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4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随笔 首页 >

延安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杨砚石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71   发布日期:2020-1-17

2019年8月5日,30岁的我第一次踏上陕北的黄土高坡,印象中的黄土地应该是和图片电影中看到的那样,土山累累、沟壑纵横,每踏上一脚似乎都可以扬起一股扑面的黄尘。随着和谐号一路北上,我们从高楼大厦渐渐进入平原农田,之后便穿梭进入了蜿蜒曲折的丘陵峡谷。我们眼前一会儿是漆黑的山洞,一会儿是两座山间的险坳,偶尔也能看见山间的小平原,和印象中不同的是,这些山丘并非黄土漫漫,而是都裹上了绿色的植被,不像是黄土高坡的山,倒是有几分浙闽的味道。丘陵中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住家村庄,一条满载着泥沙的小河如黄绸带子点缀在郁郁葱葱的山间,陪伴着人烟稀少的乡间村落。

到达了延安火车站,刚踏上站台看到的是对面墙上竖起的一大块广告牌,红底黄字赫然写着“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穿梭在延安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印记。傍晚的延河边,远远地飘着《南泥湾》悠扬的歌声,凤凰山上还保留着一座座窑洞的旧迹,清凉山下革命纪念馆、新闻纪念馆,还有那高耸的毛主席铜像……我们的思绪也沉浸入这红色的革命土壤中。

来延安的这几天,我们就一直在七八十年前的历史中徜徉。我们来到了王家坪,搬着小板凳坐在毛主席的旧居前,听党校老师讲述毛主席和他孩子们的故事。毛主席的十个孩子只有三个长大成人,毛岸龙在母亲去世后流落上海的街头最终生病夭折,其他好几个孩子在行军途中只能转送给当地的老乡,条件艰苦,在长征途中他的女儿刚生下就只能放在路边的大树下希望能有好心人抚养,女儿的襁褓里只有四块大洋,这些孩子最后都没有了下落……当老师和我们说到毛主席晚年“近乡情更怯”几年不敢去看望自己的孙子怕勾起丧子之痛,说到毛主席去世后整理其遗物时,发现他床底下一个旧箱子里放着一件毛岸英穿过的衬衫,上面布满泪痕,我的心都跟着牵痛起来,我没有想到毛主席竟然是这样一个可怜的父亲,他的孩子们波折的命运让人难以相信他们竟然都是伟人的孩子。毛主席和他的孩子们没有享受过几天父慈子爱的生活,他们把一生的幸福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解放事业。

走过王家坪、走过杨家岭、走过枣园,当我一间间走进伟人们的旧居,仿佛穿过历史的长河追随到了他们的身边。破败的窑洞里还残存着历史的烟尘,那股子让人呛鼻的霉味儿萦绕在室内,脚步迈过地面,瓦砾尘土还沙沙作响,仿佛是历史的回声。我看到了毛主席床头那一堆堆残破的旧书,看到了周总理书桌上外壳斑驳的钢笔,看到了朱德、彭德怀他们指挥战役时的那一间不过二十平的名为“指挥室”的窑洞……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就是在这一间间破旧的窑洞中组织打响,一个个精准伟大的军事决定就是从这一张张斑驳的指挥台传递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都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一间间窑洞门框上方的木质五角星仿佛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从这些窑洞的上方辐射照亮了祖国的每一寸山河。

在延安的枣园还了解到了很多党和群众的故事,毛主席和老百姓们坐在一个长椅上开参议会、党员们自发组织到田间地头做调查研究、毛主席还和农民们一起种玉米……这些故事都是通过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们讲述给我们听的。在中共七大会址,看到了二十四面鲜红的党旗和主席亲手挥写的“同心同德”四个大字。其实,中国共产党能够走到今天,都是因为一颗热乎乎的赤子之心。当我们在张思德的纪念广场全体朗诵毛主席的文章《为人民服务》时,被张思德这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忘我牺牲精神所打动。从毛主席到千千万万个甚至不知姓名的基层党员,他们的付出和牺牲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从没有为个人利益考虑过分毫,他们心中牵挂着的是国家、是人民、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同胞。在观看舞台剧《延安保育院》时,作为一个母亲的我无法想象剧中的保育院长为了安全转移其他十三个烈士遗孤,无奈将自己的亲生女儿留下时内心的剧痛。在那个通讯极不发达的年代,将孩子留下不带走很多时候就意味着骨肉的永远分离。在看到院长为了救其他孩子被滚滚的黄河水卷走牺牲时我们都哭了,她是党员、是保育院长,可她还是一个母亲,还有自己的孩子,在人民的利益面前她选择牺牲,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孩子的生命。在那个年代,这种精神并不少,从毛主席、周总理到张思德、保育院长,是共产党人坚定的党性才支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这些付出和牺牲在他们看来都是因为信仰和责任。

