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10-10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乡村振兴 首页 >

共同富裕进程中乡村“三生空间”的韧性治理

作者:陈 君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626   发布日期:2022-6-30

摘  要  有效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乡村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离不开根据乡村自身的认知、评估、判断进而提升的应对里外冲击的空间整体适应性发展能力——韧性。本文将韧性理论引入乡村治理,从微观角度考察玉环市干江镇多个村庄生产、生活、生态这“三生空间”的治理实践,探索乡村在共同富裕进程中打造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组织韧性、环境韧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共同富裕;乡村三生空间;韧性治理;镇域实践;玉环干江镇

一、现实背景

有效营建乡村三生空间,是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与保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抓手,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原有乡村传统格局发生巨变已非新鲜之事,留给乡村的后遗症却浪潮迭起。面对外在变动的猛烈冲击和内部肌理撕裂创伤的双重压力,乡村“三生空间”面临着空间撕裂、挤压、错位、混乱等多重问题。基层党组织领导力不足、村民自治能力弱、村集体经济萎缩、生态及人居环境破坏等相关乡村治理问题频发。走在全国发展前列的浙江也不乏此类问题的出现。浙江身兼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任,乡村治理提档升级迫在眉睫。如何破解这一系列困境,亟需修复乡村韧性发展能力,科学打造乡村空间结构,有效激活空间能量。

二、“三生空间”有效治理与表达:基于干江镇的实践

乡村是群体居住的空间载体。在这个空间载体中,表达了多元空间诉求。本文观察的村庄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的玉环市干江镇。这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由于所处位置偏僻,早年因交通不便,产业单一,人口外流等诸多问题,发展停滞不前。近年来,该镇以“两带”(滨海景观带和党建示范带),“两路”(南北大道、繁江路),“三城”(滨港工业城、干江老城、南塘新城)空间布局:最外沿的滨海景观带和党建示范带,将打造成为美丽台州的新亮点和党建示范地;南北大道、繁江路贯穿整个城镇,打通城际交通圈;全镇由滨港工业城、干江老城、南塘新城三个功能、定位互补的区块,组成现代化的生活工作领域。各村村两委秉持全域发展理念,发挥地理空间位置相邻优势共谋出路,在空间生产上聚合自身特色,降低了各自空间抵御内外冲击的脆弱性,持续优化和调整了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一)生产空间的复合营建

现代乡村为保留产业发展弹性,愈来愈注重全域空间的有效规划和资源的抱团发展。干江镇多个村在基层党组织和村两委的带领共谋下,挖掘乡村资源禀赋,摒弃单打独斗的往昔作风,营造了集特色文化、产业依托、景区依托的产业空间。上栈头村创新“村股份经济合作入股+村民入股+政府支持”的方式,注册成立浙江栈头渔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了以空中玻璃吊桥周边红船旅游综合体、党群院落、悬崖9D影院为“线”的体验互动区;以紫藤长廊、风车长廊、美丽庭院示范带为“带”的观光游览区和以观景台周边海岸线及山体为“圈”的观景台栈道及四大功能区组成的滨海游乐场,进一步促进了乡村产业空间的延伸。垟坑村则利用130亩流转土地空间的有效规划,分别建设了30亩观赏莲藕池和100亩食用莲藕池,投种200多种荷花,打造“梦里荷塘,醉美垟坑”的旅游品牌。夏季过后,二号池和三号池分别还会重新栽种其他花品、投放小龙虾,开设特色餐饮等,让游客在不同季节都能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垟坑村打造了蔬菜瓜果采摘空间、花季观赏空间、农产品加工空间、特色民宿餐饮空间,极大提升了游客体验感。炮台村曾因解放时期,驻军为解放洋屿岛而在此修筑战壕,至今留有遗迹。炮台村依靠自身红色历史文化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红色旅游产业。营建全长约2.5公里、11个打卡位的“重走长征路”线路和展厅教育这两个空间场域,将最后一站设立在红色教育基地,游客们更容易身体力行融入其中,感受红色文化空间释放的信仰力量。同时,改造空置传统建筑为精品民宿、优化传统小吃街等食宿空间,丰富产业元素体验的多样性,增强了复合产业竞争力与供需吸引力。干江镇编制了滨海风景旅游区规划,建立涵盖8大类42个子项目的滨海景观带旅游建设项目表,确定了海洋旅游区、农业采摘区、休闲民宿区、红色革命旅游区、教育实践区等为主题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二)生活空间的合理更新

