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8 星期日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江南文史 首页 >

从崔溥《漂海录》看大运河无锡段的驿传系统

作者:刘 晴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95   发布日期:2020-10-20

1488年明朝弘治元年,朝鲜成宗十九年,时任朝鲜济州推刷敬差官的崔溥因奔父丧,自济州渡海返里途中遭遇海难,历经劫波后在中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今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牛头门)上岸获救。经当地官员审查,排除倭寇嫌疑后,由官员护送,自台州走陆路经宁波、绍兴至杭州,由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朝鲜。崔溥的一次意外漂流,使得他在京杭运河航道比较通畅的弘治年间走完大运河全程。回国后,他以博学巨笔用流畅汉文写出了5.4万余字的中国行记《漂海录》,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明代海防、司法、运河、城市、地志、风俗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参证资料。崔溥在经过常州府无锡县时,完成了对大运河无锡段(包括现已消失的城中直河)的完整穿行,透过他的文字并借助其他文献,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对明朝无锡运河沿岸的驿传系统(驿站、急递铺)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 崔溥行程:一夜一天完整穿越大运河无锡段

崔溥是1488年农历二月十八日晚间接受了苏州浒墅钞关遇到的罗姓太监与御史三大人的馈赠,即“米二十斗、猪肉一盘、菜一盘、药果一盘、酒五器”而后继续北上向无锡航行的。他这样写道:“十八日至锡山驿。……臣等谢退,遂乘船过普圆桥、普恩桥、浒墅铺、吴家店、张公铺、不平得胜桥、通兵桥、望高巡检司、马墓铺、纯安桥,乘夜而行。四更,到锡山留泊。”崔溥在以日记体记录行程时,起首日期后会先记下当天最终停驻的地方,然后再具体回溯展开当天的行程。从“望高巡检司”开始,崔溥就进入了无锡界,只是他把“亭”误记为了“高”,应是望亭巡检司。“望亭”唐朝时就属无锡管辖,北宋时设镇,为常州府无锡县唯一建制镇,至清朝雍正二年才划归为当时长洲县。崔溥一路航过望亭巡检司、马墓铺、纯安桥,直至“四更”才到“锡山留泊”,这个四更实际上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一点多,而这个“锡山留泊”,正是他当天日记起首记录的“锡山驿”。紧接着后面一篇日记,他写道“十九日至常州府。是日晴。诘朝,无锡县知县-忘其姓名-来遗馔物。自驿过建渡桥,入无锡县治之中,县即古句吴太伯所都。过建虹桥、都宪门、少司寇第、亿丰桥、进士坊,至锡山之下山,在县西北间。又自锡山过十里铺、高桥巡检司、藩葑铺、洛社铺、石渎桥、横林镇铺、横林桥、戚墅铺、兴明桥至剑井……日夕……至常州府。……府即延陵郡吴季子采邑,湖山之美,亭台之设,自古称道。”在锡山驿休息调整后,第二天二月十九日他就接受了无锡知县赠送的“馔物”,即好吃好喝的东西,崔溥虽然没有留下关于“馔物”的具体记录,但想必和他在苏州得到的馈赠吃食相差无几。此后,他就由锡山驿进入无锡县城,过建渡桥,走城中直河(即现在的中山路)自南向北完成了大运河无锡段最精彩的穿越,在县城内他一路经过建虹桥、都宪门、少司寇第、亿丰桥、进士坊、锡山之下山,然后出北水关到县城外,经十里铺、高桥巡检司、藩葑铺、洛社铺到达石渎桥,完成了大运河无锡段的完整穿越,而从横林镇铺开始他就进入了武进界,二月十九日傍晚到达常州府治所在地。

二、明朝大运河无锡段主驿站:锡山驿

崔溥《漂海录》里留泊的锡山驿是明朝无锡的主驿站。驿站作为明朝重要的驿递机构,发挥着递送使客、奉旨差遣、飞报军情、转运军需、运输饷银等重大作用,这种突出地位的形成和明朝初年海上倭寇猖獗,朝廷被迫放弃元朝海运为主、漕运为辅的方针大有关系,尤其是永乐以后,两京并置,大运河成为明廷惟一可依赖的南北水路交通命脉,依附于这条命脉设置的驿站就发挥着“通往来,重使臣,崇王命”的功能。驿站一般都建有驿馆,相当于国家级的高级招待所,可以供应外国使节和王府公差及高级官员的食宿。遭遇海难的朝鲜文官崔溥是在经过卫所(郡县)、州府、司(省)三级三审,在确认系遭风漂流至中国后才定案,并由官员管送,沿着由南到北的驿站行止食宿才抵京的。

