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6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机理与策略解析

作者:刘庆龄 曾 立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56   发布日期:2023-2-27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是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持续动力支持的系统工程。基于对相关概念内涵定义的理论分析,清晰阐释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从科技创新提供战略引导、全面保障、赋能生产等维度出发,论证乡村振兴依赖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再从乡村振兴需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农村现代化、满足人民需求角度出发,阐明科技创新能够加速乡村振兴。客观来看,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面临基础薄弱、动力不足、进展缓慢、缺乏整体合力等现实困难。应聚焦农村体制改革、专业人才培养、乡风文明建设、科技精准帮扶、产业体系升级、县域创新发展等内容,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措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是生产发展各环节的全面振兴,总目标在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都是基于科技创新实现的。科技赋能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水平快速提升,事关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完善。通过激发农民消费潜力、促进供需精准配对,科技创新为农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在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中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全体人民朝着高水平共同富裕方向迈进。科技创新推动生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事关粮食安全、生态维护和智慧农业发展,巩固乡村振兴的物质技术基础仍然面临多重困难挑战,深入探讨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具体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内涵界定

(一)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概念产生于反贫困实践又指导反贫困实践,具有丰富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全面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奠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乡村振兴是各个政府和非政府主体在城乡之间和乡村内部各层级间推进各类资源要素再次集成的系统工程,[1]具有高效资源流动配置的内在特质,强调在有效协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基础上提升乡村整体竞争力。从历史积淀来看,乡村振兴是在实现全面脱贫攻坚基础上继续推进“三农”工作的发展过程。作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整体推进同农村现代化相伴相生,具体建设不再聚焦速度提升和数量积累,而要求在化解各类问题矛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发展潜力。从目标要求和基本内涵来看,乡村振兴主要囊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二)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本身是复杂系统工程,既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和作用舞台,又需要在高水平科技创新中获取充足动力源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民众生产生活各个环节,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村民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科技创新能够催生许多新的生产要素并推动要素组合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是巩固全面脱贫攻坚成果的主体性力量,能够促进乡村稳定持续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在实践发展中已经形成科技特派员、科技一对一帮扶、科技小院、农业科技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助农的具体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效能。未来发展需要探索更多具有战略引领力和整体影响性的运作模式,将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2]在政府积极引导下推动一批乡村科技创新工程落地实施,激发村民创新创造活力。

二、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乡村振兴依赖于科技创新提供战略引导和有效保障,需要在先进科技赋能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各方全面发展。科技创新为解决农村发展痛点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和动力源泉,能够引领农村产业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更有效满足村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乡村振兴需要科技创新支持保障

1.依赖于科技创新提供战略引导

乡村振兴处于不断动态发展之中,具有以点带面的性质特征,而科技创新本身也在不断量变积累中实现质变突破,两者的发展逻辑具有显著契合性。农村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在高端信息服务平台支持下全面了解乡村振兴实际情形。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够引领新兴智能设备不断涌现,建立起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基础平台,促进中央和地方政策顺畅衔接。同时,科技创新为多方共生、多元参与、协同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持,能够在充分吸收借鉴城市发展模式基础上引领乡村跨越某些发展环节,减少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背景下,乡村振兴在顺畅推进国内大循环中承担着更加艰巨的使命职责,必须积极应对“卡脖子”难题,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2.依赖于先进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乡村振兴的必要环节是农业现代化,依托科技赋能提升低端资源要素的竞争力。科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条多国应验的发展道路,世界新科技革命兴起背景下,新兴智能技术在同生产生活实践深度融合中不断推陈出新,促进大量农村特色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中国的乡村振兴是机械化和智能化同步发展的过程,农业生产质量较低,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民综合素质薄弱,此“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先进技术支持。在科技特派员支持下,农村建设发展获得充足的资金、技术、人才,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显著提升,所释放的生产力效能逐渐增强。在民众对绿色产品需求日益增强的现实情境下,农产品种植培育和农业生产体系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而农业生产效益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制度完善等都需要依靠高水平科技创新,在推动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产业联合体中积淀乡村振兴的充足动力源泉。

3.依赖于科技创新提供全面保障

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在于农村生产力发展,这离不开在高端技术支持下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各个地区能够依托先进技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基于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过程获得更多创新要素,在减轻农民体力劳作负担的同时生成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农业人口进行非农工作,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效能。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村民在自觉认同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中形成“自下而上”式的振兴回应,[3]从而更好缓和各方矛盾,铸牢乡村振兴的安全根基。乡村振兴具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目标,需要从科技创新中获取更多能够循环使用的资源要素,寻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方案,生成创新发展新动能,并依靠高渗透和可再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共同富裕提供富足物质支持,全方位积累乡村振兴的基础力量。

