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6 星期一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文化繁荣 首页 >

在大运河文化带中实施文旅融合的价值与构想

作者:朱季康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93   发布日期:2020-7-21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六大高地,推动分类集中、功能衔接、融合发展,布局六大文化高地,构筑大运河实体与地域文化伴生共荣的集中展示空间。而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既是近些年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建设方针,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举措。文旅融合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将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理论落地的一个突破口,要先行建设,树立典型,起到示范效应。

一、文旅融合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中的示范价值

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然的内在统一性。文旅融合可以更好促进并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六大“文化高地”建设的战略目标,将文化高地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文化遗址资源、文化艺术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在新型“旅游+”产业模式的推动下,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目标。这不仅可以促进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高地区域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以其示范效应,更深层地促进这些文化高地文化产品、文化精神、文化内涵的传播,助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高地建设战略中的文旅融合,首先,将促进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高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包括增强传承活力,诠释当代价值,推动科学保护、活态传承与合理利用。“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文化互动,不但能使旅游者获得情感上的亲近和愉悦,而且有助于修复和振兴当地文化传统,让当地居民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赋予他们以文化归属感和意义感,提升其文化自豪感,与此同时也保护了与之相联系的文化传统。”(柴焰.关于文旅融合内在价值的审视与思考[J].学术前沿,2019〈6〉:114.)其次,可以打造我国文化旅游品牌体系的大运河文化样本,塑造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实现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高地建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再次,可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构筑起大运河实体与文化伴生共荣的集中展示空间。以文旅融合为途径,结合六大文化高地的区域发展条件,形成支点城市和特色村镇功能分明、辐射联动的发展格局。同时,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高地的文旅融合工作,还可以为各地的生态区建设起到锦上添花的效能。最后,可以探索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高地文旅融合的协调机制、配套保障机制与对外交流机制,推进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文化高地文旅融合建设,重塑活态传承与提升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大运河文化带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空间。

二、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的示范机制建设

通过文旅融合示范机制的建设,体现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资源的集聚融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实现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工作机制的全面创新。

(一)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的决策与协调机制

可参照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协调机制的牵头模式,按照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六个文化高地的战略布局,在六大文化高地各自选择一个牵头协调城市作为联络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协调机制框架内,以各地宣传、文化、旅游、交通、通信、外事等部门为联系单位,搭建常设性的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示范工作决策与协调平台。加强各地各部门间的交流沟通、协同配合,实施全带统筹、科学评估、综合协商、分类施策。

(二)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的保障机制

在大运河文化带协调机制框架内,制定与实施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工作的统一规范,统一协调,统一预案,统一指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入与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高地城市之间的壁垒障碍,提升人力、物力、资金、信息等资源的调配效率,减少城市群内各市分散保障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损失。要有意识有目标地积聚、团结、打造文旅融合有关策划、实施、宣传、服务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强化文旅融合产业链各环节的人员能力建设。同时,整合文化高地内各类优质文旅融合资源,形成项目名录,广泛吸纳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其中。积极构建相关融资平台,鼓励各类合法社会资本进入,突破资金瓶颈。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的基础上,整合六大文化高地的文旅单位、文旅组织、文旅群体力量,强化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与规范统一,为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工作提供强大的机制保障。

(三)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的协作与交流机制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好,其内部的文化高地建设也好,都涉及若干城市的协作与交流。文旅融合更是一项涉及各类景区、文博单位、文旅市场乃至土地资源规划、金融税务、工商管理等众多领域的工作。因此,大运河文化高地区域内的各地政府应增强协作与交流意识,构建文化高地内部文旅融合工作的市际协作机制、文化高地之间的区域协作机制、文化高地与大运河文化带之间的协作机制,同时在大运河文化高地区域内的各市内部,多部门的文旅融合协作机制也应成为常态。通过建立大运河文化带六大文化高地协作与交流机制,使文化高地相关各市可以联动、动态、即时、便捷地获取各个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工作的信息与数据,为各市决策、处置提供更加准确与宽广的信息、数据服务。

三、文旅融合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中的实施构想

“文旅融合在价值和精神层面的契合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旅游在功能和价值的一致性上。”因此,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到文化,是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

一是坚持重点与全局、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思路,重点把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内涵相统一、相协调的内在要求。坚持以国家战略方针与地方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创新保护、传承利用的辩证关系;探索大运河文化高地文旅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思路。要根据大运河文化带的区域社会发展与旅游文化市场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具体的切入点,实现文旅深度融合。

二是深刻理解、传承与弘扬大运河文化带各大文化高地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理念。提高大运河文化带的遗产保护能力、展示水平和传承活力。加强对大运河文化带精神内涵的挖掘,结合时代条件进行继承与发扬,赋予文化高地文旅融合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打造“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体系的文化高地样本,塑造文旅融合发展典范,实现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使大运河文化高地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名副其实的高地之一,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靓丽名片。

三是以大运河文化带内各类景区、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文旅融合的主干载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方式,促进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文明高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数据是国之公器,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创新的底层器件。”(戴斌.文旅融合时代:商业化与美好生活[J].学术前沿,2019〈6〉:11.)要从旅游供给侧的数字基建入手,将文化内涵渗透现代信息技术之中,实现对分众、个性为代表旅游个体的精准掌控。完善各类具体的配套制度,形成系列政策体系,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文旅融合示范保驾护航。同时,积极与各类旅游APP数据服务公司开展合作,提升大运河文化高地在相关数据载体上的显示度。

四是创新打造大运河文化高地文旅融合的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具有大运河文化带特色的文旅融合方式,提供具有特色的文旅融合服务与产品,提升大运河文化高地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统一品牌,完善旅游市场和发展环境,推动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建成具有大运河文化高地特色的文旅融合全域性区域(大运河文化高地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实现大运河文旅融合的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大运河研究院、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