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9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长三角发展论坛 首页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G60科创走廊的创新要素流动探究

作者:陈 寅 王嘉伟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33   发布日期:2020-1-17

2016年初,上海为建设科创中心率先启动了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现已经历了从1.0版到3.0版的“三级跳”。该科创走廊连接了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的九个城市(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在创新驱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投资、产业结构调整和辐射带动态势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主要体现在:百亿级项目纷纷落地,科技成果批量转化,行政审批改革提速……然而,长三角城市群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打造“流畅”的科创圈。

一、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G60科创走廊沿线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高地,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如何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及经济密度,需要增强创新要素和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作为基础支撑。

    创新要素是指创新所必需具备的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信息,例如企业的研发投入(R&D)、高技能劳动力、企业家精神等。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在区域空间的合理配置,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G60科创走廊的创建对于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是科创走廊建设重要目标

创新要素的影响机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使社会资源自发地达到最优配置。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创新要素会自发地流向收益最高的地方,同时能够化解部分区域研发部门空缺的困境。创新要素的流动也能够促进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边际生产率提升。对于流入地,创新要素通过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助推原有R&D投资形成效率更高的资本,从而提高边际生产率;对于创新要素流出地,留存要素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从而促进R&D资本效率上升。

2.创新要素流动能加深G60科创走廊沿线创新部门的合作,发挥产业集聚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产业集聚虽然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但能通过与要素流动的交互作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3.创新要素流动能够引发知识溢出,加快技术进步,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创新要素的流动会促进新知识的创造,有利于G60科创走廊沿线的研发部门在交流合作中激发创造动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和交流,冲破了技术性创新知识扩散的限制,使得产学研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得到提高。上述两条路径又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使经济得到高质量发展。

三、目前的创新要素流动状况

现实中创新要素的流动并不是完全自由的。由于制度、文化、交通等流动成本的存在,要素的流动总是存在摩擦。

1.人才要素流动受到交通和配套制度的限制

创新要素,从根本上说,还是人才这一要素。作为资金和技术的有形载体,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G60科创走廊的蓬勃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但长期以来,受到行政区域的限制,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开发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不仅制约了人才效能的最大发挥,也成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人才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人才评价标准不一、职业资格未实现完全互认,对人才的自由流动造成了一定限制。此外,四地的养老、医疗等社保衔接也困难重重,导致人才市场目前处于相对独立的分割状态,要实现长三角“人才一体化”,使人才有序流动,目前还有很大差距。

除了行政壁垒外,影响人才流动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交通基础设施。“职住分离”已成为当今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大特征,大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外溢现象也使得“同城化”开始扩张。根据上海市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上海市常住就业人口1239.19万人,跨区县通勤就业人口341.11万人,职住分离率27.53%,“职住分离”现象明显。当前长三角各地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够均衡,高铁网覆盖率仍偏低,且空间分布不平衡,各城市的轨道交通分布仍然比较分散。

2.经济壁垒是资本要素流动的主要障碍

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相比,一个不可忽视的劣势就是经济壁垒依然没有完全打破。整个珠三角除了港澳之外都属于广东一省之地,内部协调和调拨的能力非常强。例如,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龙头,是深圳盈利性最好的通信公司,然而随着深圳房价的增长,华为开始把基地向东莞的松山湖转移。若是上海的企业,要整个往外转移有可能会受到限制。所以,在跨区域间的经济协调上,长三角地区没有珠三角顺畅,资本要素的流动也常常受到限制。

当然也要看到,在G60科创走廊建设的机遇下,长三角地区也在不断打破行政边界,推动一体化发展。目前也已出台了各项方针政策,以跨省营业执照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理为切入点,“一网通办”的服务型政府也在努力为企业的跨省运营提供便利,但经济壁垒仍需要进一步化解,才能使得资本要素流向更有效的地方,实现“帕累托最优”(也称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理想状态)。

3. 创新券的跨区域使用,加快了技术要素的流动

创新券,是鼓励企业和创业者共享使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与服务的一种“有价凭证”。2015 年,嘉兴开始推行创新券,企业可以持券申请到科研院所和高校使用高端科研设备,院所和高校再以券换钱。2019年,G60科创走廊沿线九城市(区)除了宣城、芜湖,其他地方都已经出台创新券政策。创新券的推行极大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研发成本。

四、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政策思考

1.消除核心城市对于中小城市存在虹吸效应的认识误区,进一步打破行政边界。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核心城市会与周边的中小城市产生竞争。而事实上,核心城市带来的集聚效应不仅能够平摊高额的成本形成规模经济,还能通过正向的溢出效应造福周边城市,实现双赢。如果破除行政边界,工作日在G60科创走廊工作,周末再返回周边城市,这种互惠反哺的策略对都市圈内的城市都有好处。

2. 加强交通“毛细血管”网络建设迫在眉睫。降低通勤成本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建立更完善且合理的交通设施。以地处上海松江区的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为例,园区格外注重周边交通设施:与G60沪昆高速松江东匝道口距离仅为1.5公里,松江有轨电车T2线在园区门口设有站台,无缝对接轨道交通9号线。另外,可以发展基于高速交通的“TOD模式”,通过在交通枢纽附近形成商业、生活中心,为城市群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 加快长三角“人才一体化”进程,配套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刻不容缓。现有的户籍制度对人才的入户要求较为苛刻,即便有条件入户也难以承担高企的房价。对于高新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何解决其居住和子女教育问题是极其现实的事情。由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房价普遍较高,而许多公共产品需要拥有房产才能享受配套服务。一种有效的可试点的解决方案是为高技能劳动者提供廉价租房服务,并赋予他们租售同权的福利。政府可规划人才集聚公寓,并在附近建立完善的公共设施,例如医院、学校等。只有让各类人才获得使用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权利,推进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保障互通,才能更快消除创新要素流动的阻碍。

4. 进一步出台创业政策,倡导技术入股形式。现有创业政策的针对性较弱,无法有指向地扶持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创业收益是巨大的,但是往往会因为面临较高的风险而难以筹到资金。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创业投标的形式筛选各个方案,并根据最终的竞标结果建立孵化组织,激励创新要素的流入。此外,技术入股的形式对于人才也有着很强的激励作用。

5. 推广落实创新券的通用通兑。落实创新券的通用通兑政策,能够促进科技协同创新,有利于共建长三角科创圈,促进技术要素的自由流动。要抓住科创板机遇,通过创新券政策,为中小企业创新创造更好条件,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帮助,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