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14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农业强国建设要义及着力点探微

作者:麦宇红 黄介生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535   发布日期:2023-7-27

摘  要  农业强国建设以提升粮食产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本要素,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关键要素,以农业新业态的发展为新增要素。在当前“大国小农”基本国情状况下,面对优质耕地资源稀缺及碎片化分布、种源量与质的不均衡、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活力不足、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大量流失等困境,必须始终坚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核心,牢牢把握地、技、人、制度四个着力点,强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人才振兴与机制保障,助力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关键词  农业强国;建设要义;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和任务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是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挑战时,我国确保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坚强砥柱;是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入贯彻和落实;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早日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主攻方向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一、农业强国建设要素解构

(一)粮食产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要素

1.以稳面积攻单产促增产为重心,大力提升粮食产能

当前,粮食危机依然是不可忽视且无法回避的全球性问题。受战争冲突、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诸多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状况十分严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年5月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53个国家(地区)约有1.93亿人处于“危机”或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况,与2020年已经创纪录的人数相比,增加了近4000万人;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需要紧急粮食援助以维持生计的人数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恶劣的世界粮食安全形势要求必须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作为农业强国建设的根基和命脉,这不仅是防范粮食危机的唯一出路,也是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因此,在以往只强调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的基础上,2022 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皆明确将稳面积、攻单产、促增产作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任务要求。

稳面积指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尤其针对我国优质耕地资源紧缺、耕地中质量较高的一至三等高标准农田占比较低的现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升级,以确保在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攻单产和促增产指既通过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吨粮田创建行动及执行多熟制粮食生产、再生稻、小麦“一喷三防”等促增产措施,提升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产量;又包括大力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积极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粮豆轮作、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加快落实油茶扩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等举措,促使其他重要农产品增产增效。

当然,无论是攻单产还是促增产,归根到底都要靠农民,特别是想种地会种地的农民。因此,粮食产能的提升,其潜在决定因素是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粮食种植的主观能动性,这需要持续优化并有效实施系列激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实施范围等,彻底解除亿万农民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从而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稳产保供的强大底气。

2.以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建为目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不再局限于吃得饱,而更侧重于吃得好、吃得健康。人民群众的饮食结构也逐渐从植物性食物拓展至动物性食物且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势必需要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以与之相适切与匹配。因此,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升农产品供给的品种和质量迫在眉睫,这需要在确保主粮稳产保供的同时,能保障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的安全有效供给。人民群众从健康营养丰富的饮食中所获取的满满的幸福感也终将会转化为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不竭动力。

多元化供给的“大食物观”是建立于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大农业观”基础之上的。鉴于此,须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要资源,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促进各种食物资源协同开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综合效益,在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的过程中,让装有中国粮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农业强国建设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二)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要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在粮食安全战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引擎作用。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贡献率有很大突破: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已基本形成由跟跑世界先进水平到并跑、甚至某些领域领跑的新格局。尽管进步显著,但也不得不承认,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及其转化利用率还不足以支持农业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我国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普遍拥有的80%以上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破解困境的唯一出路则是加速科技创新,瞄准农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持续攻关,通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先进农机研发推广行动,加快种业、核心种源、农机装备、种养殖技术、数字农业等领域创新步伐,构建以效率提升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生产率和产出率。同时,加速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全面塑造农业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以高水平、高创新、高效率、高覆盖的农业科技,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三)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赋予农业强国建设的新要素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相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升了14.21个百分点,[3]这意味着农业人口就近转移、非农化就业率持续攀升。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呈现融合共生之势。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三农”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延伸。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县域”一词则出现达13次之多。“县域”的强化和重新界定暗示着在地域上对传统农村边界的突破与超越,农村建设已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城镇基建规划、产业体系和商业体系建设、教育医疗资源及各类普惠性服务类设施建设管护等,均已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领域一并统筹。已然成为以“县域”为载体的城镇化经济发展重要部分的农村经济发展,迫切要求能结合“县域”的资源禀赋优势,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发展和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县域”要通过合理规划、保护、开发农业新型生产要素等举措,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农业强国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虽然耕地总面积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人均耕地面积落后;农业科技普及率和到位率较低,致使农业现代化程度、农产品品质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因此,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大国小农”这一国情没有完全改观的情况下,耕地资源在分散的同时呈现出量的不充足、质的良莠不齐;良种种源呈现出量与质的不均衡;农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足、推广难度大;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大量流失及从城往乡的流动阻力重重等,这些均是向以质量和效率为驱动的农业强国迈进的重大障碍。

(一)耕地资源稀缺与碎片化分布叠加

我国人多地少、优质耕地更少。而且,现有可用耕地还因细碎化分布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配置不充分等原因而出现部分甚至大量被弃耕抛荒的现象。农地因闲置或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土地肥力和丰度的减退,使我国耕地资源稀缺的情况“雪上加霜”。同时,当农地流转速度因农地制度改革陷入瓶颈而放缓时,农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碎片化局限更为凸显,这也是当前耕作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益提升困难的主要原因,并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间生产联动机制构建的最大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顺畅发展。

(二)种源的量与质不均衡

良种是农业增产增收的前提和基础。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十三五”以来,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占比也达到了95%;同时,在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计划之后,作为我国最基本口粮的水稻和小麦,其育种水平已位于世界前列,并实现了自给自足;我国自主选育的玉米品种,种植面积也已超过90%;黄羽肉鸡、蛋鸡、水禽、部分蔬菜水果及棉花等经济作物,国产品种也已呈现出一定的竞争力。尽管如此,玉米、大豆等粮食主作物种子的品质还较低,其单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大豆、油料作物、番茄、西蓝花等蔬菜种子及白羽肉鸡、祖代种鸡等肉鸡品种的进口依赖度还较高,肉牛生产水平仍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奶牛产奶量和生猪饲料转化率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良种自给率仍未全面覆盖,既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又带来一定的“卡脖子”隐患,影响粮食安全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不足