生活空间作为乡村空间的重要因素,其内部起到串联各种空间形态和乡村组织形态的复合作用。干江镇在对于村民生活空间的把握上,并未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转而抓住玉环市及干江镇本该有的风土风貌,进行了适当的修葺与更新,塑造了当地生产生活适配的空间单元。干江镇通过调整建筑空间和庭院空间、完善交通网络、改善公共空间设施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干江镇把保留下来的石屋建筑进行适当加固修缮,给予村民一定的补贴用以庭院统一改造。路旁的村居墙面也增添了符合本土文化特征的涂鸦绘画,增强与产业空间协同的建筑风貌特征。在道路交通上,尽量打造石板路的架构,在保持地面干净的同时,增强古朴韵味。规划村民车行、游客车行、电瓶车、步行等复合交通网络,提高道路空间质量。另外,链接了多条与外界相通的交通要道,保持道路的通达性和安全性,避免游客过多、旅游车辆过多而导致居民道路空间被挤占。其中,还增加了总长2.5公里的一条滨海观光主干道,设置火车轨道,启用以环保无污染的液化天然气为动力的观光小火车,串联上栈头村、炮台村、白马岙村景区的滨海观光线。干江镇还投资1000余万元,打通了村庄间3条断头路、新建2条串联景区的道路、改造及拓宽了1条原有道路,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一路一景、一路一公厕、一村一驿站,让沿途的乡村富有韵味,为乡村产业增收提供要素保障。在这系列的空间生产中,充分考虑了居民点系统和产业空间的契合,并与其他村域联合共享共建能快速响应的服务支撑体系。

(三)生态空间的基底优化

乡村空间的规划布局,应当对生态空间进行兜底行动,注重开发风险评测,降低脆弱性空间开发度,避免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导致的乡村景观破碎。干江镇的村落空间布局,一是提高基础设施布局的均衡性,将景观带和设施带整合规划建设。设立绿化缓冲带,增加绿地覆盖率,避开泥石流易发区和滑坡危险区的建设,降低灾害发生时对人口和经济活动造成的损失,提高乡村的恢复能力。比如,上栈头村将村庄主道路的两侧进行绿化,种植树木2000余株,草皮绿化300多平方米,花木3000多株,户绿化率达32%。二是发挥产业生态服务功能,如垟坑村在投资莲藕等农业种植采摘项目开发时,注重推进生态空间的优化,以此最大限度地保障产品优质,采用环保经济的方式提升生态空间品质。白马岙村、上栈头村在沿海沙滩的修复和保护上,投资物力人力开展滨海空间的有效维护。三是结合历史文化的保护,维护生态环境的清洁度,结合石屋文化、炮台红色文化等,对相关的景观带和山林做好修复与维护,保证整体景观面貌的和谐度。

三、乡村空间韧性的隐序表达: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弥合 

通过乡村空间的有序治理,可以从中看到微妙的复合效应。这正是空间生产中活力与秩序两者的热烈互动。在干江镇村庄的空间治理过程中,从系统韧性中分离出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环境韧性、组织韧性,围绕空间表达形成了紧密的空间治理循环。

(一)经济韧性

干江镇多个村增加二三产的产业比例,开展寓教于乐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增加产业发展潜力空间,可以有效防止产品单一,增强产业对抗环境变化的韧性。除了产业本身内部的空间张力打造,还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创新融合“村集体51%+村民49%股份合作制”“多村联建+股份均分”“工商资本投资+村集体年3%分红合作制”三种众筹模式,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强化“全域联动+全员参与”,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不同群体发展机会公平,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股份众筹和村级股份联结成功的基础上,采用“工商资本投资、村集体每年3%分红合作制”,由投资方对村级项目装修、运营和管理,采取浮动租金的方式,把项目营业额按照3%的提成支付给村集体,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再按照村民股份情况“二次分红”,做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叠加发力推动共同致富。

