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30 星期二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江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突破方向的思考

作者:韩 磊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29   发布日期:2022-5-6

摘  要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关键环节,江苏需要立足省情实际,从更为高效完整的内需体系、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更高级化的产业基础能力、更一体化的城乡区域发展、更大贡献的全要素生产率五个关键方向实现突破,为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现代化经济体系;内需体系;产业基础;全要素生产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系,从适应高速增长的传统经济体系转换而来,强调了经济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关联性。[1]

江苏奋力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笔者以为,需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关键环节,从更为高效完整的内需体系、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更高级化的产业基础能力、更一体化的城乡区域发展、更大贡献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五个关键方向实现突破。

一、更为高效完整的内需体系

经济学基本原理认为,一国国民收入及价格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所决定,供给实现的基础是需求,新供给可以创造出新需求。国际需求是国内需求的延伸,在国际需求受到影响时,就需要把扩大有效需求的重心转移到国内市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就是采取政策措施释放出本地且稳定的需求,从而稳定经济增长。[2]

江苏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稳步优化。现代化需要坚实经济基础做支撑,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根据测算,考虑经济总量基数和后期增长或将明显放缓的情况,若要完成到203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的目标,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需要在“十四五”时期增长5.5%、“十五五”时期增长4.4%、“十六五”时期增长3.6%。对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江苏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应放弃对经济增长目标的管理与中长期规划。

从数据看,江苏2009年以来内需占经济增长的比重超过90%,最终消费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超过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两者之和,占GDP比重上升到50%以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60%左右,对外需依赖度大幅降低,外贸依存度下降到40%左右。可见,内需作为国内大循环的物质载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特别注重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引领带动作用,防范经济增速落到合理区间之外的失速风险,规避在不可预期事件比如突发疫情下可能对现代化建设造成的冲击。需要看到,江苏供需结构不匹配阻碍需求潜力释放,中高端产品供给水平仍显不足,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特别是流通网络苏南、苏中、苏北分布以及城乡分布不均衡,衔接水平不高,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对此,要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花大力气构建更为高效的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注重需求侧管理,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全面做好促消费工作,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提升消费层次,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要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强化投资对补短板、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强后劲的支撑,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大力度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以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

二、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随着江苏逐步参与到全球经济体系和产业分工之中,形成了“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江苏在创新网络中占据了一定的节点位置,却不是主动获得的,而是为了配合产业分工布局,承接发达国家科技要素含量偏低、可替代性较强的生产技术转移加入全球创新网络而获得的,处在辅助位置上。虽然这种节点具备技术联系功能,但不是中心节点,对科技创新的自主可控能力比较弱。

当前,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的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江苏需要摆脱“两头在外”生产模式的路径依赖,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构建自主可控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模式,打造一批政策、环境、功能独特的创新引领区域,推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性扶持及激励产业升级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本地创新资源吸收集聚能力。要打造关键环节抗冲击能力体系,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全面提升人才、技术、资金的供给质量,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链接欧美等全球创新高地资源,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海外技术并购、跨国技术转移,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吸收创新资源。江苏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民营及私营企业占有的创新资源相对匮乏,要尽快以构建要素配置新模式实现要素集聚,推动创新要素供应多元化,改革政府创新投入方式、研发资金分配方式、创新利益分配方式,构建多元安全、自主可控的要素配置体系,提升系统风险应对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构建以市场为基础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解决科技创新资源错配带来的道德风险、效率损失和资源流向扭曲等问题,为利用全球创新高地资源提供高效、准确的资源配置方案。

三、更高级化的产业基础能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框架的物质基础,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看,就是要建立以实体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为投入要素的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塑造全球经济结构,科技突破和业态创新将逐步扩展原有产业边界,产业内升级和产业间结构重构也将日益凸显,产业边界融合化、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要素知识化将重塑产业基础能力,产业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向区域化、多元化调整,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重大风险。

