最终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同时,推动我国市场机制向由小到大、由大到强转变,从而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现阶段,上海以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为契机,在政策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上进行先行先试,推动由全球商品、要素流动链接枢纽向制度规则链接枢纽转变。上海正在加快城市营商环境建设,在外资市场准入、资金、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等要素流动方面争取体制与机制突破。上海正在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和做法,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发挥改革试验示范效应,积极在知识产权、金融发展、市场准入、人才流动、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性市场率先形成,继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简而言之,上海大力建设交易平台、政策环境与制度高地,以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外资研发中心为途径,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重要抓手,一方面,积极带动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另一方面,积极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性市场与国内市场发育,进而促进国内外市场相互联通,让上海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点,促进长江经济带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

三、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引领功能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结构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壁垒妨碍了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与配置,区域内部产业同构问题较为突出,并在外向型经济条件下发展成为具有“多头对外”的产业结构特征。产业同构化与“多头对外”的区域经济结构降低了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生产效率,加上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区域经济的韧性不足。因此,上海要加强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经济联系,加快形成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打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之间的樊篱。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通过克服阻碍产业转移的行政壁垒,减少重复建设,不断降低产业同构化程度,合理有序地推进区域内产业升级转移,提高区域间产业分工和协作效率。这不仅可以促进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有利于长江经济带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上海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与协作走向深化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长江经济带的企业为适应逆全球化的要求,其国外的供应链、生产链、销售链、服务链和价值链应当缩短,而国内尤其是区域内的供应链、生产链、销售链、服务链和价值链应当延长。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只有进一步深化已有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形成不可复制的整体性优势与竞争性优势,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只有同周边地区的企业形成合作关系,以“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域集聚效应,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长江经济带只有形成错综复杂的供应链、生产链、销售链、服务链和价值链关系,才能形成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在上海作为首位城市的引领下,长江经济带初步形成了从东向西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具体表现为许多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生产服务与管理环节、创新与中试环节集中于上海,而批量生产环节分布于长江经济带其他城市的分工态势;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分布于长三角地区,而作为生产上游的矿产与能源提供环节则分布于长江中上游的生产格局。外商直接投资将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总部管理、品牌塑造与渠道销售等布局于上海,而将生产基地布局于周边地区,并在周边地区发展自己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在整个长江经济带构筑起地域生产分工网络体系,形成综合性的生产体系。

上海同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正在形成“总部—制造基地”空间模式,不同生产环节在不同地区根据要素禀赋进行空间布局,这有利于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产效率。一方面,上海总部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上海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新型产业体系,引领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上海为龙头城市的长江经济带通过不同地区的分工与协作,通过借助“总部—制造基地”分工与协作模式,促进产业链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分布,实现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与区域进行生产合作,可以较大地提高整个区域的生产效率。现阶段,上海正在继续推进产业跨地区转移,推进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进一步形成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因此,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分工与合作是下游地区产业升级的内在需要,也是中上游地区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上海正在运用超大城市的聚集与辐射功能,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生产的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走向深化与细化。

(二)上海提高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技术水平

长江经济带建设一体化的经济区域,有利于创新要素与创新资源在上海首位城市集聚,促进科技创新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并有利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之间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梯度差异。上海集聚了大量的研发型机构,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主要是生产型企业,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是资源型与矿产型企业。目前,上海在高新技术研发领域领先于长江经济带其他城市。上海同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形成相互配套的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与资金链,有力地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形成产业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提高长江经济带的分工与协作效率,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现阶段,上海大力推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发挥长江经济带首位城市的作用,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技术水平。一方面,上海吸引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要素与创新资源到上海聚集,吸引外资研究中心落户上海;另一方面,上海吸引外籍人才到上海创业,为外籍人才提供签证办理和居留许可的便利,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向上海聚集,加快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上海着重从人才引进、税收支持、信贷金融、知识产权以及通关通检等方面,加大对各类研发机构与总部机构的支持力度,使得各个方面的做法更加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上海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与相关领域做法的最高水平,着力解决研究机构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满足这类机构的需求。上海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在这类机构的开办、项目备案、财产登记、纳税和信贷支持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促进这类机构进行跨境和跨地区业务运作。上海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一网通办”为突破口,以简政放权和“证照分离”改革和实施负面清单制度为实现路径,破解优化营商环境中的体制机制难题,为创新型与研发型企业提供办事全流程便利,在政府服务能力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上海较为注重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上海在上游核心环节和研发设计能力方面的优势,注意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对长江经济带相关上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加强上海产业发展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引领、提升与优化作用。2021年,上海制订了《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特别是2022年,上海制订了《上海市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上海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汇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引领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相关上游产业起到引领与拉动作用,也使得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要素与创新资源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坚实基础。

总之,在外向型经济条件下,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主要对外贸易门户与口岸,促进长江经济带利用低劳动成本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带动了长江经济带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上海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区域性市场率先形成,继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上海正在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战略链接城市。在此过程中,上海的产业发展正在引领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长江经济带通过合理有序地推进区域内产业升级转移,实现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产业分工和协作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冠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江经济带高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1,(07):75-85.

[2]蔡雅西.新发展格局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制造业集聚效应及其与生态效率关系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3.

[3]靖学青.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4]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21.

[5]刘明洋.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样本[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5):151-160.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