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6 星期一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加大接轨上海力度 推进嘉兴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潘敏芳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908   发布日期:2020-3-23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的讲话中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相互协同,进一步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对助推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是重大利好,尤其是对地处长三角核心、作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嘉兴更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大产业接轨上海力度,推进嘉兴经济高质量发展,前阶段笔者做了一些专题调研,在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国家层面的重视支持将带来巨大机遇。长三角是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意义重大。国家发改委先后编制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建立了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等制度,审议通过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多层次多层级的合作机制,这一系列举措必将推进长三角区域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2.区域协同可借势借力将带来巨大机遇。2018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以上海为龙头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嘉兴作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接轨上海桥头堡,将有更多机会承接上海疏解转移的工业、服务业项目,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和融入上海产业大分工大协作。

(二)面临的挑战

1.嘉兴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比不上苏州等苏南城市。从近30年嘉兴和苏州的几个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来看,1990年,嘉兴的GDP是81.3亿元、人均GDP是2582元,苏州的GDP是 202.1亿元、人均GDP是3617元,苏州GDP是嘉兴的2.48倍,人均GDP也就差1000多元;两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10.1亿元和21.5亿元,苏州是嘉兴的2.12倍。2018年嘉兴的GDP是4872亿元、人均GDP是10.5万元,苏州的GDP是18597.5亿元、人均GDP是17.4万元,苏州GDP是嘉兴的3.81倍,差距扩大了1.33倍,人均GDP是嘉兴的1.66倍;两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518.6亿元和2220亿元,苏州是嘉兴的4.28倍,差距扩大了2.16倍。在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方面,苏州市产业结构中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60%以上,而且近年来都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反观嘉兴主导产业仍以化工、纺织、服装、化纤、皮革等传统产业和高耗能产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仍然不高,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37%,尽管与苏州相比差20多个百分点,但是真正处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高端的企业不够多。再拿桐乡和昆山的数对比一下,压力就更大了,1990年桐乡县GDP为16.2亿元,昆山市GDP为20.12亿元,应该说是相差不多,但到了2018年差距就非常大了,桐乡市的GDP是893.5亿元,昆山市的GDP高达3875亿,昆山是桐乡的4.33倍。

2.嘉兴园区平台的规模能级比不上苏州等苏南城市。产业园区是承载产业项目落地发展的空间载体,大平台承载大项目,小平台当然较难引进大好高项目。据资料显示,苏州市有国家级开发区园区14家,仅苏州市区就有5家,而嘉兴国家级开发区园区只有4家,只是苏州的零头,从开发区园区的规模来看,嘉兴也远远比不上苏州。就拿苏州工业园区和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来比较,两个园区开发区差不多同时建立,苏州工业园区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2018年GDP为2570.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0亿元,进出口总额1035.7亿美元,区内企业77026家,其中外资企业5000多家,实际使用外资313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36个,高新技术企业1046家,规上工业总产值4599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51亿元,占比70.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718亿元,占比60%;而嘉兴经开区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2018年GDP为285.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3亿元,区内外资企业64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5个,规上工业总产值442.7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19.5亿元,占比2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5.7亿元,占比39.7%。从几个主要指标比较来看,显而易见两个园区开发区不是一个能级量。

3.嘉兴的整体营商环境比不上苏州等苏南城市。首先,从交通的便捷性和与上海的同城化来看,苏州的昆山早已把上海11号地铁线延伸到花桥,上海地铁17号线也将延伸到苏州吴江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苏州已开建的轨道交通S1线,将连接昆山并和11号线相接,上海和昆山还有间隔五分钟的公交班车等。而嘉兴和上海的交通对接相对滞后,包括轨道交通、打通断头路、开通公交班车等都还在研究和规划对接中。其次,苏州一直以来致力于打造营商环境“苏州品牌”,2018年6月苏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良好创新生态行动方案》,在营造全方位高水平的投资贸易环境、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务服务环境、更具竞争力的企业运营环境、更具活力的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育环境、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等方面制定了26条实实在在的举措,从100多个政策点精准全面发力。苏州的政务服务环境一直以来是有口皆碑的,嘉兴没有实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时候,苏州早就实现了审批制度审批事项改革,95%以上的企业审批业务不用跑不见面就能办好,而且全程代办也落实得很到位。这些方面嘉兴也有在做,但总体力度精准度不如苏州。另外,苏州的产业配套、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活环境设施配套等都大大优于嘉兴,还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数量能级远远超过嘉兴。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国家和区域层面尽管已经出台了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成立了区域合作办公室,建立了主要领导座谈会、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也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尤其是产业协同在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与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

1. 体制机制上的障碍问题。长三角区域涉及多个省份多个城市,由于受行政区域的限制和政绩考核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各自为政的现象,各城市在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方面都存在政策不一、力度不一的现象,尤其是在公共服务共享、利益共享方面还远远做不到共建共享,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生物医药等行业的生产许可证、职称职级评定认定等远远没有做到互认互通,这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