基于雄厚的实体经济根基,江苏形成了强大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也存在着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处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供应链中低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外部依赖度较高等突出短板。江苏制造业占全球约1.5%,但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2%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以上的平均水平,在全球产业创新分工体系中处在落后之位。在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面,还存在着较多供给空白和多元化市场空间。数据表明,江苏有超过100项“卡脖子”技术亟待攻关突破,其中44项完全受制于国外,一些关键装备、高端元器件及基础材料还要依赖进口,比如高技术船舶行业70%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配套装备需要进口。

对此,江苏应以培育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主要抓手,推进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的位势及能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要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基本稳定,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门别类做好制造业发展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系统优化和升级,防止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影响产业基础能力的稳定安全以及产业竞争优势的积累。要塑造集群产业在提升基础能力方面的载体作用,锻长板、补短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解决低要素成本难以为继的发展动力源问题,以便在未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调整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从而成为国内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推动力量。

四、更一体化的城乡区域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江苏城乡区域之间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都存在明显差距。苏南、苏中、苏北梯度差异依然较大,县域经济差异呈拉大趋势,区域空间重构需求紧迫。农业农村发展滞后于城镇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乡之间要素双向合理流动机制还不健全。

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规律和长期趋势,城市群和都市圈借助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向外扩散知识、技术和服务,将从单个城市的“点”扩展为囊括周边城市(地区)的城市规模体系,实现更高强度的规模效应、引领效应及增长效应,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大中小城市将形成更为合理的功能定位和更为协调的空间布局。利用城市化S形曲线(Northam,1975)测算可知,“十四五”时期江苏城市化率将达到78%,比2020年提高约7个百分点,处于城市化减速推进阶段,城市群、都市圈以及中心城市将成为江苏城镇化发展的新形态。

对此,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规律,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推进形成省域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提升中心城区产业、枢纽、创新等功能,分区域开展县域新型城镇化分类推进工程,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改变当前县域经济定位不清、竞争无序、后劲不足的局面。城市与乡村是一个互补互促、互利互融的有机整体,要遵循乡村发展及建设规律,进一步健全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城乡深度融合制度体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产业发展协同化。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村比较优势,将城市的资本、人才和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生态优势有机结合,有效释放农村发展潜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五、更大贡献的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规模和要素组织配置效率共同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单位的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用于衡量经济单元的生产效率,本质上仍是生产率。[4]近年来,江苏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要素基础、动力支撑、外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经济整体呈现稳中趋缓态势,劳动力、资本积累增速放缓,2016-2020年江苏资本存量的年均增长率为9.50%,大幅低于“十一五”期间的18.9%、“十二五”期间的16.1%,2010年之后劳动力增长率迅速下跌,2015年以来劳动力增长放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随之下降。

要突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关键是要推进技术进步。根据测算,2000-2019年江苏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基本态势,特别是2015年之后全要素增长率有所回升并保持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之提升,2019年贡献率已达到14.58%,可见推进技术进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当前江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逐步缩小,差距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上,而核心技术无法通过技术溢出渠道,只能依赖自主研发能力提高。虽然,江苏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位居国内前列,但2020年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占整个企业数的比重仅为52.2%,行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未得到有效激发。对此,需要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合理布局,强化核心技术及劳动力素质提升,提高核心技术产出效率;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围绕要素配置效率开展综合性、系统性、协同性和高效性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消除生产要素流动制度性障碍;加快建设形成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生产要素持续向生产率更高的领域流动,实现经济增长动力变革。

参考文献:

[1]高培勇,杜创,刘霞辉,袁富华,汤铎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个逻辑框架[J].经济研究,2019(04).

[2]韩磊.把扩大内需作为江苏发展的重要指引[J].群众,2022(02).

[3]刘志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框架、关键问题与理论创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03).

[4]蔡跃洲,付一夫.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J].经济研究,2017(01).

(作者系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