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20 星期一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作者:郭 岚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56   发布日期:2023-1-17

摘  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农村高效高质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关于“三农”工作重要的理论创新,只有走农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之路,才能形成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新格局,才能让人们更好地共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国;乡村振兴

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要“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强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强国。

一、我国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百年交汇时期,农业发展的目标转变为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对“三农”发展、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专门部署。

(一)农业现代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
粮食是民生的根本和基础,关乎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是基本的物质保障来源,对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也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通过农业现代化可以不断地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在生产实践中深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农业生产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推动国家经济现代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因此,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环环相扣,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三者的紧密衔接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并最终体现在小康社会发展成果的稳固上。

(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三农”发展的必然趋势
乡村振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从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来看,农业是保持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基础,是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开启新的发展局面、实现新的伟大突破的“压舱石”。当前,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在于激发内生需求,农村具有发展的资源和潜力,消费市场广阔,发展前景向好,能够在新时期实现新作为。实践证明,农业丰、农民幸福安康是构建农村平稳有序发展环境的重要基础。深化农业改革,促进农民全面富裕是衡量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从农业发展的历史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全面、稳固的现代化的关键内容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推动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要更加注重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业发展至今,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年创新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好转,农村物质和精神面貌显著改善。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依然是民族复兴的关键和薄弱环节。在现阶段,工业化发展进入平稳期,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相比较而言,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将“三农”工作作为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反哺带动农业农村发展,构建工农、城乡协同发展的局面,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因此,要建设更加和谐、协同的新型城乡发展关系。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强农业的吸引力,使农业的发展前景更好、更有奔头,使农民成为职业荣誉感更强、就业价值充分体现的工种,使农村更加宜居、产业更加发达,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针对“三农”发展做出的重要论述和战略安排,领悟其逻辑关系和内容实质是建设现代化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世界格局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现代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疫情冲击等公共危机事件的影响,农业在稳定发展秩序、降低风险中的价值更加凸显。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生产条件、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等大幅提升的过程,要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生产思维、现代的物质条件、高效的经营管理方式对农业生产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升级,引领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培育更加专业、更懂管理、更具市场化思维的新型农民,使农业生产要素利用更加充分,农业产出更加高效,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是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机械化、集约化的深度融合,要使农业生产实现绿色化、产业化、市场化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1.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前提的现代化

土地制度是根据国家土地资源分布、产能、作物类型等制定的规划资源使用条件、经营方式、生产关系等的基础性规定,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了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自1978年开始,我国基于土地归集体所有,构建了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制度,而西方国家土地是归个人所有,权属划分的不同使我国与西方土地制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在土地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随着土地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并对土地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实现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避免发生由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不稳定,也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土地制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人口占比较大的现代化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农业人口占比显著降低,部分国家甚至降到了约为1%。我国农业受到人口、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影响,预计到2035年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占比仍然会超过20%,约为3亿人。因此,我国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的现代化,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业从业人口就业类型更加丰富、收入也更高。同时,还要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建设更加美丽、更为宜居的农村,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现代化

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大规模农场生产模式不同,我国建立的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小农户投入生产的形式多样、规模适中的经营模式。这种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效率、农业管理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这也与我国农业资源地区间分布差异大、土地面积分散、难以集中规模化利用的农业生产实际相符合。同时,要正确处理和掌握规模经营的“度”,因地制宜,充分了解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考虑本地区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效率、投入产出等因素,科学规划与本地区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经营规模。此外,还要配套建设覆盖研发、加工、营销、服务的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条,实现各生产环节的有效链接,推动产业链条整体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

4.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与科技革命融合的现代化

西方国家比较早的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以科技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增效。在不断扩大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统筹利用全球农业生产要素,建立全球农业大市场,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国际竞争市场中具备更大影响力,引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提高农业生产力,不断实现农业现代化。伴随着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变革的趋势迅猛发展,科技在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价值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要素。因此,在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潮流下,要顺应发展大势,谋求发展机遇,借助于信息技术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和优势,推动农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走出一条代表最新方向、更高科技、更优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三、我国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农业,不但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也是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根基。农业关乎国家生存发展的命脉,也决定了一国在国际竞争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一)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粮食生产和消费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吃饭问题,也是政府历来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蛋类、谷物、奶类、蔬菜菌类的人均消费数分别为141.2千克、12.8千克、128.1千克、13.0千克、10.4千克。当前,我国处于“十四五”重要战略实施期,需要完成建设新型城镇化的任务,对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保量高质供应提出更高要求。现阶段,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民众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对农产品供给变化存在高度敏感性。农产品供给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若供给难以保障,将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规划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势必要稳固农业生产根基,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二)农业现代化能够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自2012年开始,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呈现出连年降低的趋势,尽管2020年有小幅度上升,但占比仍然偏低,与其他产业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农业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保障中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这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关键性产业。“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最为关心的就是增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部就业人口中,农业从业人员为1.77亿,占比为24%。未来,要深入探索农村发展的潜力,采取更能体现先进性、更加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手段、农业科技,发展集约农业,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率,创新农业类型,丰富农业功能,拓宽农业增收路径。

