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30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的无锡推进路径研究

作者:王华华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96   发布日期:2022-12-29

摘  要  作为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先富区域”,长三角地区追求共同富裕有着经济基础、人民意愿和政策支持的主要动因。涵盖江浙沪皖的长三角地区“先富”城市的共同富裕情况并非整齐划一,他们在经济发展水准、产业结构、职工收入差距、地域文化背景、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发展并不平衡。面对现实难题和挑战,长三角核心城市无锡需从城乡一体发展、高新产业政策、利益分配机制、公共服务普惠、社会民生工程等方面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无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共同富裕是当前中国供需结构优化、分配结构演化的重要目标,而偏离共同富裕则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人民利益需求。[2]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建设共同富裕社会有着特定的历史框架、城市区位和人民需求。研究长三角“先富区域”的城市如何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的路径,对于“后富区域”城市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长三角地区追求共同富裕的主要动因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长三角地区追求共同富裕有着经济基础、人民意愿和政策支持的主要动因。

(一)长三角改革“先富区域”的经济基础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并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法治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优于中西部地区。据《202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214.85亿元,同比增长8.1%。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包括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无锡、合肥等均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可见,长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先富区域”,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拥有追求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二)长三角追求共同富裕的人民意愿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能走“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两极分化”道路,也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实现丰衣足食、共同富裕的生活水平”。[3]长三角地区虽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富区域”,但“富裕程度”存在区域差异,甚至一个城市内部也存在“富裕不均”的情况,部分城市的人民群众甚至“贫富差异”较大、“共同富裕”程度不明显。由此,追求共同富裕成为长三角地区人民的共同意愿,在“做大经济发展蛋糕”的同时,也必须“分好经济发展蛋糕”,使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更为开放、利益分配更为公正、新市民和原住市民共同富裕。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支持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要求长三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并在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发挥“稳定器”和“主引擎”作用,尽早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4]2021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浙江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着力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先行示范”。2021年6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要求长三角地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率先实现共同富裕。

二、长三角地区无锡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

从综合实力看,涵盖江浙沪皖的长三角地区“先富”城市共同富裕情况并非整齐划一,这意味着他们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路径上有着现实的差异性。早就有“小上海”之称的“无锡”,在长三角地区追求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一)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

共同富裕是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征,实现这个任务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一个地方没有高质量的产业来维持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基础,无法有效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长三角地区的共同富裕必须要有产业基础来保障人民就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否则共同富裕就缺乏了“可分蛋糕”的物质基础。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是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防范风险及追求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点。[6]为发展数字产业和大数据经济,无锡加大了数字经济和产业强市的政策支持力度,重视科技对产业发展的重大贡献,开展太湖湾科创带、梁溪科技城、陶都科技新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霞客湾科学城、洗砚湖生态科技城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但同时无锡达成共同富裕也面临着产业基础的巩固和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在大数据、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等产业领域,相比上海、杭州、苏州等地仍有横向上的发展差距,相比自身阶梯化的目标仍有纵向上的现实瓶颈。

(二)共同富裕的分配机制仍需进一步理顺

共同富裕本质上是实现人民共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应该分阶段有秩序促进共同富裕,尽可能在利益分配机制的新一轮调整中合理吸纳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诉求,特别要从“社会短板”入手,解决城市边缘群体、困难群体的致富问题和利益诉求问题。[7]因此,长三角地区的共同富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解放和发展长三角地区的生产力、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一步完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关系,使“共建共享”地区的社会制度、体制、机制更适合当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推动长三角地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无锡追求共同富裕也面临分配机制不顺畅和不协调的问题,仍需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体制机制,从而“提低、扩中、调高”,理顺收入分配制度体系。

(三)共同富裕的民生工程仍然存在短板

长三角地区的共同富裕,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就业、医疗、教育、交通、居住、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无锡在实践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鼓励市民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创业来实现增收致富共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数字经济,坚持产业强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但同时无锡在对标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方面仍存短板,在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弱有所扶等民生工程方面仍有弱项。

三、新时代无锡推进共同富裕的系统路径探析

结合无锡建设共同富裕社会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难题和挑战来看,无锡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谱写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篇章,可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系统路径。

(一)坚持城乡一体发展,释放城乡空间共富效应

共同富裕不能让城乡发展产生巨大的差异,而应在城乡一体发展中释放城乡空间的共富效应。一是健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无锡应注重将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现代乡村结合在一起,健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既让原生态村庄接轨现代文明,使现代化的中国村庄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也让现代村庄抓住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把华西村、善卷村、美栖村、桃源村等“有产业的村”建设得更好,形成乡村振兴样板村的示范效应,推动乡村振兴、就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协调建设。二是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体制机制。无锡实现城乡一体发展,要实现城乡产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解放城乡社会生产力,保持市场经济的活力,特别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公司(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企业)+农户”“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等模式,加快实施农村创业富民行动计划,更好地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一体发展”。三是健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无锡需完善规划体制,整体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编制,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归口治理,既要从规划上解决城乡脱节、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也要从行动上解决好城乡生态宜居问题,使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体现在城乡一体发展的方方面面,拓展城乡空间的共建共富效应。

