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8 星期日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杨海华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71   发布日期:2020-10-20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是沪苏两地在省级层面首次合作的产业园区,是江苏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新支点,也是接轨上海,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2014年7月沪苏联合下发《关于共同发展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的意见》,标志着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正式启动,2015年11月17日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正式挂牌成立。2018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审议并原则同意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沪苏大丰产业集聚区作为“共建共享共赢”合作新模式纳入其中,提出了把园区建设作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现代示范园区的重要目标。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是沪苏两地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作出的重大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对优化地区生产力布局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发展现状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总占地面积3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位于上海驻大丰的海丰农场境内,毗邻国家一类口岸——大丰港,紧靠四级疏港航道和疏港公路,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自成立以来,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秉持项目为王,在产业项目选择上围绕产业集聚做好专项引资,目前已经聚集了一批高端产业和重大项目。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先后引进了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纺控集团、建材集团、华谊集团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共承接了来自上海的200多个产业项目。上海股交中心在大丰区海晶创投设立联络处并开通股权报价系统,8家企业在此成功挂牌。德国达克斯德中电热器、大唐集团燃机热电联产、上海奥为智能门窗等项目已经签约入驻并相继开工建设。截至目前,产业联动集聚区已经引入了灌装生产线、食品机械生产线、30万吨米面深加工基地、百万吨精糖加工基地、30万吨啤酒加工生产线等多家大规模生产线,并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纺织及服装加工、汽车零部件及农用车制造、机械设备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建材、生物医药等8个产业集群。通过不断凝练产业优势,日渐形成了以安全食品、智能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以及科技农业和特色旅游产业为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的发展得益于“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园区运行模式,该模式有效理顺了政府与市场在园区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形成了政府与市场等多元利益主体的良性互动。

(一)政府层面:积极发挥服务和保障作用

1.设立了省级层面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开发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产业联动集聚区开发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由沪苏双方政府分管领导牵头,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设在上海市经信委和江苏省发改委,定期召开推进协调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以及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会议,规划好产业联动集聚区发展的顶层设计,确定产业联动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并负责统筹协调解决园区开发中的重大产业发展问题。同时组建了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其主要功能定位是制定产业联动集聚区产业发展的具体路线图,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开发区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负责产业聚集区内企业具体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

2. 政府积极出台税收、人才和金融等各项优惠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上海市对落户产业联动集聚区且符合条件的项目,参照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产业发展等政策予以支持,对入驻企业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在一定期限内以专项扶持方式给予支持;支持商业银行为转移企业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加大必要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转移企业通过发债、上市等方式融资,支持转移企业拓展股权融资;对产业联动集聚区内企业高管、专业技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按照规定给予人才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高层次人才可申请相关财政奖励和享受当地有关福利政策。江苏省落实产业联动集聚区企业享受国家和江苏省赋予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支持苏北开发建设及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滩涂地区等相关开发地区的全部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产业联动集聚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拓宽入驻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产业联动集聚区内就业的上海户籍人口,按照现有人才政策给予支持。

(二)市场层面:坚持企业化管理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采取企业化共建模式。企业化共建模式一般在区域层面上由双方领导共治,在园区层面上以投资公司为主体进行管理,投资公司为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平台,以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走出一条新的管治模式。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组建了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它是由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以及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相关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股份制企业。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是上海市国资委下属的唯一一家以产业园区投资、开发与经营和园区相关配套服务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已与上海12个区、长三角乃至全国多个地方政府进行战略合作,承担了10多个园区开发建设任务,在全国开发区建设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在园区管理运营、服务集成、产业布局等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经验和可复制性的做法。光明集团是一家以食品产业链为核心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跨国食品产业集团,也是上海特大城市主副食品供应的底板和标杆,在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拥有307平方公里的农场面积,是上海域外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成为沪苏合作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各合作主体按照特定比例的资金入股,进行合资经营,合作共赢。作为产业聚集区唯一的开发和经营主体,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产业聚集区的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产业联动集聚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各大公司股东具有优秀的管理团队、资金实力雄厚,比政府直接推动产业转移更加有效,同时它还能够比照上海市级开发区和江苏省级开发区先进的园区管理经验和理念,不断提高产业园区管理水平。另外,还能够发挥其广泛的市场网络和一线城市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有助于推进当地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能够对未来愈发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拥有较强的自适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在充分肯定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发展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前瞻性思考,比如园区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配套服务功能需进一步完善,等等。

