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发展 首页 >

无锡古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作者:古运河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44   发布日期:2019-10-23

文化旅游,以独特的文化资源为核心吸引力,在世界旅游市场发展迅速,现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流。2014 年 6 月,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和水利工程,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和清名桥街区也入选为其子项目。2017 年 2 月、6 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发展文化旅游,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对于保护、传承和利用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大运河的活力,彰显无锡古运河高品位的文化价值,丰富和完善无锡古运河旅游产品的内涵及体验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无锡古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无锡古运河历史悠久、地位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禀赋丰富,被誉为“最具原生态风貌的古运河文化绝版之地”。无锡因河而起,因河而兴,作为古运河孕育出来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养成了“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水弄堂”民俗风情,繁育了工商业文明和社会文明。发展文化旅游,对于保护、传承和利用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无锡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锡于2017年12月成立“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12.8平方公里,包含一河两岸历史文化建筑群、古遗址、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和生态公园,创造性实践新时代无锡古运河“文商旅绿”高质量融合发展模式。

二、无锡古运河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 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尚待深入。当前国内外学者多以古运河流经的各省市区段为研究对象,对于古运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特别是“运河文化”的整体性研究、运河遗产的系统性研究、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不足,运河的考古勘察也尚未充分开展,缺乏“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研究站位。

2.两岸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全面性。两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侧重于“点”和“物”的保护,关注静态性的文物保护,而对传统文化积淀和民族工商文化的深度挖掘、对运河文化遗产的线链和集群的统筹保护、对运河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在文化旅游的活化呈现等则欠缺。

3. 两岸视线通廊欠通畅。城市建设对于这座沿着古运河发展起来的带状城市的特征疏于把握,空间视觉紊乱,城市天际线与城市禀赋、文化历史脉络、自然环境不相协调,亟需通过古运河的文化旅游开发,寻找遗失的城市文化和风貌,回归自身特色和个性。

4. 生态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水脉是古运河的生态主体,也是运河文化遗产的最基本特征,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从根本上改善古运河生态环境,并将生态环境改善与古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紧密衔接起来。

5.研学旅游与社区文化尚需深化。古运河沿线的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书画院、作坊等是集粹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其内容缺乏丰富性和生动性、形式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开放时间缺乏灵活性和市场性,与社区生活的联系不紧密,难以吸引广大青少年、儿童以及居民和游客深入体验与感悟运河文化。

6. 文化旅游开发有待精准发力。古运河文化旅游主脉不清晰、定位不明确,与运河沿线各地的旅游、历史资源功能相同或相似,形成同质化竞争。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业态单一,不能适应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串珠成链”集群效应不够,缺乏旅游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各个功能片区分而治之,景点碎片化,管理多元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众多自然、人文景观尚未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网状文化旅游架构,缺乏国际化整体营销推广方案。

三、无锡古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一)开发目标

站在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坚持保护、传承、利用的原则,以运河文化为引领,以运河遗产为核心,践行“彰显文化底蕴、改善旅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特色产业”的理念,呼应国家和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创造性、高质量打造“运河最精彩一段”的品牌,焕发无锡古运河发展活力,实现旅游业与文化及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建成生态度假、文化艺术、城市观光、水乡风情、品质居住等多重功能的世界级中国运河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使无锡古运河文化遗产真正成为现代无锡的精神内核,成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和样板,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新名片,成为被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

(二)开发策略

1.全面梳理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对无锡古运河进行“再发现”和“再认识”,充分认识“运河绝版地”文化遗产的属性、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全面把握“运河绝版地”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质,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运河绝版地”的生活方式,以更高标准对无锡古运河的遗址遗迹古风古貌,尤其是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相关文化遗存和历史文物、相关历史文化街区、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精准摸底,实施清单管理,保护“运河绝版地”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精准摸底和清单管理的重点是:运河古道、南禅古寺、妙光古塔、清名古桥、伯渎古港、张元古庵、明清古窑等历史文化胜迹群落;从清代至民国建造的前店后坊式古民居建筑群而形成的独具风韵的“江南水弄堂”原生态风貌,包括传统建筑、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名门望宅在内的运河沿岸传统建筑;历史上曾经造就的“四大码头”,以及荣、唐、杨、薛四大工商家族工商业特别集中、聚合的“走廊”;惠山泥人、陶瓷、玉雕、漆器、锡绣、竹刻、道教音乐、吴歌、锡剧,以及口头传说、表演艺术、节俗礼仪、传统工艺、园艺、美酒、美食等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2.“运河城市+”与“运河文化+”并举。积极参与中国大运河沿线35座城市乃至世界运河城市的文化交流、经验共享和共同合作,科学呼应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规划,形成“运河城市+”的紧密衔接规划,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统筹谋划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升级和文化旅游发展,科学规划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深入实践运河遗产、文化创意和文化旅游等相结合的经济增长方式,突出无锡古运河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区域区位的特点和资源禀赋,使之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特色组成部分。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中国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社会文化的集合体。无锡古运河文化旅游建设要建构“运河文化+”的文化组合,以运河“活态线性文化遗产”为灵魂,从吴文化这一运河文化的源头切入,深入挖掘以运河文化引领的民族工商文化、漕运文化、民俗文化、丝绸文化、水乡文化、桥梁文化、书院文化、祠堂文化、义庄文化、宗教文化等无锡运河文化组合的内涵,有机串联运河江苏段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等其他运河沿线城市的地域文化,在实现无锡古运河差别化发展的同时, 促进无锡古运河融入大运河江苏段多节点、多样性文化业态发展,彰显大运河共同的文化基因与功能性禀赋,进一步丰富中国运河文化的内容。

