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3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长三角主要城市打造产业地标做法及对苏州启示

作者:刘 铭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81   发布日期:2020-8-20

产业地标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产业,兼具产业优势和城市属性。它包含了产业链条的齐全、产业地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技术研发和产业服务的配套健全和最优氛围的产业生态等方面。日本数码相机、瑞士手表等具有地标性质的产业都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金字招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也出现了中关村高科技产业、杭州数字经济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群性质地标产业。今年3月,苏州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政策。4月26日苏州生物医药发展大会召开,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苏州在已形成生物医药等产业高地的基础上,如何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地标,进而带动产业不断升级,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长三角主要城市打造“地标性质”产业的做法

产业地标的打造是优化城市特色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也是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切入点。长三角各主要城市纷纷进行实践探索,将具有地标特色的产业重点打造,并取得不错的成效。

(一)南京做法

2019年南京市委“一号文”聚焦提升城市首位度,聚集打造新兴产业地标,提出在“4+4+1”主导产业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打造3-5个“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具体做法如下:政策导向方面,出台《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力争到2020年,各地标产业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到2025年,各产业地标具有全球影响力。备选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产业、新能源汽车以及5G通讯及射频芯片、生物医药等产业。其中以集成电路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拥有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东南大学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研究中心及众多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170余家相关企业,台积电等龙头企业纷纷落地,“芯片之城”已初具雏形。资金支持方面, 2019年南京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预算总额的50%以上用于产业地标建设。设立了首期10亿元产业并购基金,支持企业加大并购力度、做大做强。培育和推动更多科技创新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针对科创板上市企业,将从现有的200万元奖励标准提升到300万元。要素保障方面,对新引进投资额超25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在土地、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并可适当增加配套建设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总之,南京打造产业地标的提法和发展路径都很明确,建设一批地标园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引进一批高端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在组织保障、协同创新、人才培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平台建设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六力”齐发,共创路径凸显。

(二)上海做法

一是打造区域制造业品牌。上海市提出要在全球制造业转型的大背景下,重新塑造“上海制造”的内涵,培育“上海制造”品牌。出台《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的实施办法》《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2019年3月出台的《上海市推进品牌经济发展专项支持实施细则》将品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与品牌发展战略、品牌培育列为支持范围。具体来说,品牌公共服务类项目的支持额度不超过项目经核定的实际支出金额的50%,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400万元。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开展品牌培育类项目的支持额度不超过项目经核定的实际支出金额的30%,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400万元。二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集成电路产业方面,把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着力点,全力打造国内最完备、技术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2017年出台《上海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支持实施细则》,2019年9月第二届全球IC企业家大会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上海开幕。正在建设世界级先进水平的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产业园,积极推进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和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解决行业先进工艺技术来源问题。生物医药方面,加大对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上海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等政策文件,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先行试点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通过打造“聚焦张江、一核多点”生物医药产业空间格局,形成生物药、创新化药、高端医疗器械等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布局,聚集全球顶尖的大型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和国内知名高校创新平台、积极活跃的PE/VC创新投资,达到2025年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三是通过扩大开放集聚全球资源要素,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取外资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积极支持嘉定、临港等汽车产业集聚区,吸引世界知名外资汽车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及高端整车项目,支持高性能电机、电池、电控等核心部件配套项目落地。四是支持临港产业的发展。明确智能制造骨干企业、重点项目优先向临港地区集聚,成立地区专项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各类产业和创新创业支持、人才引进培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

(三)杭州做法

2018年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目标,用数字经济这一重要引擎引领杭州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1月,杭州明确了未来要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致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这块金字招牌,共建共享“数字家园”。采取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的现实路径。具体做法:一是大力外引内培龙头企业。杭州有万向、吉利、传化、万事利等“常青树”企业和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大华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二是强力集聚科研院所、平台载体和人才资源。通过阿里云等龙头企业,相继引进建设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校区、杭州北斗时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引进帝国理工先进技术研究院、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国内顶尖共建创新中心,依托本地高校资源,共建生物医药科研机构,如浙江大学(杭州)创新医药研究院。召开中美两湾高教合作暨数字人才培养研讨会,为培养数字人才拉开了杭州湾地区和美国旧金山湾区强强合作的序幕。三是市场、政府各司其职,多元主体共同发力。云栖小镇是数字经济发展第一镇,创立了“政府主导、名企引领、创业者为主体”的平台运行机制,坚持“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完美结合,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培植“创业土壤”。

(四)合肥做法

自2019年国家批复建设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来,合肥市举全市之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产业地标”。今年5月,合肥市“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组织保障。制定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高质量发展30条”政策、“中国声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专项政策,制定“三重一创”、大项目“一事一议”导则。二是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完善企业生态体系,优化产业整体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全链管理。举办世界级产业大会、高峰论坛,营造产业发展氛围。三是坚持创新是最大动力的理念。推进协同创新,加大示范应用,打造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四是打造人才高地,优化投融资环境。与海外创业机构开展国际孵化合作,引进60多个海外人才团队来合肥创业。强化集群项目管理与调度,同时构建各类资金相互结合的资金支持体系,创新重大项目国有资本进入退出通道等投融资模式。

二、对苏州的启示

共建共创是产业地标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重要秘诀。它是组成要素之间的齐头并进,是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同心共建,是政府与各板块之间工作的统筹落实。苏州市产业体系比较健全,但产业链“高端”特征不够明显;制造业企业数量庞大,但地标型“高峰”企业数量偏少。上述城市打造具有地标性质产业的做法及成效,对苏州颇有启示。

一是建立健全特色产业共创共建长效机制。实施市级统筹、区级建设、园区服务的共创分担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前瞻布局,试点示范,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强化产业高端引领。编制区域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集中力量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打造该领域内领跑国内、影响全球的地标产业。在分工协作上,市级主要负责有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等方面的规划制定、政策出台以及重大资源的优化配置。区级承担落实产业板块布局等责任,园区或开发区主要面向市场主体提供服务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发挥引导产业方向的职能,做好服务工作,着力营造苏州最舒心的4S营商环境。

二是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苏州应继续扩大开放力度,以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为抓手,外引产业龙头企业及总部落户苏州,鼓励推动本地企业兼并重组,实现龙头企业以企带人、以企带所、以企带企的资源整合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级科研院所落户苏州,为产业提供足够的科技研发支撑,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动姑苏实验室医用材料方向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争取建成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重大平台。全面探索精准招商推进机制,实现招商“一盘棋”。梳理出产业链中短板缺项清单,引导各板块根据发展重点方向,形成产业招商指南,并加大对招商部门及人员的奖励。

三是搭建共享开放的平台载体。围绕产业发展、服务配套、宣传推荐等方面,打造功能丰富、资源要素汇集的平台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构建完善的第三方服务生态链。打造高端展会平台,全力做好有效投入、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文章,加强行业深度交流,推动供需有效对接,提升特色产业的国内外影响。

四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产业人才发展规划,构建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链。突出市场化导向,外引领军稀缺人才,制定人才税收、保险等方面的特殊保障政策,健全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在苏州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内培复合型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充分利用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苏州大学等院所高校,引导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五是健全完善产业地标各项保障措施。加强财政市级统筹机制,优化财税政策支持,设立重大项目财政专项资金。打造产业基金群,鼓励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发起设立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基金,加快构建创新金融业态。坚守工业用地红线,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积极探索推进“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纳入主导产业的重点项目实行资源倾斜。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