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3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数字乡村建设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汤志伟 方 錄 李灿灿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22   发布日期:2022-10-26

摘  要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多元主体联动协调机制尚未确立、城乡鸿沟以及乡村人力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挑战。因此,需要从技术层面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技术运用场域;从制度层面构建系统协调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从价值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数字文化、激发内生动力,推进我国数字乡村建设。

关键词  数字乡村;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以人民为中心

一、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必要性

(一)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党的十九大对建设数字中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在数字中国战略的顶层部署下,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不断推进。与此同时,党和国家为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推动乡村迸发新活力,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重要手段。在数字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共同作用之下,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我国农村地区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被实践证明是有力推动农村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二)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支撑

为了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乡村在国内大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乡村提供原材料和产品,成为原材料供给的关键;另一方面,乡村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是重要的需求侧力量。乡村在国内大循环中既扮演着原材料的提供,又扮演着刺激消费的角色。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一方面,能够大力推进“直播带货”新型农产品销售形式的发展,促进乡村和市场的沟通交流,促进原材料向市场流动;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能够刺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消费需求。

(三)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包括城市和乡村在内的现代化,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福利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已经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全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国农业农村还面临着农业生产智慧化还不普及、数字技术运用不足等问题,城乡之间还存在数字鸿沟等问题。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既有助于推动数字技术和农业的结合,推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同时,数字基础设施在乡村的部署与建设将有力推动农村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借助数字技术不断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进而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前提。

(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一直以来,城乡二元体制限制了乡村社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导致了城乡发展之间存在差异。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有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一方面,在普及数字技术的同时,打通了城乡之间数字基础设施之间存在的鸿沟,同时,数字基础设施为乡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客观上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经济鸿沟;另一方面,伴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数据成为当前经济社会的重要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

二、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虽然目前我国在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面临着多元主体联动协调机制尚未确立、城乡鸿沟、人力资源短缺等现实挑战。

(一)多元主体联动协调机制尚未确立

目前,数字乡村建设还是以政府推动为主,尚未完全激发市场、社会力量和村民参与。在乡村,由于农村内部的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数字乡村建设缺乏足够的青年力量。由于乡村内部的数字素养相对较弱,无法达到夯实数字基础设施的初衷,村民无法真正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红利,村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数字乡村建设除却已有的城乡鸿沟外,还出现了不同地区之间数字乡村建设的差异以及同一地区之内不同数字乡村建设的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和规划设计,动员市场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二)城乡鸿沟阻碍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必须坚持城乡协调的理念。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47412元和18931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是30307元和15916元,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在不断缩小,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根据《2020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79年,乡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99年,我国城镇与乡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存在明显的知识鸿沟。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占网民整体的29.4%,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与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78.3%仍有较大差距。

(三)乡村人力资源短缺矛盾突出

数字乡村振兴需要数字技术、专业人才以及其他各类要素共同发生“化学反应”,由于知识鸿沟、数字鸿沟等现象的客观存在,[3]导致乡村目前存在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和农村居民信息化素养不高两方面问题,同时,由于城市对乡村的“虹吸效应”,大量劳动力离开乡村前往城市,乡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4]数字乡村的建设不仅需要科技人才,包括高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推广人才以及科技特派员队伍,还需要信息技术人才、法律人才、管理人才等各方面人才。当前,我国乡村人力资源缺乏,这既限制了数字化在乡村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又制约了村民共享数字发展红利的平等机会。因此,数字乡村建设亟需人力资源助力。

三、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思考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以及价值层面探讨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路径。

(一)技术层面需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运用两方面内容

第一,推进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弥合城乡技术鸿沟。推进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新型基础设施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基本公共服务,必须不断扩大新型基础设施的覆盖面,从而使农民享受到以互联网、物联网、移动5G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带来的福利。二是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秉承适度原则,需要警惕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泛滥,避免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三是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参考所在城市市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在某种程度上城乡新型基础设施的标准、接口一致,同时,也确保农民和市民享受到相对均衡的新型基础设施福利。

第二,持续深化数字技术融合运用场域,全面释放数字红利。数字技术应全方位渗透农村基层党建、乡村产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实现数字技术的乘数效应和倍增效益。例如,电子科技大学携手贵州省岑巩县,将数字技术深入融入各个领域。在农村基层党建领域,通过打造“岑巩智慧党建系统”,实现对党员个人、党务和党建数据的全面管理;在乡村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智慧养猪项目,实现养猪的规模化、生态化;在基础教育领域,建设教学信息化平台、推动线上教学资源共享。

(二)制度层面需要构建系统协调机制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第一,注重系统协调统筹发展,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也包括乡村常态化管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应急管理,因此,需要系统协调统筹发展。一是要集合各方力量,统筹规划,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是要推动数字乡村各领域协调发展,避免数字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内部出现新的数字鸿沟。三是要将数字技术快速植入可能出现的突发危机之中,实现精准高效管理。

第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确保乡村数字化转型有法可依。一是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者地方立法形式,对乡村数字化转型进行规范,明确建设主体、建设内容、技术使用限度等问题,从而为制定精细化、明确化的标准和规范提供参考。二是当前数字技术运用中产生了垄断、隐私侵害以及有关伦理问题,要防止数字技术在乡村社会中的运用也产生此类问题,由于乡村社会村民的数据保护隐私更为薄弱,因此,要未雨绸缪,针对乡村数字化转型中可能存在的相应问题提前采取防范措施,以保护村民的数字权益。

(三)价值层面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培育数字文化和激发内生动力

第一,关注农民主观感受,不断提升农民数字技术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数字乡村建设应当注重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客观衡量指标,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数字乡村战略推行过程中农民的主观感受,避免产生技术恐慌、技术威胁以及技术剥夺感等问题,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利用要尊重农民,技术使用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文关怀。二是及时跟踪调研农民群众对数字技术使用的评价与认识,帮助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改进数字技术。三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农民少跑腿”,最大程度让农民感受到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福利与获得感,同时,尽可能地让农民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与数字技术融合,切实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第二,树立乡村干部、居民的数字化思维,构建乡村数字化规范,培育乡村数字化文化。数字乡村建设最关键的因素在人,数字化转型最为关键的是促进人的思维转变。一是加强数字化转型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思维。因为,数字技术只是手段,数字思维才是推动数字化转型走向正轨的关键。二是确立乡村数字化的规范,规范乡村干部、居民的行为,同时,规范各数字平台的相关行为。只有形成数字化规范,乡村数字化发展才能不断稳步前进。三是不断完善乡村社会使用数字技术的制度,不断积累乡村社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最终形成乡村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文化,指导乡村干部、居民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更好地理解数字化转型,指导乡村社会自主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

第三,充分激发乡村内在活力,实现“输血”到“造血”完美转型。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乡村,目的之一是利用数字技术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一是不断培育乡村数字化人才,包含管理人才、研发人才以及技术能手。二是积极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同时,利用数据要素进一步激活其他要素的作用。三是注重数字技术在家庭农场、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的使用,充分发挥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帮助农民提升数字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N].光明日报,2020-05-15(01).

[2]邱泽奇.数字时代的城乡治理与乡村振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8-20(04).

[3]苏红键.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基础、问题与推进思路[J].城市,2019(12):13-22.

[4]郭顺义,扬子真.数字乡村: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192.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模式、路径和对策研究”(编号SC22A024)、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安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力资源精准驱动路径研究”(编号SK2020ZD17)和安徽省高校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数字技术赋能老年友好社区实现路径研究”(编号YJS20210360)的阶段性成果。

(汤志伟系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数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方 錄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灿灿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江锦】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