农业强国是以质量和效率为驱动的,而农业的质量和效率关键取决于高质量种源和先进农机装备的创新与运用。我国在作物优质新品种培育、种源“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农机核心装备研发等方面的自主创新活力还明显不足。核心种源及农机装备核心部件受制于人、农机研发应用及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偏低、数字农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依然严重困扰并阻碍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不仅如此,因体制机制不畅达、经费投入不充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困难重重;分散经营下小农户因对利润的最大化追求、对风险的规避而对接受和采纳农业新技术的意愿不强等,都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四)高素质农业从业者城乡区域间流动不平衡

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者,也是农业科技成果田间运用的实践者。21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速率大幅攀升,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因现实中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普遍待遇不高以及城乡在个人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和程度方面所存在的较大差距,使原本术业有专攻的涉农专业大学生和优秀的城市人才返乡创业热情不高,即使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也成效甚微。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及农技人才外流与内引的不协调,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陷入“人才空心地”的困境。

(五)助农惠农兴农体制机制不健全

当前,人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城乡区域间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各行业、各领域间以助农惠农兴农为工作重心的统筹协调、多方联动、协同协作工作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三农”干部培训教育及激励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完善等,均成为制约我国实现向农业强国跨越的体制机制壁垒。

三、农业强国建设的着力点

我国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守社会长期稳定这一先决条件。而要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首当其冲就是必须守好“三农”基本盘。唯有稳住14亿多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才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信心和决心。基于此,在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现代化发展为核心,把牢地、技、人、制度四个着力点,通过压实责任、强化保障,切实推动系列强农兴农的建设举措落地见效。

(一)强化耕地保护利用,落实藏粮于地

要藏粮于地,必须拥有量多质优的耕地。因此,一是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二是针对我国耕地退化严重,土壤酸化、盐碱化以及耕层变浅等现状,积极推进农田建设、监测、评价与管理的数字化改造,建立以大数据为载体的农田综合监管服务新模式,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为藏粮于地提供物质保障。

(二)抓牢种源技术、高精尖农机装备核心技术及现代设施农业技术,落实藏粮于技

种源技术是藏粮于技的关键之一。唯有拥有数量丰富、品质优良的种质资源才能紧紧把握粮食安全的自主权。因此,一是要尽快增加除主粮之外的种质资源及畜禽核心种群的选育培育,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提高事关老百姓“奶瓶子”“肉盘子”的生猪、肉牛、奶牛、白羽鸡等核心种源的选培,提高自给率。二是要通过实施生物育种基础创新研究重大项目及推进其产业化进程,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及玉米等新品种。当然,还须进行与耕地情况相适切的种源创新,如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等,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

高精尖农机装备核心技术是藏粮于技的关键之二。加快提高大型农机装备和智能设备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率和生产率。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当前,面对农村转移人口日益增长、农村“老年化”“空心化”率持续上升的现状,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的大力推进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关键之举。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针对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部分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两融合两适应”的发展路径。[4]通过施行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促协调等措施,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改造升级。成效也已显现:“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0%以上,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已总体上实现机械化;一条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已基本成型,正向农业各产业全面机械化加速推进。

现代设施农业技术是藏粮于技的关键之三。相较于大田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克服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等不确定性,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承载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节水农业以及环境调控、蔬菜生产、营养健康等诸多科技成果应用因素,[5]有利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精准化和标准化的实现,提升农业经济价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方略,文件提出了系列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方案,如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等。力求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现代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现代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为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及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三)引培并举,加快乡村人才振兴

农业强国建设的内核在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而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关键靠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从乡村人才的来源地及人才类别来看,乡村人才振兴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注重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并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的联农带农“头雁”作用,引领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浪潮。二是注重营造各类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建设的良好干事创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价值实现环境、社会保障环境等,利用政策驱动、文化吸引、成就引领等,引导各类专业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行政、企业等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引育中的作用,以期不断壮大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形成人才引领驱动的农业强国建设新局面。

(四)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保障

农业强国建设渗透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中。无论是提升农业生产力、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还是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都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以及优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责任机制的建立与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尤为重视各类制度完善和机制建设工作,文件所提及的需建立完善的各类制度政策方案共计25条,需建立健全的各类保障机制共计19条,具体内容涉及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投入、城乡融合发展等各个方面,这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要抓物质基础,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要抓机制保障,做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要集结社会各级组织和各方人士的力量,以积极创新的姿态,支持并推动政策制度、市场机制、科技教育、人力资源之间的动态优化、深度融合及协同创新,助力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魏艳红.GNAFC发布《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EB/OL].(2022-05-30)[2023-03-31].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I3MDQ4OA==&mid=2650313913&idx=1&sn=2a83ba5b90787d3efaa2a6bda9865c0d&chksm=8331868eb4460f982cb84cb5331915a34cd2f625e4eb3d0f3fcd7d2033b8f404ac0482fd17ce&scene=27.   

[2]【农业强国光明谈】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EB/OL].(2022-11-11)[2023-04-08].https://m.gmw.cn/baijia/2022-11/11/36153855.html.

[3]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2021-05-11)[2023-04-08].http://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

[4]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EB/OL].(2018-12-21) [2023-03-3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12/29/content_5353308.htm.

[5]【政策解读】中央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EB/OL].(2023-02-14) [2023-03-31].https://www.163.com/dy/article/HTIPBGV605118U1Q.html.

本文系中国农学会教育教学类第七批科研项目“生态学视域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一懂两爱’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编号PCE2019)的阶段性成果。

(麦宇红 华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黄介生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江锦】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