二、加快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发展的建议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要充分利用大丰独特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发展资源、一流的投资载体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以及上海先进的园区发展理念、资金、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主动的工作、更加优惠的政策,推动与上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务实合作,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和带动,不断加大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力度承接产业转移,从而实现沪苏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把沪苏合作不断引向深入,积极把产业联动集聚区打造成沪苏合作的示范区。

(一)强化协作配合,探索招商引资新机制,确保精准招商

1.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和人员保障。建议成立招商引资项目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提出年度产业联动集聚区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意见,组织安排招商引资的各项协调工作,加强招商引资人才队伍专业化管理。进一步壮大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上海招商分中心的人才队伍规模,加强对招商引资人才队伍的业务培训指导,加快形成一支懂政策、精业务、晓法律、擅沟通、会招商的专业性人才招商队伍。建立以实际投资到位额度、建设进度、亩均产出、创税情况等为导向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在实绩考核中的权重。要严格奖惩兑现,对超额完成任务、贡献较为突出的工作人员,加大表彰力度,并优先提拔重用,而对于完不成任务、打不开局面的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约谈并果断进行岗位调整。

2. 强化精准招商,推动重点产业发展,细化产业招商地图,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招商引资部门和人员要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及时梳理和摸排上海重大国企产业转移信息,加大对接招商力度,强化精准招商引资。对于一些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和重点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对于重大招商项目可以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确保高标准、严要求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围绕主导产业精心组织特色专题产业链招商活动,通过组建招商推介网络、召开招商引资专题推介会、园区品牌推广、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提高产业联动集聚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高效性。同时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切实做好项目论证,从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市场前景和财务分析等专业化角度评估项目发展的各项效益指标,提高项目开发质量。一定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坚决不能降低生态门槛,时刻牢记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要求,优选带动性强、富民效果明显的特色产业,推动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园区布局。

(二)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积极为企业实干兴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1. 进一步整合审批职能,优化审批流程,开辟行政审批“BRT快速通道”,构建亲商的审批服务机制。探索和建立“一口受理、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信息共享”的投资项目并联审查审批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通过定期会审协调、联合踏勘等方式提升投资项目审查审批服务效能,切实化解项目落地和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制约要素,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同时积极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研究制定具体监管办法,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采取既具弹性又合规范的管理措施,量身定制适当的监管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和发展搭建更大的舞台。

2.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考核办法,优化园区干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产业联动集聚区综合考核体系,全面反映产业联动集聚区的产业集聚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保、技术创新能力、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低碳发展等情况,引导和促进产业联动集聚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加大干部挂钩服务企业力度,引导和鼓励干部主动深入企业调研,全面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引入精准服务理念,开展针对性服务。探索建立重大项目现场办公、问题会商以及领导干部基层工作日等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为园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园区企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3. 创建服务企业发展长效机制,实现企业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搭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融资、电子商务、人才引进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服务。通过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等多种激励方式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做特做优,提升品牌效应和集约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分类指导,在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方面向重点企业倾斜,不断提升企业转型和升级的能力。

(三)理顺好行政管理体制,为产业联动集聚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1.优化产业联动集聚区行政管理机构功能配置,推进行政体制机制融合。加快实现产业发展功能和行政区划职能套合,形成条块结合、精干高效、动态管理的工作机制,确保产业联动集聚区管理机构顺畅、高效运转。积极争取省级政府的支持,稳步推进产业联动集聚区简政放权工作,对有利于产业联动集聚区发展的审批权应放尽放,全力支持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提高行政审批运行效率。同时产业联动集聚区要把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上来。产业园区管委会行政管理要建立和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责任清单制度和负面清单制度,理顺部门利益关系、厘清工作职责,明确该谁管、如何管、如何做等问题,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2. 优化政府间利益分配机制,理顺各级政府利益关系。园区共建各方要实现利益上的共赢,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确定产业联动集聚区地方财政收入(包括地方税收)划分办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分成机制使得合作方共享区域合作收益,税收分成比例可以由沪苏两地省级政府层面来协调制定。同时要优化产业联动集聚区各合作政府的绩效考核机制,弱化单一的GDP指标考核,而要让考核指标更加倾向于鼓励产业聚集和提高园区综合管理水平等方面,并作为对产业联动集聚区内地方政府考核指标的首要指标,通过改变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成本收益函数提升其区域合作的动力。

3.提高政府各级部门的配合力度,协同发力,形成政务服务合力。可以建立健全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实现信息数据跨部门、跨层级互认、共享,这样有利于政府各级部门行政沟通,整合部门资源,为产业联动集聚区发展创造统一公平的政策环境,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在园区落地,形成政策叠加优势。

本文系 2018年度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开放课题项目“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创新发展研究”(编号TTCD170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