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2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实践思考 首页 >

“课程劳动教育”问题初探

作者:耿协萍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53   发布日期:2020-11-24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首次提出了“课程劳动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从何而来,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在劳动教育中处在什么方位、能发挥什么作用,这是理解和落实“课程劳动教育”的基础性条件。

一、“课程劳动教育”的缘起

(一)“课程劳动教育”的提出

《意见》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部分明确“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的同时,要求“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这一规定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就是“劳动教育公共课”;另一部分是在其他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即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有的学者参照“课程思政”的提法,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称之为“课程劳动教育”(雷世平,乐乐.高职院校“课程劳育”的内涵、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10〉.)。

(二)“课程劳动教育”的发展

“课程劳动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前,“课程劳动教育”处于“孕育”阶段。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界由此开始了“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依托、借助于其他专业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时,劳动教育主要融入在德育范畴之内,劳动教育有的以“思政课程”的方式进行,有的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开展,“课程劳动教育”虽还没独立出来,但是已经在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发挥作用了,处于“孕育”阶段。

第二阶段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到2020年《意见》颁布之前,“课程劳动教育”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吹响了劳动教育回归本位的号角。劳动教育正式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独立且并列出来,“课程思政”中的劳动教育因素开始具有主体性的含义,“课程劳动教育”的理念开始形成。如曲霞、刘向兵认为新时代高校需要建构有机融入与独立设置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潘玉驹、陈文远等提出要探索建立劳动教育独立课程,深化劳动教育融合课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N].光明日报,2019-06-06〈05〉.),这里的“有机融入”和“劳动教育融合课程”指的都是“课程劳动教育”。

第三阶段就是2020年《意见》颁布到现在,劳动教育完全独立出来,“课程劳动教育”从“课程思政”中脱离出来,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不少教师在探索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如许月仙、袁海泉等研究劳动教育与初中物理课程的融合(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讨[J].物理通报,2020〈04〉.),陆文忠探索劳动教育与中职语文课程的融合(浅议劳动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J].内蒙古教育,2020〈08〉.),张栋林在探索劳动教育与高中政治课程的融合(劳动教育与高中政治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9〉.),章策文在研究劳动教育与基础英语课程的融合(英语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途径[C].扬州基础教育学校联盟年会论文集——当代教育评论〈第九辑〉.)。

二、“课程劳动教育”的内涵

“课程劳动教育”是依托、结合其他专业课程,寻求并利用其他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融入、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进行熏陶和引导,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课程劳动教育”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学校课堂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什么?不少学者认为劳动教育更侧重于价值观的培养,如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09〉.);张应强认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是劳动价值观教育”(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定性和定位.重庆高教研究.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8.G4.

20200515.1117.002.html.);《意见》在“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里明确,要“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在“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里,《意见》希望“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意见》的相关规定上可以看出,《意见》也认为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二)“课程劳动教育”是依托、结合其他专业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专业课之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学校课堂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公共课”是专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课程,独立性是“劳动教育公共课”的显著特点。“劳动教育公共课”有专门的教材,《意见》提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公共课”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依据《意见》规定,劳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劳动情怀、奋斗精神、风险精神以及职业意识、择业观等方面的培育;“劳动教育公共课”有相应的课时要求。《意见》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不少于16学时,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课程劳动教育”没有独立的教材、没有相对固定的内容、也没有相应的课时要求,而是依托、结合其他专业课程开展的;不是将其他专业课程变成劳动教育课程,而是在正常开展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时,将其他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理念、观点、意识等因时、因势、因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熏陶。依托性、融入性是“课程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习总书记的这个比喻对“课程劳动教育”的开展同样有指导意义,“课程劳动教育”就是将劳动教育元素这类“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等“各种食物”中去,让学生“自然而然吸收”。“融入”得不留痕迹、近乎自然,是“课程劳动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前提,有的学者就指出,“融入”要保证其他专业课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强行植入”(雷世平,乐乐.)。

(三)“课程劳动教育”是采取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进行熏陶引导的学校课堂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公共课”主要是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由具有劳动教育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直接讲授给学生;强调旗帜鲜明、响锤重敲,注重正面、系统地“灌输”,属于显性教育。“课程劳动教育”一般采取融入、糅合的方式,由其他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进行熏陶和引导;强调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注重点滴、持续的“渗透”(雷世平,乐乐.),属于隐性教育。

“课程劳动教育”不是一门新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或者说教育方式。它要求其他专业教师在正常开展专业课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其中,所以专业课的性质不变,仍然按照专业课的知识体系、讲授要求有序推进,不能把专业课上成劳动教育课,否则就颠覆了其他专业课与“课程劳动教育”主和次的位置,违背了“课程劳动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初衷。