驿站在无锡自古有之,且不止一处。北宋《太平寰宇记》云:“御亭驿在州(常州)东南一百三十八里,与地御亭在吴县西六十里,隋开皇九年置为驿,十八年改为御亭驿,唐李袭誉改为望亭驿。”明朝《弘治重修无锡县志》(以下简称《弘治县志》)云:“锡山驿,在南门外,宋以前有太平、南门、北门三驿,元置洛社、新安水马站各一所,设提领各一员,国朝洪武初站废,置无锡驿于今地,九年改今名。”由上可见,无锡历史上隋唐时期就有望亭驿,宋以前还有太平驿、南门驿、北门驿,元朝改称水马站,有洛社、新安两处水马站,明朝朱元璋立国后,废站设驿,在原南门驿的位置上设无锡驿,并在洪武九年改名锡山驿,锡山驿由此成为大明帝国在运河沿线府县无锡县设立的主驿。

锡山驿的位置在南城门外。这主要是考虑到驿站工作不分昼夜,各路人员往来时间不定,设在城内的话就与城门昼开夜闭发生矛盾,不利于城防。锡山驿沿运河往东南延伸有直通苏州的驿道,因为无锡为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城内驿道较窄,双马无法交汇,故在运河两岸形成了两陆夹一河,陆路单向分道的单向跑马道:即北上去常州的走南下塘,南下去苏州的走南上塘,正是这段保留下来的川字形水陆通道成为无锡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得到考察专家的一致认可。

锡山驿和明朝分布于三段一环的江南运河上众多的驿站一样,是一处水马驿。我们可从清朝康熙《常州府志》卷八“赋役”佐证,该志记载“无锡县锡山驿走递马草料银一千六百一十二两八钱,马价银八百四十两。槽、铡、棚厂、鞍屉等银一百两八钱,马夫工食银八百六两四钱。祇应银五百五十两。走递水夫工食银三千一百六十八两,快船水手工食银三百二十四两。快船岁修银九十九两,以上岁共支银七千五百一两”。其中提及的马料、马价、马夫,走递水夫、快船水手、修船银,皆为水马驿的标配。另外乾隆《江南通志》“武备志驿传”中对于锡山驿的记载除了提到马匹、草料银、马价银、马夫及工食银、鞍辔等的配给情况外,也提到了水夫及工食银、快船、水手及工食银、修船银的配给情况。

锡山驿不仅是旅客官员的止息之所,还承载了文化交流的功能。行驿人员在驿站留下了丰富的诗文,或抒发旅途劳顿之苦,或观景怀古,或唱和前人驿壁诗文,或对当地风土民俗及百姓居业有感而发。比如和无锡南门驿站有关的观景怀古诗,就有南宋许月卿的《追赋暮游》“锡山舟泊似荒村,微服南禅古迹存。壁上姓名今已远,碑阴人物了能言。薄游草草寒侵袖,远思悠悠风满轩。携手出门烟树密,数僧离立语黄昏”。南渡名将张俊曾孙、著名诗词家张炎曾祖张镃的《自锡山归舟中三首》(之一)“破驿遥临放马场,两鸦飞下更苍凉。东风莫起雕鞍兴,白发欺人念故乡”。羁旅怀人诗有元朝曹伯启的《雨宿无锡驿,有怀潘景梁》“泊舟夜宿城南驿,借得幽房胜鹤笼。急雨响倾千涧水,薄寒声透四檐风。偶怀握手诗人面,想像联镳御史骢。千里相思肠欲断,中堂灯影看摇红”。行旅抒怀诗有明朝陈士楚的《书锡山驿》“呜呜昼角冷涵秋,一曲梅花动暮愁。不管江南断肠客,夜深吹上月明楼”。胡松的《锡山驿》“落落天涯客,秋深到锡山。身违丹凤远,心共白鸥闲。古剎寒烟外,荒城返照间。宁亲定何日,花下舞衣斓”等。虽然随着清末“裁驿归邮”和太平军的战火,锡山水马驿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我们也仅能在南门外南长桥堍的淘沙巷内看到锡山驿遗址,但这些有关锡山驿的行驿诗文却流传至今,成为今天运河文化遗产廊道的宝贵资源。