2.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问题。因为长三角区域各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各做各的,首先规划没有统筹协调,各做各的造成了路网、水网、电力网、气网、信息网、数据网等都没能互联互通,这给嘉兴产业招商引资和上海产业项目转移带来了很大的制约。

3. 产业发展的协同互融问题。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间、嘉兴与上海、嘉兴与苏州等各城市之间产业同质化严重,大家几乎都提出要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造成了各城市为招商引资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牺牲地方利益竞相压价、恶性竞争,不仅不利于各地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还严重损害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利益。

三、对策与建议

1. 创新制度机制,打破体制机制藩篱。当前,由于受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影响,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间、嘉兴与上海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够畅通,这严重阻碍了产业转移、产业协同。一是要优化完善交流互访、定期会商等合作共建机制,优化考核考评体系,把区域合作、产业协同等内容纳入考核,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分配、利益共享机制。二是要建立与上海及周边城市统一的或更优的市场准入、产权交易、招商引资、外贸出口、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政策体系。三是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推进交通、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卫生、就业、治安、社保等资源和制度的互通和同城化、均等化,如交通一卡通、社保一卡通、企业资格与人才认定一体化、医疗费异地报销、异地高考、异地养老、异地住房保障等,这样才能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才能促进产业协同。

2.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产业协同提供便捷。构建全面接轨上海的道路、水路、空港和水网、电网、气网等是促进产业转移、产业协同的基础条件和先决条件。一是要着力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按照沪嘉同城化交通体系“半小时高铁圈、一小时通勤圈”的目标,加快开通苏嘉甬、沪乍杭、沪嘉城际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要推进航空航道网、公交服务网建设,加快推进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工程、杭平申线航道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打通沪嘉毗邻地区断头路,多开通省际毗邻公交线路。三是要推进水网、电网、气网、数据网的互联互通,在资源调配、收费政策等方面实现同城化,尤其是在信息资源共享,重大信息平台融合共享上能实现同城,为产业转移、产业协同提供便利。

3. 合作共建园区大平台,错位发展优质产业。园区平台是承接产业转移、承接招商引资项目的重要载体,随着长三角进入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阶段,园区合作共建、产业共生共荣、发展成果共享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一是要加快大平台建设步伐,2019年市里已经出台平台整合的相关要求和相关政策,提出了要建设一批“万亩千亿”大平台的目标,下一步要在做大平台规模,做强平台能级上下功夫,争取有更多的国家级开发区获批。二是要联合上海打造一批重点产业平台,根据嘉兴产业的发展定位再进一步寻求与上海、苏州等合作共建更多的产业平台。三是要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嘉善板块的建设,使示范区率先成为上海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上海科技资源重点辐射地、嘉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地。

4. 加强营商环境建设,以优越的环境吸引优质的项目。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招商引资的成效,直接决定大好高项目能否落户。一是要完善各园区、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不仅要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九通一平”等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还要按照产城融合的目标为项目就近提供便捷的基本生活配套。二是要提供精细化服务,优惠的政策对于吸引项目落户固然很重要,但精准贴心的服务更有吸引力。三是要提供便利化的生活配套设施,包括便利化的交通出行和国际化学校、国际化的医疗服务、国际化社区建设等,真正为引进高质量产业项目提供宜居、宜业、生活舒适的环境条件。

5. 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力度,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一是要深化创新载体协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以G60科创走廊建设为契机,协作推进一批创新载体、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上海高校、科研机构的对接合作,争取合作共建更多的研发机构、产业创新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争取有更多的上海研发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在嘉兴。二是要强化人才合作,要建立健全项目制、兼职制等多种形式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增强对上海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包括重奖、减税、就医就学便利化等,要做到政策优于周边,落实政策的力度大于周边,真正把嘉兴打造成人才高地。

6. 加强企业间合作对接,加大以企引企以商引商的力度。嘉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从上海“借智借脑”,引进“星期日工程师”、引进退休上海师傅,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解决技术难题。20多年后的今天,更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为契机,鼓励本地企业加强与上海企业的协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协同。一是要鼓励企业加强与上海企业、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通过“请进来”,进一步“借智借脑借力”,不断加大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的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要鼓励企业与上海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嘉兴很多企业都是为上海企业提供配套产品,经过长期的供销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随着上海“五中心”的建设,许多项目需要外迁,嘉兴企业要抓住机遇,合资合作成立项目公司,促使更多转移外迁项目落户嘉兴。三是要借助企业的力量和“朋友圈”开展招商引资,实践证明以企引企、以商引商是招商引资成功概率最高的方式,要用好这一行之有效的招商方法,引进更多大好高项目。

(作者单位:中共桐乡市委)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