(二)科技创新能够加速推进乡村振兴

1.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动能转化

科技创新能够促进农业发展不断建立“新的生产函数”,真正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基于资源聚集功能和知识溢出效应,科技创新能降低农业农村发展的要素成本,助力村民价值创造,有利于营造各方协同参与合作的优质生态,在有效激发各方活力的同时增强整体协同性,促进建设发展过程更加集约高效。高端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智能化数字平台,为全天候的农业生产观测提供可能,也为广大农民群体认识新兴农业技术提供基础性支持,铺垫了科技融入农业发展的完整道路,农村经济增长发展由此获得稳定动力源泉。科技创新有助于在聚集资源要素中提升生产效率,有效解决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力无法满足贫困群体刚性的基本生活需求的矛盾,[4]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引领更多新兴产业发展,同步实现农业产业选择时间缩短和发展成本降低,在促成质量效益提升的同时激发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2.满足广大农民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

“科技向善”作用发挥能够提升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从多个维度保障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科技创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部分农业工作者,缓解由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造成的压力,在促进解决农村问题矛盾中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内需市场提供更多质量上乘的高技术农产品。基于对农村产业升级、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绿色发展等的系统作用,科技创新能够更好适应不同民众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广大群众在创新创业中不断自我实现。科技创新在考量村民现实需要基础上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有利于缓解低端无效供给和高水平需求间的矛盾,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更完备保障。科技创新也能净化农村文化氛围,为民众提供丰富精神文化服务,推动乡村生态环境优化、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让村民享受更加公平的民主权利和发展机遇,铸牢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3.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全过程支持

新兴技术不仅能在赋能农业生产中促进物质积累,更能够在同农村发展各环节融合中发挥全过程作用。科技创新引领大批数字技术进入农村生产生活实践,将农村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纳入其作用范围,更好催生系列低成本、高效益的基础服务,为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渗透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奠定基础。在国家战略指引下,科技创新能聚焦发展生产的基本点,引导各方资源要素聚集于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村追赶城市的发展提供完备支持,在绿色产业、生态发展、农林技术等优势方面走在前列,从而助推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相互支撑。在科技创新引领下,供需匹配、成果转化、市场扩展、产业发展等环节有机衔接,国内经济循环将获得广阔动力支持,促进国家整体有效应对各类不确定性风险,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整体性保障,更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三、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难

科技创新在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由于农民群体缺乏创新意识,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机器设备陈旧,而专业科技主体之间未能有效沟通交流,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交织。

(一)乡村振兴基础薄弱、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虽然全面脱贫攻坚目标已经实现,但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仍然存在动力不足问题。农村地区整体技术水平较低,高端基础设施服务缺口较大,高技术含量的耕作设备尚未广泛使用,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机器设备往往只能减轻农民体力消耗负担,未能真正促进生产质量提升。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是国家整体科技创新中的短板,自然禀赋优势难以有效转为生产力。农民主体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熟知先进前沿技术的农业工作者相对缺乏,进城务工的农民群体流动性较大,在用工淡季往往因无法融入城市生活而选择回乡,虽然他们在城市工作过程中接触到新兴技术,但本身并不能从事高技术工作,因而也难以对科技创新做出较大贡献。同时,农民对土地问题缺乏与时俱进的思考,束缚农村土地改革的因素广泛存在,而近几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也催生出一些限制农民积极性的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整体基础较为薄弱。

(二)科技赋能进程缓慢、难以适应现实需求

科技创新对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缺乏有效作用力。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乡村振兴相关领域中的比例较小,专门针对农业农村的科学研究则存在创新成果难以和现实需求有效匹配问题。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过程主要在政府推动下完成,效率低下和布局失衡问题普遍存在,加之大量农村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恶劣、交通条件落后,大型实物科技成果难以在这些地区广泛使用,导致农业科技发展整体进程较为缓慢。由于给人才提供的生活条件、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发展机遇都十分匮乏,乡村“失血—衰落—再失血—再衰落”的恶性循环呈现不断加剧之势,[5]绿色资源能源损失和生态环境污染加重,原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开始减弱,产业“空心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农业科技有效作用显著不足,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和高水平种源对外依赖性较大,农村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较弱。

(三)科技资源分布失衡、缺乏创新整体合力

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农村地区存在显著资源禀赋差异,机械化水平和所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纷繁复杂。乡村地区科技资源主要聚集于农业生产环节,受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产品附加值较低,对整体发展质量提升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而科技资源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分配失衡也导致各方协同度低,难以形成支持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合力。农林科技服务模式单一,农业生产发展实践对先进技术的使用程度和范围也十分有限。科学研究孤岛化和碎片化现象普遍存在,政产学研介密切统一的农业科技创新共同体尚未建立,各要素协调统一程度较低,实现集成效能面临巨大阻碍,整体作用力并未增强。科技创新成果在促进“三农”发展的某些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科技资源分布较散,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各类要素资源快速结合起来,系统性创新的动力相对不足。