三、明朝大运河无锡段急递铺:南去通苏州五铺,北去通武进四铺

崔溥的无锡运河之旅共记录了四个急递铺,一个是位于无锡段城外南去通往苏州的马墓铺,还有三个是无锡城北通往常州武进的十里铺、潘葑铺、洛社铺。所谓急递铺,是明代靠人力步行接递各级官员的日常公文,密布于各省的府州县之间,仅次于驿站的一个重要组织机构。急递铺从宋初就开始设置,跟驿站有明显区别,它没有驿站招待所的功能,最初的使命是专门传递军事公文,是皇帝为了战争需要专门设立的一个快递机构。到元代,急递铺逐渐从专送军事文件转为送达日常政府公文,而情况紧急的文件改由驿站来完成,明代继承了这一制度。

根据王仁辅《至正无锡县志》记载,元朝无锡有急递铺十四处,其中“州前铺”在城内;“南门、九里、东葑、新安、马墓”这五铺在城外南去通往平江的驿道上;“五里亭、潘葑、石塘湾、洛社、五牧”这五铺在城外北去通本郡的驿道上;“塘北,张塘,长堽”三铺在城外东北通往江阴的路上。又根据明朝《弘治县志》,无锡县急递铺在明朝革除裁减后,剩下九铺,即南去通苏州的“县前、南门、东葑、新安、马墓”五铺,和北上通武进的“五里亭、潘葑、洛社、五牧”四铺。这些急递铺大多分布在驿路之上,以补充驿路的不足。

结合明弘治无锡县城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出无锡县城北水关,五里亭、高桥巡检司、潘葑、洛社依次沿运河往西北延伸,这和崔溥的记录是吻合的。唯一不同的是崔溥提到的“十里铺”,在当时县城图上未见,在上文提到的县志中也未有记载。笔者推断有两种可能:一是疑为崔溥在出北水关后,把抵达的第一个急递铺即五里亭铺记成了十里铺。还有种可能,根据郁有满先生《皇亭与皇华亭及锡山驿》一文所记,“旧时无锡离城五里或十里四乡各有申明亭,俗名十里亭,是古时地方官吏布告政令、晓谕乡民之所在,同时,也供行旅途中歇宿”。据明代永乐《常州府志》记载,“申明亭,洪武创设,府辖4县设133座,独无锡有62座”。故崔溥提到的“十里铺”也可能是十里亭。崔溥提到的北门外的第二个急递铺“潘葑”,现在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宋朝杨万里写有《潘葑回望惠山》一诗:“惠山分明龙样活,玉脊琼腰百千折。锡泉泉上吐一珠,簸弄太湖波底月。苍石为角松为须,须里黄金古佛珠。请君更向潘葑看,龙尾激到珠南畔。”明朝《锡山景物略》卷八也记载,南下到了潘葑,就可以看到惠山了,“潘葑,小镇也,去高桥三里而遥,自毗陵南下至镇,始见山,面望龙尾,尤为亲切”,由上可见潘葑设铺的意义。在清光绪无锡西北乡图上,所标识的“潘葑”具体位置在高桥和石塘湾之间。崔溥经行明朝无锡县沿运河西北段所记的最后一个急递铺“洛社铺”,其位置就在现今无锡洛社镇,洛社是隶属于惠山区的江南历史文化重镇,晋朝时这里就有王羲之别墅,根据《弘治县志》记载,洛社镇的形成颇有神秘色彩,“王右军庄,在县西北三十里洛社镇,风土记云:晋王右军别墅,隋时一夕云气布集,闻众喧闹如市声,潜窥之状如皆鬼神,因立镇市”,元朝时洛社就设有水马站,明朝废站后,改成急递铺。崔溥记录的无锡南门外驿道上通往苏州的急递铺马墓铺,资料甚少,县志中只还记有“马墓桥”,马墓由何而来,大致位置在哪,还有待专家考证。

以崔溥《漂海录》为引线,我们完成了对明代大运河无锡段驿传系统的梳理。明代江南由南到北分布的驿站和急递铺由于处于京杭运河沿线的特殊位置而备受重视,在今天我们讨论保护和开发运河文化遗产廊道时,笔者认为关于大运河无锡段的驿传系统尤其是锡山驿的地位,不应忽视。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大运河无锡段驿传文化研究”(编号2020SJA094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