(三)农业现代化能够有效应对农村的社会发展转型

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发展面临的年轻劳动力数量少、空心化等问题更加凸显。“三权分置”是土地产权改革的成果,在保持土地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丰富了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拓宽了农户收入来源,提高了农业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增加了外来资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吸引力。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土地资源集中、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降低了发生土地撂荒的概率。以土地集聚推动了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可以获取更多的规模效应,降低农业生产的单位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吸引了更多有技术、有资本、运营管理经验丰富的新型农业经济主体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科研从业人员、电商等人才不断涌入到农业发展大潮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凭借其对市场的观察力和敏锐度、技术研发和推广等优势促进农业品种研发、市场开拓等,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农业现代化能够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自我国成为WTO的成员国开始,农业生产和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当前,我国农产品进口额超过出口额,呈现贸易逆差的趋势。202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分别为2198.2亿美元、843.5亿美元。谷物进口6275.6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89.0%,但油类和果蔬类产品在竞争中面临着严重的冲击。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竞争实力是掌握主动性和话语权的关键,避免受到牵制而陷入被动局面。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实力的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促进生产经营的现代化发展。未来,要更加凸显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握主动权。

四、我国建设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三农”工作的关键内容。现阶段,我国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初始探索期,面临诸多发展问题和瓶颈。

(一)城乡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业发展各类要素存在利用不充分、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要素在不同市场间的流动和交换存在障碍和壁垒。一是即便国家明确要求,市县两级构建联通城乡的土地交易平台,但由于存在规则制定不清晰、平台功能不完善、配套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给要素在城乡间的交易和流动带来阻碍;二是由于农业生产存在规模小、风险大、利润低等特点,农村金融机构面向农业发放的贷款出现坏账的风险更高,因此导致了金融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意愿较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难以通过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得到满足,这也是造成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屡创新高。随着人们消费层次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的品质有了更高要求,农产品供给存在低端化、同质化等结构特点,这就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错位。一般低端农产品积压难销售,营养价值更高、品质更佳、绿色健康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数量严重不足。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东北大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看重大米的口感和营养成分,东北大米以其高品质赢得了大家的认可,需求量显著提升,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占比在20年间提高了12%。随着东北大米产量的提高,也产生了水源污染、土壤质量降低的问题,土地更加贫瘠、硬化、产出能力下降,这就需要出台专项保护制度和管理办法,投入专项资金对受损土壤进行恢复。

(三)农业安全问题需要有效的保障

努力在提高农业生产安全和扩大对外开放之间,寻求二者间的平衡点和结合点,这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一是由于我国缺乏农业发展的先天优势。我国可利用耕地面积少,耕地质量不高,人口数量庞大,要求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产出更多数量的农产品。因此,我国要实现粮食生产的自给,首先是要提高粮食的产量,主要粮食生产要能满足人口的消费需求,保证粮食安全,大豆等农副产品则需要依赖进口补齐供给缺口,2020年,我国大豆、大麦进口量分别为10033万吨和808万吨,较往年有较大水平提升;二是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强,农业参与更加广泛的国际市场竞争,而面向农业发展实行的保护措施力度降低。更多企业积极“走出去”,挖掘国际竞争市场中蕴含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推动自身发展。因此,在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的高质高效发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稳定,是加快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应对的问题。

五、我国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统筹推进“三农”工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在于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为进一步加快实现农业质量安全和效益提升,必须要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

(一)推进产业聚集发展

创新运营模式,使土地、人员、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集中到产业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利用,以具有吸引力的发展前景和优惠政策引导更多实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上下游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及产业发展的相关企业在要素聚集、服务联动、示范引领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和高效,结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科学规划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板块,同时避免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努力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健全配套制度,优化配套服务,构建集研发、检测、物流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降低生产成本,营造有利于竞争和发展的环境。

(二)加快打造产业链

丰富农业主体类型,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家庭农场、合作社广泛参与,覆盖更多小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联合体。创新发展模式,密切各主体间的联系,建立清晰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采取“订单收购+分红”等合作模式,使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利益分配,共享发展成果。丰富产业发展类型,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丰富农副产品的利用方式,实现农业、旅游业、康养、民俗文化等的融合发展,构建农业产业发展新业态。

(三)大力完善设施设备

提高农田设施发展水平,配备水利、大棚等农业设施;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对水利、土地等资源实现更加充分的利用。建设功能更多、体验更好的物流设施,同时配备用于产品分级、包装、储藏等用途的设备,构建覆盖生产、服务、销售等过程的仓储物流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水平,研发和推广性能更加优良、更加高端的机械设备,实现机械设备与种养殖工艺的深度融合。

(四)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加强信息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信息技术网络等,促进水利、仓储等设备的智能化发展。拓宽数字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发展智慧农业、数字田园等,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与信息化融合。研发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发展。

(五)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推进生态修复,构建更加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的田园生态,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排放,促进农业发展更加绿色可循环,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价值。研发和培育品质更高的农产品,形成农业特色品牌,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提供更加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强化农业污染治理,将农药等使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创新废弃物循环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中国政府网,http://www. gov. cm /zhengce /2018-02/
04/content_5263807.htm.

[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m/xinwen/2018-09 /26 /content_
5325534.htm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

[4]姜长云等.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外延的思考[J].学术界,2021(5).

[5]杜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

[6]李周,温铁军,魏后凯等.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专家深度解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1(4).

[7]魏后凯.深刻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J].农村工作通讯,2019(2).

本文系上海社科基金“增强上海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研究”(编号2019BJB0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