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9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乡村振兴 首页 >

产教融合创新农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王 芳 李 源 过 薇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94   发布日期:2019-11-2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人的因素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完善农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农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MBA、MPA、MSW、工程硕士等已为我们所熟知,职业导向性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专业硕士培养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样,农业硕士的培养起源于世纪之交,是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为农村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因其培养过程长期延用学术型的培养模式而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有效地达到农业农村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旨在探究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产教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发展历程

产教融合是指将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与促进,强调企业与学校对接、产业与专业对接,通过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达到培养人才目的,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杜威“从做中学”和德国“双元制”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趋势下,产教融合也日益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并在产教融合理念下不断拓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以职业发展为导向,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同时吸收了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有益经验,正处于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之中。

从国外的经验看,德国“双元制”教学理论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求学生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培训计划均由双方共同协商制定,加强双方的有效融合。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占主导和核心地位,学校教育居于辅助地位,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一般时间比为3∶2或4∶1。企业与学校成为两个教育主体,企业着重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学校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虽也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把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融合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了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其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项目教学贯穿始终,师资队伍建设更体现了“以师为本”的理念,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美国采取的是“协作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它不仅强调大学是求知的场所,更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其主要特征是分层次培养和注重职业技能、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和双导师制度,定量设定标准、定性考核质量。

可见,产教融合模式在国际上主要发端于职业教育,并且在高等教育中得到拓展应用。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产教融合培养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教育主体突出企业的地位,甚至将企业放在了主导和核心地位。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有助于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可以避免学校教育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上的脱节与滞后。第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设置突出市场导向和职业需求,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知识传授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产教融合的基础在于生产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是教学、科研、生产三方结合基础上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设计更贴近产业发展的需要。第三,产教融合的培养方式将校企联合全方位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校内校外双向培养的整体协作机制。从课程设置、校内实训、校外实践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链,并且在师资力量、学时安排、考核评价等制度上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方面不断探索和发展,形成了诸如“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逐步探索出一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现代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双方可以共同协商制定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共同商定培养过程,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协同开展实训实践,逐步构建协同培养机制。很多高校对于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一位是校内的专业导师,一位是校外的“行业”导师,以更好地适应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高校通过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以企业“订单”模式来培养人才,这些人才经过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在其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企业,适应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很多中小企业特别需要以这种模式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以“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符合双方的利益,能够实现双赢。

产教融合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不断得到应用和体现,因此,农村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当鼓励高校与地方社区的紧密联系,创新途径支持地方农业教育和农村人才培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基于农村发展特殊需求构建灵活实效的培养机制。

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当前农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农村发展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亟需,创新农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创新农村发展专业人才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教育培养体系,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农村发展研究生培养为例,在其培养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交叉学科优势和作用,夯实了该领域研究生人文社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基础,使研究生具有了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视角。然而,这种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培养模式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第一,重农村社会发展、轻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结构,造成农村发展专业学生存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知识短板。从调查到的情况看,该领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中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社会保障以及相关法规等课程占据三分之二,课程内容更偏重于对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的研究,侧重于探讨农村社区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但是,至少从两方面看,农村发展人才培养同样应当重视农业产业发展相关领域知识的积累。其一,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业产业化则是产业兴旺的核心。因此,农村发展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不可偏废农业产业的相关知识。其二,农村发展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与农业农村发展相联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其培养就不能抛开农业只谈农村发展,农业技术和农业产业相关知识作为基础应当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中去。

第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得该领域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能力不足。当前,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综合体、专业合作组织等代表农村新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生事物在我国农村得到蓬勃发展,与之相伴随的将是诸多现实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因此,相关行业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用人单位对农村发展领域毕业研究生的期望和要求将更加注重其核心竞争力,比如,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研判能力、协调协作能力等。然而,根据调查和了解,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生一般学制2年,第一年为课程教学,教育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二课堂、模拟实训、竞赛比赛、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训练很少。第二年虽以实践环节和论文写作为主,但实际运行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学生贮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提高了论文写作的能力,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则显得不足。根据在对某校22名研究生的相关调查显示,学习收获方面选择“理论和专业知识”和“文献阅读与研究论文写作”的人数为17人,占77.27%,而认为在创新思维方面有提升的只有3人(如表1)。

第三,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实训的培养过程使得农村发展领域专业研究生处理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实务实操能力偏弱。目前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一般都规定有专业实践的学分学时数,两年制的培养方案中大多规定要有6个月的实践时间。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从调查情况看,该领域研究生认为他们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践机会少”的占72.73%,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该领域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机制上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实践实训经费划拨和使用存在诸多障碍;二是缺乏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缺少与行业企业等部门单位的实质性合作;三是该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尚缺少规范性的要求和指导方案。

因此,从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和问题来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农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应当成为该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突破点,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路径亦需要系统思维和整体性考量。

三、农业发展专业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路径探索

解决农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两张皮”问题,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要求。从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性出发,如何发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在农村发展领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需要在以下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链。

第一,将产教融合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长期以来,职业导向的培养模式似乎仅停留在高职层面,而研究生培养作为学位教育一直带有精英教育的色彩,随着专业硕士的发展,职业导向成为其重要的培养特色,深化产教融合首先需要转变培养理念。近年来,农村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产业业态,诸如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吸引了大量人才回流农村创业发展。因此,在农村发展专业人才的整体培养方案设置上就得考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构建产教合作长效机制。

第二,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实现跨学科整合。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研究生课程设置,使其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促进农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符合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改革课程设置,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并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村与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能力。课程教学方法上,应采用课堂授课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教师队伍除了本校教师外,可以通过外聘教师的形式聘用有农业和农村管理经验的行业骨干,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活动设计等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教学形式上,可以将知识传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实地考察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等方式,采用启发式与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提升。

第三,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点在实践教学,构建“实习-实训-实践”环环相扣的实践育人链,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实践是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更需注重行业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农村管理部门等的参与融合,具体体现在实践教学目的和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时间、考核方式、教学安排等各个环节中。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除了本校教师担任专业指导老师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重点吸收行业外聘教师指导教学,鼓励研究生采用顶岗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到校外农业实践基地实践累计不少于6个月,开展课程实践、项目实践、顶岗实践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最后,实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应考虑农村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特点和要求,可以进一步探索模块式融合发展道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涉及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领域,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学校学科特长和优势,分模块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本文系江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