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7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经济观察 首页 >

培育新型消费业态 助力江苏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赵中星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19   发布日期:2021-1-7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不断涌现的线上新型消费正有效促进消费回补、潜力释放,激活了大量潜在市场,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新型消费加快发展,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江苏不仅是经济强省、更是消费大省,应抓住此轮新型消费业态的扩张机遇,因势利导,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加快形成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一、新型消费业态拉动江苏经济提速作用明显

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传统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而互联网平台优势明显,服务业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和变化,“互联网+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江苏全省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方面,高技术服务业呈现较快增长趋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疫情发生以来,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及相关服务、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一直持续较快增长,为全省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大支撑。2020年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9%,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4.0%,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7.4%。江苏非制造业行业指数(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9个月处于扩张状态。

另一方面,线上服务业爆发式增长。以线上教育、线上零售、直播、游戏、远程视频会议等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与老百姓生活和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率先启动大规模的“线上化”进程。“无接触配送”的需求大幅提升,更多消费者选择网络购物、外卖送餐等新型消费模式。传统零售业与平台通过线上销售,正以惊人的速度在线上快速扩张。餐饮业将外卖作为疫情期间的短期抓手,线上餐饮外卖迎来发展机遇,住宿和餐饮业网络餐费收入同比实现较高增长。据美团提供给中国经济时报的数据显示,目前营业的商户中,53.6%的商户外卖收入占营业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中高达42.9%的商户外卖占营收比超过70%。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5%,住宿和餐饮业网络餐费收入增长49.9%,比上半年分别提高4.7个、11.4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同比增幅高达66.8%,比上半年提升12.1个百分点。

二、以新型消费业态拉动江苏服务业提质增效的必要性

疫情对江苏传统服务行业冲击较大,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互联网+”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成为拉动江苏经济持续强劲反弹的主要着力点。

1. 新型消费业态可大幅缓解传统服务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存困境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旅游、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性行业发展困难突出。根据2020年9月统计结果,前三季度,文化体育娱乐、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用电量同比仍然为负增长。10月份服务业PMI仍然处于收缩区间,传统服务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水平。同时,由于服务业小微企业经营分散化、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差,受疫情冲击较为明显,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亏损面较大,竞争环境更加残酷。而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新型消费业态,不仅实现了服务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分离,打破了消费空间的制约,而且基于“互联网+”服务的边际成本很低,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同时,聚集有多种产品和服务的在线平台,可以为顾客提供众多选择,降低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成本,为传统服务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2. 线上消费高速增长是大势所趋

从全国来看,线上消费两位数高速增长拉动全国消费品市场实现年内首次正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新型消费保持较快发展。2020年前三季度,电商促销呈多频态势,线上直播屡创交易额新高,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达15.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0个百分点,明显好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3%。在网购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前三季度累计完成快递业务量超过560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7.9%。线上消费加速普及,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线上服务需求旺盛。

从江苏来看,网上零售保持高速增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8月,全省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8.3%,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增长68.1%。前三季度,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1272.7亿元,同比增长30.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4.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49.9%。

3. 新型消费业态符合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远程办公、在线问诊、在线诉讼、在线教育、网络购物、线上线下融合等“互联网+服务”的新消费业态,正是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个性化发展趋势的体现。互联网产业链不断扩张和延伸,不仅将服务提供与消费者连结起来,还将这种连结延伸到服务过程和信息反馈的全过程中,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如腾讯、钉钉推出的远程办公服务,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行业通过线上咨询、线上服务和数字化产品提供服务,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等开展网上博物馆、虚拟看展览等服务,生鲜超市、云音乐会、云看展、云健身、云问诊等“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培养了互联网消费习惯,为后疫情时期“互联网+服务”的爆发式增长奠定了基础,线上渗透率必将进一步提升。

三、积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助力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江苏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抓住线上新型消费发展契机,优化制度环境,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形成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助力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新业态新模式的挖掘、推广和示范,推动“互联网+”消费向更广领域扩张

推动吃、穿、用这些实物消费,加快向医疗、教育、文娱、旅游、体育、健身等更多的服务领域扩张渗透。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进一步培育壮大云展播、云看展、云健身、云问诊等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鼓励企业依托新型消费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以“两业融合”(先进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试点工作为切入点,打造优势服务平台,瞄准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注重数字化、特色化、高端化培育,为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二)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消费大数据开放共享和研究应用,推动网络数字技术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

有关统计显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投资拉动乘数效应高达6倍左右。推动5G向物联网、区块链、视频社交、人工智能产品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向服务领域渗透,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传统服务业数字化。重点扶持建设集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物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展示交易、服务外包跟踪管理等高端公共服务平台,拓展企业远程服务、数据管理能力,助力服务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三)聚焦人才、数据、创新要素,通过信息、人才等关键要素流动,构建驱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是必备要素。纽约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汇聚了大量科技创新人才和研究机构,伦敦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国际知名大学云集密不可分,各类高素质人才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现代服务业广泛应用新技术和新科学,例如现代物流业对运输技术、仓储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应着力通过信息、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流动提升技术与知识的创新能力,获得动态集聚效应。以数据为核心重构生产要素,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动服务与技术的深层次融合,推动创意设计、数字娱乐、电子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互联网金融、精准营销、智慧社区等新型服务行业迅速成长,创造更高的服务价值。

(四)找准推动服务业跨界融合新路径,实现现代服务业聚变式发展,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跨界融合,支持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金融、咨询营销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引导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服务外包、定制生产等模式驱动的全产业链创新。适应产业发展融合化和生活需要多样化趋势,推进相关服务业态和环节整合重组。打造农业服务业共享共用平台,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服务问题。大力发展乡村电商平台、冷链物流业,解决农产品供销服务匮乏、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问题。

(五)构建适应新型消费业态的监管方式,强化对网红经济监管,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

对缺乏成熟标准或不适应既有监管体系的服务及时开展研究和监测,进行跟踪分析,研究监管方式方法。比如网红经济,作为类似于明星促销和广告宣传的商业手段,对消费需求具有强大的引导力,但其本身并不被法律界定为广告或是促销手段,对其的市场监管处于空白区,网红经济在形成高流量、高收入的同时,利用监管差异,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的竞争机制。应针对“互联网+”这一特殊的消费业态,加强行政监管,出台有针对性的联合惩戒措施,放大失信成本,改善市场消费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