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15 星期三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经济观察 首页 >

新发展阶段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彭明唱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53   发布日期:2023-5-8

摘  要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现阶段徐州农业发展的特征分析,归纳农业发展存在的短板,提出徐州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在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农产品品牌高质量建设、把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引入农业、加强农村农业人才培养助力农业现代化、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方面寻求突破,以期为其他地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徐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徐州作为城乡二元结构典型板块,正处于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加速发展期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要充分发挥农业“基本盘”和“压舱石”作用,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一、徐州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稳产保供实现新突破。2022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69.28千公顷、增长0.2%,实现“十九连丰”;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6.28千公顷,4个项目入选江苏省首批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名单,累计建成530.75千公顷、比2021年增长9.5%。二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22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70%。截至2022年6月,徐州共有107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1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获2300万元资金资助。三是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市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点15处,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建成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超过30个。

(二)农村产业融合不断深入

一是产业融合构筑新优势。2022年,全市243个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73亿元,项目个数和年度投资额均位于全省第一。二是市场物流体系基本完善。2022年,全市拥有农产品市场近300家。通过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占比突破60%。农民合作社数量近3万个,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区)3个。三是农业龙头企业量质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底,徐州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9家、90家和243家,当年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近900亿元、增长7.1%。

(三)农村电商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一是“数商兴农”模式正成为全国典范。目前,徐州市逐渐形成了以睢宁县简约家具,新沂市皮草及化妆品,丰县、沛县、邳州市农副产品,铜山区玻璃制品,邳州市、贾汪区实木家具五大农村电商特色产业集聚区。2022年,全市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近3000亿元,其中涉农地区网络零售额突破250亿元,带动农村就业人数30余万人。徐州市睢宁县入选江苏省首批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二是直播电商成为拉动农村产业增长新引擎。2021年,徐州市直播场次超过34万次,同比增长110%;吸引消费者观看超过23亿人次,同比增长714.1%,助力直播带货规模超过60亿元。

(四)农业品牌建设质量持续提升

近年来,徐州市通过深入实施“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2022年,全市新增绿色有机食品品牌80多个,新增省级区域公用品牌3个,新增省级地理标志商标和登记农产品3个,新增省级农产品特色优势区2家;新增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超过70%,9000多个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入网可追溯。通过深入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十百千”工程,推进“品牌强农、营销富民”行动,全产业链培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五)农业基础装备不断夯实,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实现全覆盖。2022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8%、超过省定目标,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19个整建制达标设区市之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大幅提高,农业农村大数据系统初步构建,物联网技术应用比例达到22%,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67.4%。2021年,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榜单,徐州市丰县、沛县、睢宁、邳州市和新沂市全部上榜。

二、徐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信息化差距较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明显

一是城乡信息化差距依然较大。当前,徐州城乡信息化普及率与全省、全国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根据全市行政村互联网使用随机抽样,2021年《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及2021年徐州市常住人口数据分析,2021年,徐州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近66%,与全省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相比,相差近7个百分点(全省农村互联网普及率73%),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徐州农村居民数字化技能缺乏、文化程度有限和收入水平较低。二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短板。2022年,徐州市睢宁县成为全国首个县域冷链物流体系标杆示范区,新沂市入围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但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不足,一些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商品化处理能力较弱,再加上与骨干冷链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一些季节性农产品产后损失较大,如果蔬等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率达20%—30%。此外,冷链物流企业小、散、乱、差的现状也制约着徐州冷链物流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二)乡村产业协同融合较弱,农业示范园区带动性不强

一是乡村产业链融合度较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一些县域农村仍然以农业发展为主,采用“种植+加工”“种植+销售”的模式,农村产业融合主要偏重于一二产业和一三产业之间,导致县域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充分,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且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同时,在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中,农民与企业地位不对等,在议价方面常处于被动地位,导致积极性不高,加上各经营主体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产业内部分工不明确,使得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二是农业功能拓展不充分,经营主体能力不强。当前,徐州农村休闲旅游业多集中在周边县区,且偏重于农产品季节采摘、观光、农家乐等形式,数量较多、规模小、层次低;而利用农业与康养、教研、文化相结合的模式不多,农业价值挖掘不充分,产业经济效益不高,难以满足城市高收入群体的多元化和高品质需求。一些远离中心城区的县域,由于市场规模较小、区位优势不明显及季节性等因素,融合创新程度不高,产业带动引领作用不突出。三是农业示范园区整体质量不高,带动性不强。一方面,县域在示范园区建设方面“重申报创建、轻建设管理”。示范园区指标申报成功后,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到位率低、未按规定设置项目专账,导致项目完工率、开工率低。园区管理制度陈旧,与园区后续发展不对称。另一方面,园区内种植的经济作物单一,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离“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且园区内核心区农民获得感不强,2022年,徐州省市级示范园区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园区所在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30%左右,示范园区联农带农效果不明显,对周边区域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乡村农业人才储备不足,缺乏吸引力