3.研学旅游与社区文化建设并重。从资源类型、特色、功能等方面分析无锡古运河研学旅游资源,开发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普及性于一体的无锡古运河研学旅游系列读物,以系统性研学旅游活动为载体,使广大青少年、儿童认识和爱护古运河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注重与原住民、本地社区的融合,通过彰显运河文化主题的社区总体营造,开展社区环境营造、社区产业营造、社区文化营造、社区医疗营造、社区教育营造、社区治安营造和社区服务流程再造,动员居民群众主动积极参与无锡古运河文化旅游的建设。通过运河社区营造,使社区成为古运河文化旅游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社区居民的素质提升,引导社区居民体验运河文化底蕴,激发保护、传承、创新运河文化的共识与情怀,形成社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4.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与加大资金投入并行。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虽然地处无锡梁溪区行政区域内,但大运河遗产涉及部门众多,管理头绪较为复杂,需要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准则,明确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目标,确立“运河绝版地”建设的领导体制、协调与协同建设机制、检查评估考核机制,界定各部门的职责范围,明晰管理职责,探索“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运营模式,平衡各方利益,各司其职,步调一致。

要落实规划管理与实施机制保障,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和预警工作,认真编制年度计划,具体落实建设规划与专项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将弘扬运河文化与改善大运河水质、修复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加强大运河环境综合整治与提升。完善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加强无锡古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名人故居、农业遗产和工商业遗产的保护,修复损毁的重要文化景观,加强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加大投入,优化完善无锡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方案,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引导旅游产业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为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5. 完善丰富旅游度假区元素。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要强化度假创意,丰富度假资源,增加度假吸引物,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并与周边观光景区、文化城镇有机结合,要“留得住人”,增加度假区内度假“过夜客”;“吸得住钱”,增加游客在度假区内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消费;“引得住心”,让游客产生情感纽带,增加“回头客”。为此,旅游度假区要塑造自身的专业形象,结合古运河水上生活场景及运河货运场景,整体提升古运河水陆游线旅游产品,使之内容丰富、业态多样、功能健全;提升南长街、南下塘商业街区、伯渎河两岸等古运河沿线特色商业街区,使之从城市集市商业模式向文化旅游业态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建构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酒店、高品质民宿群落与高端养生公寓示范区,让旅游者体验不可复制的人文荟萃、古韵悠长的运河边生活状态;加快锡钢浜工业遗迹区域开发,改造古窑遗址片区,聚焦运河沿岸的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土民俗、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古运河非物质文化资源,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打造艺术家群落、艺术品交易中心和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设计足以吸引旅游者的互动性运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提升文创产品、非遗产品、餐饮产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和农副产品的品质,建立“无锡运河老字号”品牌动态管理机制,编撰“无锡运河老字号名录”,加强对“无锡运河老字号”的认定、授牌与推广,振兴一批具有浓郁运河文化特色、较高自主品牌信誉、较强市场竞争力、深受旅游者欢迎的“无锡运河老字号”,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诚信经营的人文精神,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旅游度假区要加强科学管理,持续提升服务,完善服务配套,优化环境品质,疏导拥堵及时,交通便利通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运河绝版地”宣传推广,明确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创新宣传营销,进一步拓宽文化旅游客源;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体现无锡运河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建立日常性运河文化宣传推介体系,运用现代科技、现代创意、现代传媒等手段,生动展示、弘扬运河文化;拓展营销渠道,组织线上线下互动活动,有效运用移动互联网入口,做好具有时效性、碎片化和可信度,能够实时与旅游者互动的“运河绝版地”旅游攻略;主办“运河绝版地”文化旅游节,扩大规模,形成国际影响;策划组织“运河绝版地”运河文化海外展览等活动;细化文化旅游产品,开展精准营销;成立文明礼仪志愿者服务队,提高旅游者环保意识。从而,精准定位潜在旅游者,吸引不同类型旅游者。

6. 构筑无锡城市文化标识。主题鲜明,是无锡古运河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无锡古运河发展内核,对文化的发掘和塑造已成为“运河绝版地”开发的内在要求。凸显古运河的文化底蕴就要对贯穿于古运河历史文化遗存中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加以艺术化、生活化再造与重塑。着眼于“河、岸、城”一体化发展,以运河遗产资源为支撑,以具有大运河特色的文化景观和专题展馆为节点,寺、塔、河、街、桥、窑、宅、坊众多空间元素有机组合,重塑老城区历史空间架构,打造高水平的水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高效益的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综合开发以人为本、具有文化功能复合性的古运河沿岸现代滨水公共游憩空间。

在保持度假区整体风格一致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古树名木、文化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度假区良好的亲水条件,塑造精致的特色景观和动感的都市夜景。对每处建筑、每片区域的布置都赋予其不重复、不趋同的独特子风格。不同功能区域的功能分区,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有与其产业特色相匹配的子风格,并由水成“串”、浑然一体,形成优秀文化、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相统一的无锡运河“文化空间”,渗透和谐的自然山水,形成浓郁的“无锡味道”,打造深刻的“梁溪印象”,实现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城市文化与经济融合贯通、度假区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互联互通。

(课题组组长:瞿立新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成员:王铭涛、唐 峰 无锡市社科联,袁灿兴、杨 婕、潘霞洁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