三、“课程劳动教育”的定位

讨论“课程劳动教育”的定位,其实就是讨论“课程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体系之中的定位。

(一)学校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定位

《意见》提出“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显然,《意见》认为劳动教育由学校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三大部分组成。那么学校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呢?《意见》从主体责任的角度明确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劳动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指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这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表明:学校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与社会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相比,学校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劳动价值观形成具有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促进作用。

(二)课堂劳动教育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定位

学校劳动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方式。冯滨鲁、毕廷延、魏晨明等人认为从高校系统内部看,课程(实指课堂)和实践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包括劳动教育独立理论课程和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自我服务等教学活动(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实现路径[J].山东教育〈高教〉,2020〈01〉.)。那么课堂劳动教育和实践劳动教育是不是同等并重的呢?对此,学者们大多认为课堂劳动教育更为重要,如丁志健、潘乐认为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有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三条路径,但以课程育人为主导(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实践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岳海洋认为高校劳动教育路径有三,但其中课堂教学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三)“课程劳动教育”在课堂劳动教育中的定位

讨论“课程劳动教育”在课堂劳动教育中的定位,其实就是讨论“劳动教育公共课”和“课程劳动教育”的关系。评价“劳动教育公共课”和“课程劳动教育”的地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一是看主要任务。“劳动教育公共课”是为劳动教育而专门设立的课程,其唯一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课程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两方面,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还要进行专业教育。就此来看,“劳动教育公共课”是课堂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劳动教育”是课堂劳动教育的次阵地。二是看所授劳动教育知识的体系性。“劳动教育公共课”着重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进行系统阐释,理论上具有完整性、系统性、深刻性;而“课程劳动教育”关于劳动的知识、理论是碎片式、片段式和穿插式的,重在对劳动理论的感悟。就此而言,“劳动教育公共课”是课堂劳动教育的“核心课”,“课程劳动教育”是课堂劳动教育的“辅助课”。三是看优势所在。“劳动教育公共课”采取正面、体系性的“灌输”方式,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举旗定向作用;“课程劳动教育”采取持久、精准的“渗透”方式,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来看,“劳动教育公共课”是学校课堂劳动教育的“主渠”;“课程劳动教育”是学校课堂劳动教育的“支渠”。

四、“课程劳动教育”的功用

(一)“课程劳动教育”的作用

“劳动教育公共课”和“课程劳动教育”如鸟之两翼,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一是目标上相同。二者以不同载体、不同方式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进行引领、培育。二是功能上互补。二者互为补充地发挥着劳动教育的功能,“明示”和“潜隐”互相照应,系统“灌输”和点滴“渗透”彼此促进,正面宣讲与侧面点拨相互支撑。三是内容上契合。“劳动教育公共课”中劳动基本理论和“课程劳动教育”中劳动教育元素,在内容上相互补充,达到同向同行、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

(二)“课程劳动教育”的价值

与“劳动教育公共课”相比,“课程劳动教育”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一是能够扩大“劳动教育公共课”的影响力。“劳动教育公共课”尽管是课堂劳动教育的核心部分,但总有其边界,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劳动教育公共课”育人功能的发挥,这就需要“课程劳动教育”来弥补。这种弥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劳动教育在“数量”上的倍增。“课程劳动教育”可以融合于其他所有专业课之中进行,在客观上实现了劳动教育在频率和数量上的倍增,扩大了“劳动教育公共课”的辐射范围。另一方面,实现劳动教育在“辐射力”上的增强。“课程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他专业课程之中,借助其他专业知识进行悄无声息地“渗透”,客观上增强了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增强了“劳动教育公共课”的辐射力度。二是能够整合学校劳动教育的资源。①整合教师资源,让教师全员承担起劳动教育的责任。“课程劳动教育”打破了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单兵作战”的窘境,形成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劳动教育的大兵团集群作战的格局。②整合课程资源。“课程劳动教育”理念的提出,表明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内容,提炼出所蕴含的具体、生动的劳动教育元素,并将之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之中,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渗透”给广大学生。因此说所有课程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雷世平,乐乐.)。三是能够促进“劳动教育公共课”质量提升。“课程劳动教育”因为和专业课教学结合进行,它和社会发展的接触必然更广泛、更及时,社会劳动新业态、新形态、新问题必然先在专业课中反映出来,这些新反映必将依次回溯,反馈到“劳动教育公共课”上,“劳动教育公共课”就应该及时研究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这必将促使“劳动教育公共课”不断添注动力、始终保持活力。

本文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机制与路径研究”(编号DJSZ192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