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14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上海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作者:刘旭辉 李璐璐 李 攀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509   发布日期:2023-7-27

摘  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上海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超大城市经济体,上海拥有高度集聚的资金、人才、科技等现代生产要素,资源优势突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引领下,上海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更深层次的城乡融合,通过产业融合、资源要素融合、空间融合、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融合等各项工作,扎实推动城乡机会均等,资源共享,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超大城市;上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年上海发布的《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高标准建设“美丽家园”、高质量建设“绿色田园”、高水平建设“幸福乐园”,促进各类要素向农业农村倾斜。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城乡一体化为出发点,把城乡融合作为重要策略,同时,还要充分体现上海超大城市的优势和特色。

一、上海农业农村的发展优势

(一)超大城市经济体的带动作用

“十三五”期间,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上海大都市综合经济实力、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贸易枢纽功能、航运高端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稳步提升。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经济体,其资金、人才、科技等现代生产要素优势突出,对于乡村发展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并且,上海农业农村紧靠市场前沿,对于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十分敏感,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先导性。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下,上海乡村依托超大城市的资源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农业农村承载了保供、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呈现功能复合的重要特征。上海一直把“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重点任务。通过“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定,农业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得到了优化。通过蔬菜生产“机器换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取得新的突破。上海以“绿色农业+数字农业”为核心,通过打造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推进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上海注重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稳步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上海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领军企业,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农业项目。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上海不断彰显科技优势和综合实力,全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乡村高水平建设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示范村建设等工作,上海乡村的物质空间环境不断改善。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优化工作中,上海在国家确定的7大类任务基础上,增加农村水环境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乡村绿化造林、乡村风貌保护、健全村民自治机制5项任务,促使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底,上海累计建设完成9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61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起到了以点带面、引领示范的作用。在乡村治理方面,上海不断建立健全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乡村社会实现了有效治理、健康发展。上海提出了“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签约完成量”“村民对善治满意率”这两项指标,高度关注农民的居住生活水平。

(四)要素高强度投入

上海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撑和投入,2022年,上海市把三农投入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涉农支出共计388.62亿元;不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保险覆盖率达91.73%。2018年至2022年,农村综合帮扶累计投入资金55.29亿元,郊区生活困难农户精准帮扶实现全覆盖。此外,上海积极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率已接近100%;探索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试点建立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有序开展百千万人才工程,不断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支撑。

二、上海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

(一)城乡二元化结构特征明显

上海城乡之间体量和实力悬殊,城乡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上海呈现“大都市、小郊区”的特征。在紧密型城乡关系格局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较为明显,乡村风貌也出现较明显的“景观滞后”。二是上海呈现“大城市、小乡村”的特征。目前,上海的人口和土地资源布局存在城乡失衡现象,乡村“空心化”特征突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腾挪后主要用于城市建设,人口、资金等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的虹吸作用明显,乡村在资源吸引和集聚上相对弱势。三是上海呈现“大经济、小农业”的特征。上海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低,且有持续下降的可能。归根结底,城乡二元的体制机制和发展基础使上海乡村难以获得与城市同等的发展机会,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改变。

(二)外部环境束缚农业农村发展

近年来,上海农业空间仍在持续缩小。农业建设用地指标匮乏,设施农用地供给不足、管理弹性不够,使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缺乏有效支撑。在产业环境上,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突出,品牌效应不明显,规模化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受建设用地总量和现状布局等方面的影响,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衔接还不够,农业产业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也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很多限制。如乡村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及村庄定位与当前的发展需求不完全符合,规划的实施推进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面临经济性、均衡性较难协调的问题。

(三)内部资源限制农业农村发展

上海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劳动力资源可持续性差的问题。目前,上海农村常住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员都呈现显著的老龄化特征。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者占大多数。据相关研究,2019年,上海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57.7岁,而经济作物生产经营者年龄普遍超过60岁。[1]同时,上海居民人口体现城乡融合特征,2000年之后,上海取消了新生儿农业户口登记,城乡户口登记制度进一步统一,农业户籍人口持续减少。在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上,也呈现不断集约的趋势。通过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乡村建设用地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未来农村的居住空间将会不断集聚和减少。

三、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并在其后召开的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将“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置于乡村振兴战略七条道路之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也再次明确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以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应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的重要途径。[2]

上海乡村的城郊融合型特点决定了上海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城乡统筹发展、要素相互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李强同志在任上海市委书记时指出,要从单纯“补短板”,转向立足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在更高层次上审视谋划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把乡村作为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作为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应紧紧抓住超大城市郊区这一特征,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基本背景和重要前提,把推进更深层次的城乡融合作为关键举措,依托超大城市的经济、信息、人才、科技等资源优势,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四、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一)重新认识上海农业农村的发展定位

大力提高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视程度,把调整城乡关系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为着眼点,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的发展定位。通过国土空间统筹和高效利用,在“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市域城乡体系下,引导各项城市功能布局向郊区转移,持续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实现城乡功能互相补充、互相支撑。

(二)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融合

重塑城乡关系、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关乎乡村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质量。[3]实践表明,农业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城乡间的要素沟通,通过与城市经济部门高度融合提高整体竞争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屏障,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机制,是促进城乡要素资源流动和交换的关键核心和根本措施。一是持续深入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已有的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权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农村土地资源活力。二是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机制。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平台,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加大对社会资本的支持和补贴,并进一步提高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进一步深化乡村人才振兴机制。通过人才培养提高本地人才技能和素质;完善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振兴;逐步探索城乡户籍双向流动渠道,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保障。

(三)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多元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农业由“基础保障”功能转向“多元发展、综合服务”功能。“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上海乡村在做好耕地保护、粮食保障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同时,要积极承担城市的溢出功能,利用乡村优质资源,为城市发展补足短板。注重保护乡村资源的稀缺性,发挥农业空间生态保育功能,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同时,进一步推动城乡之间的产业衔接,促进乡村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四)加强规划引导,促进城乡空间融合

在城市总体框架指导下,以乡村规划为引领,依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合理确定乡村发展的功能布局,实现城乡空间格局有机联系、统筹协调、有序发展。在有效的土地资源利用指引下,促进乡村与城市空间的高效衔接,进一步加强村庄设计引导,在示范村建设的引领下,促进全市乡村建设水平的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五)促进城乡社会高度融合

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的《正义论》将效率、平等与稳定看作社会公正的三个基本要素。为此,上海要运用现代化治理手段,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加强乡村社会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和普惠共享。在城乡统一基本社保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农村居民就业、人事等相关政策,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社会保障和发展机会。注重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城乡社会文化畅通交流和高度融合。

(六)持续推动共同富裕

努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完善企业、村集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通过不断缩小农村不同人群、不同区域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卢文秀,吴方卫.上海都市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实现路径[J].科学发展,2022(11):76-83.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叶兴庆,徐小青.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突出矛盾与未来走向[J].管理世界,2014(09):1-12.

[3]张海鹏.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J].中国农村经济,2019(03):2-18.

(刘旭辉系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博士;李璐璐  李 攀 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江锦】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