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14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实践思考 首页 >

红色文化赋能课程思政的思考

作者:贾丽桓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383   发布日期:2023-7-27

摘  要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重要凝聚,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性文化。新中国审计的产生发展与红色文化相依相伴,红色文化凝聚了“实事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思想精华,与审计学课程思政培育“三全”人才的宗旨相统一。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刻理解与把握红色文化精髓,赋能审计学课程思政。

关键词  红色文化;审计学;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重要凝聚,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更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源头活水。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审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培育时代新人。

一、红色文化赋能审计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实践中创造的,以优秀品质为精神内核的先进文化形态。红色文化赋能审计学课程思政具有可能性与必然性。

(一)红色文化赋能审计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历史逻辑

从历史逻辑来看,新中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天然具有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的发展相依相伴。红色文化赋能审计学课程思政建设顺应了审计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新时代审计人才培育亦应根植于红色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红色文化与红色审计逐渐萌芽。1923年至1931年期间,《经济委员会简章》《审计局组织法》及革命根据地红色审计制度逐步建立。1932年至1934年,红色审计从“财审合一”过渡到“财审分离”。1937年至1949年,红色审计在陕甘宁边区扎根。在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期间,红色文化与红色审计均在曲折中探索。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审计条例(草案)》出台,全国统一的审计制度建立。随后,借鉴苏联经验,各级财政设置监察机构替代审计监督职能,但监察机构在大跃进与文革时期被撤销。改革开放时期,红色文化与红色审计快速发展。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红色审计得以恢复。1982年,国家审计制度建立。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各级政府相继设立审计机关。此后十年间,《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审计工作发展纲要(1991—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规章制度先后颁布,审计监督框架逐步成型。2000年之后,《关于2007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和“八不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法规纪律出台,红色审计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红色文化与红色审计迈入发展新征程。2014年,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审计监督被纳入国家监督体系。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加强了全国审计工作统筹。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六个坚持”以引领红色审计监督迈向高质量发展。

(二)红色文化赋能审计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红色文化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审计课程思政建设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有效教学理论,二者均承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吸收借鉴中外优秀成果而形成的革命文化。中国红色革命的开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引的基础之上,也是建立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因而,红色文化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具体呈现,是通过革命践行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转变为现实的过程。在价值追求层面,马克思立足社会历史方法,科学严谨地剖析了人类社会财富、地位、特权等不平等现象及其社会原因,并指明了实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路径。红色文化旨在追求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这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及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存在高度的价值观念契合。

审计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有效教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旨趣在于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其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就曾多次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现代审计学课程思政还汲取了课程文化发展与有效教学理论的思想,强调课程思政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而是“学习欲望应在学生身上被有效激发”,从而使现代审计学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得以丰富。

(三)红色文化赋能审计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逻辑

从实践逻辑来看,红色文化凝聚了“实事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先进思想精华,与审计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培育“三全”审计人才的最终归旨相统一。

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至今,审计人才培养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诉求更为迫切,需要围绕这一要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合格的审计人才除了需要良好的专业能力,更需要具备政治素养与职业道德,能够遵纪守法、保持形式上与实质上的独立性、客观公正、勤勉尽责、正直廉洁、诚实保密,实事求是地根据掌握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

传承红色文化,了解红色历史,有助于促使审计人才牢记使命,坚定“以审济民,实事求是”的理想信念,将“忠诚、责任、公正、独立、清廉”等美好品德嵌入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念当中。从红色文化中汲养,有助于审计人才植入红色基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体悟“八不准”“四严禁”等红色审计文化,以“依法独立、廉洁奉公”的职业信仰做好审计工作,充分发挥经济卫士的监督作用,自觉成为风清气正的审计人。

二、红色文化赋能审计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挑战

目前,已有高校尝试在审计学课程思政中融入红色文化,但是仍然面临思政资源未充分挖掘、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评价指引体系等现实挑战。