延安是革命老区,也是新中国知青下乡的集散地。此次延安之行,我们还有幸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时所在的梁家河。在之前的党校学习中,我们就都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对习近平的“知青四关”也了解了一些。我的舅舅也曾经到苏北的农场插队过,听他讲过农村的艰苦,可来到梁家河,才发现这里和舅舅口中的苏北农村还是有天壤之别的。习近平住过的窑洞是农民的土窑,居住环境比我们在杨家岭、枣园看到的砖窑还要恶劣,尽管带队老师已经一再和我们强调这些已经是“修缮”过的土窑了,可对于我们这些没吃过苦的80后、90后来说还是觉得难以下脚。土窑的窑顶因为没有砖石加固时不时会掉下一些泥土,窑内因为逼仄空气不流通一直弥漫着霉臭味,不平整的地面砖缝内满是尘土,室内还一直有很多从未见过的大苍蝇和大飞蛾在翩翩起舞……等到实地看见,才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曾经住过的窑洞里会有能把人全身咬满红痂的跳蚤了。想当年知青们就是居住在这样的土窑中,五六个人睡在那腿都伸不直的土炕上,炕上只有草席和单薄的棉被,还有许多的跳蚤、爬虫和他们相伴入眠。这样的环境我们如今还有几人能够克服呢?看看习近平知青插队时所在的梁家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条件艰苦呢?习近平自己是红二代,他也是长在红旗下的新中国青年。可是在他人生最美好的青少年时期,他把这七年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延安的梁家河。尽管一开始他的内心也有抵触和逃避,但习近平积极改变自己、扎根群众,他和农民们一起吃一起住,还和农民们一起打造了陕西第一口沼气井……习近平曾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自己的亲身实践也证明确实如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和群众心贴着心、背靠着背,和群众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双手去创造幸福的生活,这不就是共产党员的幸福吗?这不也就是从毛主席开始,我们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幸福观吗?

三天的实践学习让我们的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和鼓舞,延安的革命纪念馆、新闻纪念馆,还有各种红色遗迹散布在延安的角角落落。漫步在延安的街头,我常常会浮想联翩:这会不会是毛主席曾经走过的一条路,这个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应该来看过吧,以前陕北的老百姓们会不会就是在这个村口迎送红军的……最后一天的下午,我们大家一起登顶了延安的宝塔山。宝塔山始建于唐朝,虽几经破败重修,但它一直都是延安的地标象征。这一定是一个共和国的伟人们都曾伫立过的地方,这也一定是一个许多共产党人都攀登过的地方。站在这高耸的宝塔下,听着那一口崇祯年间的古铜钟发出的浑厚钟声,我突然意识到延安还是我们华夏民族始祖黄帝的寝陵之处。延安不仅是红色革命圣地,还是华夏民族圣土。巍巍宝塔山如父,汩汩延河水似母,环抱着延安从上古走来。他们滋养了华夏民族的千万儿女,包容了儒释道三家,又在黄土地上孕育了红色文化,用黄土地坚忍踏实的品格升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我想这或许也是中华民族从未断续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后来问起党校的老师,我们才知道一路而来看到的陕北的蓊郁山丘以前真是如电影中那样满是堆叠的黄土。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开始,延安人就又和这些飞扬的黄土较上了劲,他们爬上一座座山头,先布防护网种草、再种梭梭树、再种上各种耐旱树木,二十年造就了陕北的塞上江南。现在的延安农业发展迅猛,农民们还能种枣子、种苹果,靠着黄土地靠着勤劳的双手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这一种倔强强悍的精神多么熟悉又是多么可贵啊!从古至今,延安的精神永远都像一团红色的热火,它发着光发着热,还能把这股光热传播到大江南北。延安,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必将向世界传递出更强健雄伟的时代新音!

(作者单位: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