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7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社会治理 首页 >

高校应注重就业能力培养

作者:邓线平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60   发布日期:2020-10-20

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求职困难增多,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毕业生就业签约的高峰期,一些高校仍然以各种硬性或软性条件要求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向毕业生的就业率注水。据某高校毕业生透露,如果自己不签就业协议,学校就不发毕业证。因此,有的毕业生不得不托关系、找门路,签订假的就业协议,甚至有的还在网上购买就业证明。搜索显示,网上开具就业协议、第三方协议等证明,价格平均在80元至120元。

假就业率背后反映出很多问题,例如,市场有可操作空间、毕业生愿意签、高校热衷于此等。假就业带来的问题毋庸讳言,如影响毕业生生计、社会秩序,扰乱就业设计和规划等。真实的就业率可以反映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造假的就业率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业率造假的背后,是毕业生出于种种原因不能真正就业。经济发展形势不好时会影响就业,专业设置不合理也会影响就业,不同区域的就业率也不一样。就高校人才培养而言,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就业能力培养,这往往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一、能力与就业

一个好的专业容易就业,社会急需这方面人才,相应的单位人才需求大。但不可能每个专业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有些专业好就业一些,有些专业难就业一些,有些专业人数少一些,有些专业人数多一些。就业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对高校而言,不可能完全照顾市场需求去设置专业,有些专业设置需要引导市场需求。当然,满足市场专业需求,是高校专业设置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就业还与社会需求变化有关。经济形势好时,就业形势较好。反之,则不好。有些专业在某一特定阶段很好,但过了这一阶段,则难以就业。因此,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不可能完全与市场同步。

要将专业就业与能力就业区分开来。专业就业是通过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服务单位、适应单位,被单位接纳。这类就业在每个领域都有,越是专业化分工细致,专业就业岗位就越多。对于一些新兴产业,专业人才紧缺,专业就业更加凸显。有些专业岗位,因为涉及专业性强,外行很难参与,即使经过培训之后也难以胜任。能力就业是专业之外通过自己的学习、适应、克服困难等,慢慢适应岗位需要逐步被接纳,其涉及的岗位专业性并不是很强,有些只需要简单培训就可以胜任,有些甚至不需要培训,属于日常事务。对于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一般的专业工作,经过简单培训就可胜任,但关键是要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

二、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指专业之外适应就业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能力是通过大学阶段学习得来的,专业的实际应用属于专业能力范畴。高校在学生培养中,较注重专业知识传授以及专业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培养缺乏,不少人将就业能力混同于专业应用能力,认为懂专业又懂专业应用,这样的人就业能力就强。专业应用能力是指在专业应用过程中,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有些是熟悉的,有些是不熟悉的,克服这些挑战,需要一定的能力。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将专业工作做好,否则可能会遭受挫折,导致专业工作难以继续。对于同一专业的人来说,他们分别去不同单位工作,同样是运用专业知识,工作条件与环境不一样,遭遇的挑战与压力也不一样。就业能力是在专业不熟悉甚至不懂的情况下需要重新学习时所具有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很多都是新的,需要去认知,就业能力包括适应工作能力、专业转化能力、知识积累能力、工作选择能力等。

适应工作能力是指适应专业之外工作的能力。在难以找到合适工作时,适应工作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就业。具体讲,适应一项新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短时间掌握这项工作的基本知识。例如,对一个大学生来说,送快递是一项新的专业之外的工作。在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去送快递,有些能很快适应,掌握其中要领,有些则长时间不得要领。总体来说,适应工作能力体现在掌握新技能的快慢上,有些工作较复杂,对从未从事这项工作又不具备专门知识的人来说,适应起来有难度,但能力较强的人就能很好适应。

专业转化能力是指从适应一种专业转化成适应另一种专业的能力。从事所学专业之外的工作,除短时间学习基本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有适应新专业工作的能力。从事新的专业工作,意味着要改变原有的工作生活习惯,有些人能适应,有些人则不能适应。有些人可能新专业基本技能已掌握,却无法适应新工作,究其原因是生活习惯改变较大,这对年轻人也是一种挑战。另外,从事新专业工作,往往意味着所学知识搁置一边,需要通过更辛苦的工作取得收入,挑战也是难免的。

知识积累能力指无论对原有专业还是新专业都具备不断学习、知识积累的能力。大学毕业没有从事自己熟悉的专业工作,并不意味着知识无用,所学专业无用,不同专业在知识层面有些是相通的,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不同专业之上,也可加快对新专业的适应。同时,从事一项新工作,知识积累非常重要,工作中的知识积累与在高校专门学习专业知识不同,它要靠工作期间和业余时间主动自学,如果想回到自己的专业工作,专业知识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工作选择能力是指不能从事自己专业情况下如何发挥所长选择新工作的能力。工作选择得好,未来可能更顺利,一旦选择不好,未来可能较为艰难。工作选择要考虑诸多方面因素,一是与自身专业相近,这样可以尽量利用大学所学知识从事新工作,能更快适应新工作。二是尽量与生活习惯衔接,如果有两份不同的工作,收入及前途差不多,大多情况下与生活习惯衔接的工作更能发挥所长。三是注重未来前景,如何辨别未来前景,与一个人的见识和对社会整体的认知有很大关系。同时,毕业生要善于倾听周边人的意见,这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三、就业能力的培养

就业能力培养可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中,它能提升大学生与社会接洽的素质。安排得好,可以促进专业能力培养,因为不同专业工作之间存在相通之处。专业能力之外,对其他专业的认知实践,有助于不同专业的沟通,促进专业更深层次的认知。因此,高校可以将主要精力用在专业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上,并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首先,加强大学生对不同专业的认知与实践培养。社会包含各行各业,从一般的世俗角度,有些专业好,有些专业不好。就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而言,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实践,包括该专业背后原理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规律、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等。对专业价值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要摆脱世俗的眼光。说到底,每一项工作都有其价值,这份价值可大可小,它的价值并不在于与别的工作比较,是属于内在的,服务社会的。从事的工作会有些什么内容,如何从事该项工作,大学生不但应有基本的认知,还要有基本的实践训练。

其次,提升大学生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生活能力培养。工作与生活相伴随,不同工作往往有不同生活方式。大学生更多关注所学专业的生活方式,憧憬未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当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时,意味着生活方式要相应调整。很多人只愿意接受更好的调整,不愿接受不好的变化,这是大学生需要能力培养的方面。生活方式是一种习惯,打破习惯是一种能力,要在心理上接受。

第三,强化大学生与不同专业人士的沟通能力培养。随着专业知识学习,有些人的眼光和行为往往变得更局限,就业能力培养要打破这种局限。这涉及到学生与不同专业人士的沟通能力培养,它包括一些基本的人与人交往礼仪。此外,在具体的沟通过程中,会涉及对专业的认知和生活兴趣。不同专业的认知内容不同,生活兴趣也不同。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谈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在就业过程中,即使是专业就业,也存在与不同专业人士交往的问题,不同专业就业这种沟通更普通,也更重要。

第四,针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发展前途的判断能力培养。专业学习过程中,每个大学生更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前途。在同一环境下,大家看到更多的是本专业前景好的一面,容易忽视不好的一面。专业发展预期判断,不仅是判断本专业的未来前景,更要将其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看待。同时,通过对社会发展整体认知,判断不同专业的发展前景。有些专业当下看好,未来可能不看好,有些专业当下不看好,未来可能看好。总体而言,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塑造社会前景,社会服务越来越接近人的内在需求,任何一项工作,其未来前景取决于是否被科技替代,是否满足人的内在需求。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