(一)红色文化融入审计学课程的思政资源未充分挖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与审计学课程思政的紧密结合,需要建立在红色文化思政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然而,审计学课程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存在不对称,即丰富的红色资源难以整合形成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红色文化元素,或者只是简单的列举红色审计案例,那么审计学课程思政将浅尝辄止,仍然停留于表面,难以达到红色文化赋能审计人才培育的教育价值。审计学课程思政的开展既要传授审计专业知识,也需要弘扬红色文化,这就要求审计学课程思政要与红色文化资源做到有机嵌入、紧密衔接。因此,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思政资源,从而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思政知识点仍然是现实难题。

(二)红色文化融入审计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单一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红色文化传播与审计学知识传授的结合,需要建立在生动形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这就使得传统单一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创新。红色文化具有较强的教育培育价值,如果在课堂中采取传统灌输式教育,不仅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容易催生厌学情绪。当前高校教学主要以讲授或案例为主,红色文化素材无法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缺乏沉浸体验和渗透感染的审计学课堂,容易致使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抗拒感。

(三)红色文化融入审计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缺乏

红色文化与审计学课程思政教育是否同向同行、取得育人实效,需要立足于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这种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化、协同化的,即不仅仅局限于审计专业知识的授课评判,也要兼顾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融入。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差异性并帮助其实现审计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审计教育的内在要求。然而,传统教学评价制度更侧重于行政主导,并呈现自上而下贯彻落实、“重教轻学”和“重专业轻思政”等特征,评价工具及手段普遍单一化和标准化,难以掌握学生对于审计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直接反馈。同时,由于教育评价体系长期注重效率为先,强调工具理性,从而评判标准往往整齐划一,这种规定性评价体系可能造成评判结果不准确,也难以适应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教学发展。因此,亟待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好助力红色文化融入审计学课程思政教学。

三、红色文化赋能审计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升路径

红色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基于红色文化育人,使红色文化成为审计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源头活水,从而增强审计人才的专业认同感与责任感,续写新时代红色文化新篇章。

(一)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思政资源素材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主旋律的重要分支,要实现传承与发展,必须重视对其思政素材的挖掘与体系化构建。除了传统红色文化精神,红色文化还包括遗址旧址、纪念馆、革命文艺作品、红色精神、革命纲领文件等资源,这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形态的遗存。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走向胜利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和感人事迹。因此,应该加强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对红色文化精神与红色文化遗存进行整体性的整合梳理。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形成红色文化的研究体系,并且构建起红色文化思政资源素材库,进而选择合适的思政素材与审计专业知识形成巧妙对接与融合,最终化解红色文化赋能审计学课程思政的融入难题。

(二)创新红色文化融入审计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上好审计学课程思政,激发学生对红色审计的热爱,是审计育人改革的题中之义。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审计学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探索生动适宜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使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有机融合。在课前可以利用互联网将网络公开课(MOOC)、审计微剧本微电影等信息化素材发送给学生预习,并且在素材中嵌入红色文化故事,使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与感受红色文化。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设计红色审计案例、红色文化传承小组讨论、红色审计竞赛答题等环节,开展课题红色文化教育。在课下活动中,可以组织开展红色文化基地探访、红色审计微剧本演出等趣味性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红色文化、自觉汲取红色思想精髓。

(三)构建红色文化融入审计学课程思政的全过程教学评价体系

红色文化融入审计学课程思政的提升与完善,依托于全面有效的教学评价。因此,可以结合红色文化教育链条,构建起全过程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维度方面,可以从红色文化素材资源贴合度、红色精神培育度、红色文化实践度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将红色文化的传播全过程纳入教学考评。在教学评价参与者方面,可以将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教师均纳入评价体系,并且组织督学和专家参与组织评价。其中,审计学课程思政的任课教师可以基于每次教学进行反思及自评,对每次授课可以提高的方面做出总结。参与学习的同学可以依据自身对红色文化与审计知识的学习感受,对学习模式与学习效果做出反馈。督学及相关专家可以站在客观第三方立场,从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教学结果等不同角度给出提升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全过程教学评价应侧重对于教学手段与模式的反思,从而起到切实优化学习体验与效果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蓉生,丁玉峰.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3-8.

[2]徐功献.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变革求真的历史演进与传承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1(03):15-22.

[3]张新奎,李小旭.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价值与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 (Z1):39-43.

本文系南京审计大学高教研究课题“红色文化赋能审计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编号JY20220041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社会审计学院)

【责任编辑:江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