(四)各方缺乏深度交流、供求矛盾普遍存在

农业科学技术研发和乡村振兴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多不适应性。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地方政府纷纷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系列针对农业科技发展的科研项目落地实施。然而,组织管理部门协调统筹力度不够,各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重复研究和无人问津的两极分化状态同时出现,不利于深入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性问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未能得到正确诠释,两者之间存在实践运作“两张皮”倾向和衔接实践零散化困境,[6]导致科技赋能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协同度不高,农村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科技链各环节未能有机衔接。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的功能,在把新兴信息技术渗透于生产加工、服务流通各环节中推动产业效率和价值提升[7],但是在现实发展中,科研成果供给和农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落差,难以有效开发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

四、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策略

先进技术融入乡村发展各环节有利于建立现代化乡村共同体。应从加强民生建设、优化资源布局、打造高端产业、推进体制改革、科技精准帮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维度出发,有效实现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一)基于良好乡风文明推动科技有效保障民生

农村地区要从科技创新中获得发展动力,着力优化生产条件和改善生活水平。依托科技创新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两不愁三保障”提供物质技术支持,在深入评估发展实际中动态清零绝对贫困问题。民生建设过程要充分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找寻制约农民发展的制度性根源,有效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加强就业创新、医疗保障、教育培训、养老托幼、住房交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着力增强科技助力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依托先进技术手段增进城乡区域之间的资源信息互通,切实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同时,注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治理提供辅助设备,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支持下提升基层自治现代化水平,有效拓宽村民参与治理渠道,在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中有效化解结构性矛盾,为农民高品质生活提供完整支持和保障。

(二)在优化科技资源分布中形成高端产业体系

因地制宜布局科技资源,在实际运作中动态调整资源配置具体方案,保障优势资源流入前景良好和事关民生的产业发展中。引导各地根据信息化要求发展特色产业,基于地方特色打造农产品建设基地,以新兴技术为载体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措施和便捷服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多样化支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8]加大力度培养一批高水平农业科技领军企业,依托其强大影响力助推农村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特别注重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治理过程,为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中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有序推进乡村数字化和城市化发展。建立增进各方交流互通和密切联系的高端技术平台,以高效便捷方式促成信息共享,构建产业优化升级和快速成长的生态网络,探索智慧农业的具体实现模式,不断完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三)在推进体制改革中培育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深入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育一批具有高超综合素质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强政府对农村建设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宏观指引,积极推动试点改革,促进要素资源高效流动配置,充分发挥先进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并在深度改革中激发民众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更好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形探索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推动由土地生成的收益反哺于农业农村发展。注重优化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在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后备力量之间找寻基本平衡点,确保人才队伍既能围绕科技发展前沿推动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又能在熟知自然发展规律中有效满足人民现实需求,从而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应更加注重在贯彻落实中优化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更好促进新兴技术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不断探索科技融入乡村振兴建设的有利模式。

(四)在精准帮扶中促进县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对农业农村的精准科技帮扶,提升科技助农的准确性。积极引领承担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加关注农业技术创新,有力拓宽科研项目涵盖范围,形成更多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产品,完善技术援助的网络基础,将更多先进科研力量和科学资源部署到乡村建设发展中。科技创新主体要为科技成果使用主体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9]在深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真正推动乡村持续发展。建立并完善一对一科技帮扶制度,促进更多信息资源流向农村地区,有效缓解因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造成的非对称差距,在科技创新支持下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动能转换。精准帮扶需要在充分把握各地区实际情况基础上推行,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特色和资源禀赋,更好形成能够充分释放各方优势的科技帮扶模式。  

参考文献:

[1]翟坤周.新发展格局下乡村“产业—生态”协同振兴进路——基于县域治理分析框架[J].理论与改革,2021(03):40-55.

[2]魏后凯,姜长云,孔祥智,张天佐,李小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权威专家深度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1(01):2-14.

[3]王文彬.由点及面: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战略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52-59.

[4]白永秀,宁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提出、研究进展及深化研究的重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5):5-14.

[5]柴国生.科技精准供给驱动乡村振兴的时代必然与现实路径[J].科学管理研究,2021(01):132-141.

[6]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01):19-29.

[7]袁利平,姜嘉伟.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159-169.

[8]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02).

[9]张明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J].人民论坛,2019(27):88-89.

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国防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构建研究”(编号QL20220016)的阶段性成果。

(刘庆龄系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曾立系国防科技大学智库主任、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江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