一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徐州市乡村人口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程度以初中和小学为主。通过对县域乡村人口随机抽样统计,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不足20%,人才匮乏是制约徐州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瓶颈。二是乡村对涉农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目前,县域从事农业发展的高尖端农业人才紧缺,人才招留依然是难题。一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还不完善,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有效满足涉农人才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招生困难。因城市就业机会多,加上传统的“跳农门”思想,导致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招生数不断萎缩。尽管大学生返村创业就业升温,但能扎根农村的却很少,对“农民”职业的偏见,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年轻人留村发展的意愿。

(四)农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但收入来源的动力不足

2022年,徐州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50元,同比增长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10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10元、增长6.4%;城乡收入比由2021年的1.72:1调整为1.69:1,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虽然农村居民收入在不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0.301)还较高,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经营性收入增收难度加大,财产性收入新的增长动力还未形成。

三、推动徐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竞争力

一是着力推动农业提档升级。县域要根据农业基础和产业方向,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区域错位发展的新格局。通过争创国家级、省级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特别是以区域种业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好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样板。二是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区域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发展节水农业,提升农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三是创新城乡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各县域要统筹和优化城乡产业用地供应方式,完善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同时鼓励高标准农业产业建设和使用,深化城乡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四是鼓励规模化发展新型都市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质量,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新业态,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基地和农业文化创意项目。

(二)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一是加强各层级规划的全面衔接。对照国家、省级层面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与行动规划,结合徐州的实际情况制定数字乡村发展规划。二是数字乡村建设目标上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如在机制上要构建由县域相关部门组织、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总抓,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培训管理体系,支持科教机构开发农产品技术和行业发展课程,逐步完善农产品电商培训体系,让电商人才培养更加精准。要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发展更多“触电”农户,实现农民在数字技术学习上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转变。三是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转化。通过出台政策、财政补助、减免税收等扶持方式,提高产学研转化率,加强与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特别是应用电子商务支持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智慧农业试点,推广数字乡村治理示范县、示范村等,使数字技术在乡村大显身手、释放活力。科技企业要基于乡村技术现状和差异化,继续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乡村振兴需要应用的数字技术。

(三)注重协同,推进农产品品牌高质量建设

一是加强农业品牌发展的顶层设计。政府要整合好资源,加强行业协同谋划;立足地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和品牌塑造,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强化产品监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二是注重科技协同。推动地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以种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新举措。围绕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目标,整合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加强在数字农业与智能装备领域的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三是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拓展农业品牌产业链。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经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四是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县域“土特产”文章。依托县域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把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引入农业,提升农民获得感

一是制定合理的技术政策,特别是要完善数字技术赋能三产融合发展的政策设计,重点瞄准三产融合发展的目标,在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大农业数据库、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新基建”、完善三产融合模式等方面精准发力。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促进三产融合的组织协调机制和中介机制,通过运用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持续推进三产融合向高阶性方向发展,促进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产业范围不断拓展、产业功能不断提升以及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特别是要注重让农民参与到三产融合发展的链条之中、分享增值收益并保障他们的权益。

(五)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提升农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推荐培养符合区域农业急需的“土专家”,通过创新培训模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不断提升其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二是强化乡村农业人才服务意识。通过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把农村中从事特色现代农业、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休闲旅游、科技创新与服务等方面的“土专家”“田秀才”挖掘出来,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三是协同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加强涉农高校与涉农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行业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的综合能力。通过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加大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为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动力。

(六)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一是着力推动县域内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县城产业的发展应对区域农业现代化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为农业生产提供经济实惠的原材料和优质服务;而乡村产业发展要与县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适应,通过需求带动,提供高品质农产品和生活空间,为乡村多维度发展创造机遇。二是推动县域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生态产品的积极效应不仅体现在市场主体之间,也体现在城乡融合上,需要城乡共建共享。要加大财政对乡村生态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激活乡村生态资源,实现乡村业态发展的多元化。三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通过培育三农领域博主,借助农产品直播电商、短视频的优势,加大农产品的推广力度,帮助农民更快销售农特产品,带来经济收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Z].http://www.xz.gov.cn,2021-8-10.

[2]彭明唱.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现代化农业,2022(6).

[3]王浩萍.关于加快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的思考[J].新农村,2021(6).

[4]韩长赋.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N].人民日报,2021-01-19.

[5]黄让.新时期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21(1).

本文系徐州市软科学基金项目“徐州市农村基层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研究”(编号KC22333)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苏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研究”(编号2021SJA11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