(二)优化高新产业政策,夯实共同富裕经济基础

共同富裕需要高质量的产业经济发展作为支撑。一是优先培育高精尖产业发展。应优化产业政策,针对数字经济、大健康、高新电子、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实施差别税收优惠,吸引相关生产要素向无锡集聚,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建好各类科创平台和载体。要学习苏州太湖湾、常州西太湖湾等地的经验,以科创共同创新为导向,明确产权和收益分配方式,进一步建好各类科创平台和载体,支持高新产业发展,为共同富裕筑牢经济基础。三是释放市场对高新产业的资源虹吸能力。制定各种支持高新产业的经济政策、环保政策、税收政策,既要防止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也要防止公共政策在调控生产要素向高新产业集聚方面会不自觉陷入“反向牛鞭”效应的陷阱,如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出现企业“骗税”或“套取政策补贴”、公共政策利益被部分企业内卷化等,对接上海的科技创新资源,吸收其科技创新的“溢出”,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夯实共同富裕经济基础。

(三)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拓宽居民共富收入渠道

利益分配的公正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8]一是创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创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更加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完善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机制,缩小各类社会群体的收入分配差距。二是处理好发展效率与利益分配的关系。基于长三角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代际流动性弱等问题,无锡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理顺发展与共享、量变与质变、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从居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着手,拓宽居民共富收入渠道,进一步缩小城市内部城乡收入差距、新市民与原住市民收入差距,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三是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应通过税收政策创新和体制监管,在提升最低工资标准基础上,让利益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多劳多得;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让利益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节机制起“公正分配”的作用,包括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方面的精准调节;同时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在第三次分配中主动回报社会,引导他们作为社会力量自愿投入民间捐赠和慈善事业等。

(四)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创造共富优质宜居环境

公共服务普惠和均等供给是实现一个城市共同富裕的基础保障。从政府产出的公共品来看,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所提供的公共品,主要聚焦在公共制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无锡应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创造共富优质宜居环境。一是加快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和更新。在现有城市道路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基础上,加快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和更新,保持共同富裕社会建设应有的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宜居质感。二是全覆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参照长三角优质区域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水准,根据自身GDP、税收等现有条件,逐步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城乡一体、普惠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新市民和原住市民的就业、医疗、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普惠的体制机制。共同富裕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普惠体系,而这个公共服务普惠体系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来保障其有效运行和可持续性。要从细处着眼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普惠的体制机制,避免“宏大叙事”式的公共服务创新,以公共服务“具体而微”的共同富裕必答卷,将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共识,找到全社会意愿所需的公共服务最大公约数,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

(五)夯实社会民生工程,助力共同富裕共建共享

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也凸显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社会民生工程的高质量上,并以共建共享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实现共同富裕,无锡要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人民共建共享,夯实社会民生工程。一是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要坚定“房住不炒”的理念,通过税收、住房登记备案、保障性住房等各项制度设计,改善市民居住性需求、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禁止投机性炒房需求,稳控城市住房价格,吸引高校人才入住无锡、安居无锡,增强城市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为共同富裕解决住有所居问题。二是建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工程。要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增强城市数字治理运用,把保障和改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民生工程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为共同富裕奠定优质的“社会民生工程”基础。三是协调社会民生工程与共同富裕关系。为共同富裕建设基础社会民生工程,既要立足当前发展实际,也要着眼长远发展前景,不断弘扬社会主义勤劳致富精神,鼓励全市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创业实现增收致富,并在发展中进一步夯实社会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谱写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2]郭凯明,王钰冰.供需结构优化、分配结构演化与2035年共同富裕目标展望[J].中国工业经济,2022(01):54-73.

[3]赵凌云,楚武干.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重大创新和现实意义[J].江汉论坛,2022(10):5-11.

[4]赵亚楠,安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学习习近平关于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21(05):36-43.

[5]辛向阳.习近平的共同富裕观[J].新疆社会科学,2022(01):1-7.

[6]丁强,王华华.特大城市数字化治理的风险类型及其防控策略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04):72-81.

[7]王华华.“驱赶”或“包容”:城市边缘群体的政治吸纳研究[J].探索与争鸣,2018(03):101-108.

[8]刘培林,钱滔,黄先海,董雪兵.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08):117-129.

本文系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2022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就近城镇化生产要素集聚的驱动力不足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编号2022DXXTZDDYKT136);江苏省党校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凸显‘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编号ZX22015);江苏省第六期“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优秀青年项目“就近城镇化中生产要素可持续集聚的风险及化解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党校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