(二)社会韧性

干江镇的有效治理,一方面,增加了留村率,减缓了人才外流的现象。同时,也吸引青年回乡创业,至今已有20多名本地青年回归乡村参与建设,开办酒吧、农家乐、商铺等。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分红、就业安排,村民对村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村民政治话语权、知识话语权、资本话语权有了明显提升。村民变股民后,从以往的乡村旅游建设旁观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对村级事务和村容村貌更加关心,对村干部信任感逐步增强。村民对于话语权的掌握和渴望愈加明显,与村两委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和谐。在项目不断推进的同时,村民对村集体和村班子及村级事务的态度也逐渐转变,从开始时的观望纠结,到后期主动配合,也会自发地参与乡村建设的项目中,帮忙出谋划策。如干江镇上栈头村在时光隧道、观光缆车、神州飞碟等主打项目引流下,通过村民自发捐赠、自主参与等形式,建立乡村博物馆、山里市集等文旅业态,进一步盘活村民资产,提升旅游发展效益。有些村民为了配合岗位形象和村民身份,也会主动接受再教育学习,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联合,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三)组织韧性

干江镇成立镇级领导部门机构——乡村振兴办公室,逐村研究审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方案,并设立500万元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明确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同时,干江镇打造共富项目为载体的“红星湾”党建联盟,以干江滨海景观带为核心,串联沿线的上栈头、炮台、白马岙等村为滨海片区,推出“美丽乡村+红色元素”“美丽乡村+农耕文化”“美丽乡村+康养基地”等多种模式,实现功能互补、抱团发展。另外,干江镇强化党员干部责任认领。通过“开门七件事”启动仪式和村级项目“六赛六拼”活动,深化考核管理机制,将村党组织带领发展村集体经济情况纳入党建工作年度目标考核,与村干部的“绩效报酬”实行奖惩挂钩。将片区内293名党员结对联系3000余户农户,其中多数为村干部,他们为有意参股但无力出资的困难户垫资入股,解决了共富难题,推进了村民共富之路。

(四)环境韧性

干江镇的空间更新,延续原村落的肌理形态,抓住聚落空间延续与革新的存量与增量。根据村庄发展需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各村融山、海、滩、礁、林等自然景观及港口、渔村、石屋群等特色人文景观,谋划特色联营联建项目,统筹开发滨海景观带、田园现代农业示范区、海湾休闲观光示范区、工贸商服创业示范区,通过“村集体+村民众筹”模式,打造“多村联建、股份均分”的片区旅游发展联盟。在这个融合式空间营建过程中,将周边村庄串联起来,构建景观基础设施片区网络。其中,由自然水道、湿地、森林和绿地等能自我恢复的自然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格局,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时具有较强的涵养水土、保持生态平衡的功能,有效提升乡村的生态稳定性与整体韧性。另外,停车场、路面修缮、小火车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妥善联建也增加了项目运营的有效承载力,在实现项目资源、游客资源和业态资源共建共享的同时,推进环境韧性的有效深化。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韧性与经济韧性的关系及建构[J].探索与争鸣,2016(03).

[2]方东平,等.城市韧性——基于“三度空间下系统”的系统的思考[J].土木工程学报,2017(07). 

[3]陈轶,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小城镇建设,2019(11).

[4]陈晓华,曹梦莹.国外乡村空间重构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02).

本文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二十三批规划课题《内循环驱动下乡村韧性发展的能力构建——基于浙东G镇村庄的空间治理实践》(编号ZX23262)、2020年度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乡村韧性发展的策略选择与空间治理实践——基于Y市S村的案本研究》(编号20GHB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玉环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锦】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九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