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19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社会事业 首页 >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的思考

作者:邵 燕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28   发布日期:2019-8-21

随着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群众对养老服务需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不同群体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发展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服务产业是养老服务业的重点。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医养结合”发展原则,这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江阴市作为国内开展新型养老研究与实践较早的地区,业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亟需进一步探索。

一、江阴市“医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1. 属地性

江阴市原有的养老服务基础良好,多家养老机构有丰富的运营经验,社会评价较高。近几年新建的养老服务机构硬件设施完善,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开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在已有24家养老机构中,具备独立医疗资质的有5家、依托医院管理的2家、内设医务室3家,其余14家也都与当地医院、服务站签订合作协议,由属地卫生部门负责,将医疗服务延伸到居民家庭,满足老人的一般医疗需求。如长泾医院和澄东养老院,以“无陪护病房”建设为桥梁,加强“双向联系”,医生定期到护理院问诊、检查,护理院老人在护工的陪同下就可以住院,减轻家属负担。

2. 专业性

“医养结合”的难点在医疗。调查显示,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比例较高、医疗需求较高,但是养老院大多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江阴市以“医养结合”为契机,充分发挥乡镇和社区卫生院的医疗功能,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定制式”的医疗服务。如南闸医院采用“政府投资、社会化托管”的运作模式,对敬老院进行日常专业性管理,提供集“托老、医疗、保健和休闲”等一体化的养老服务,做到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为民办实事。城中社区卫生院创新“护理站+日托”“护理站+长者之家”的运营模式,护理站定位服务60周岁以上、有康护需求的轻度失能和中度失能老人,每月可为200余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康护服务。

3. 智慧性

智慧养老已成为养老服务的发展潮流,智慧养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以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系统与信息平台,提供实时、快捷、高效、智能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如江阴的颐乐居,自主研发了智慧养老管理平台,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定制个性护理计划。通过人机交互、信息交换、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实现精准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确保入住者在尊严中获得高品质的服务。智慧养老综合管理平台可以运用科学的自动化评估体系,全面细致地评估老人的身体情况、生活能力、医疗情况、心理状况、社会参与度、家庭情况等,并依据专业评估报告生成基础护理服务包,为老人提供精准、高效、柔性的专项养老服务。

4. 广泛性

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性社会组织是养老服务的“好助手”,在养老服务供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致力于养老公益事业的优势,是构建多元化“医养结合”的有效补充。江阴市以市红十字会为依托,整合各类社会组织,定期举行“暨阳关爱失能老人”行动,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江阴80多家爱心企业、200多家养老机构、数百名养老护理员及爱心企业家、爱心人士、爱心志愿者近千人参与其中,体现了社会组织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的影响力。同时,市财政每年拨付500万元资金,资助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并专项扶持失能老人养老项目,直接惠及的失能老人达到3000余人。

二、当前江阴市“医养结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医”和“养”融合程度不高,无法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需求

当前,个人的养老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一些老年人已习惯于自力养老或依托社区自助养老。然而,由于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形式和内容单一,仅有基础的医疗便民服务项目,没有专业化的医护人员随时提供相应的服务。此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一些老人认为只有去大医院才能获得医疗服务。在被调查的老人中,78%的老人认为“生病就应该去医院,小诊所治不了我的病,生病了要去人民医院看看才放心。”这一观念也阻滞了“医养结合”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拓展和延伸。

2. 专业人才与配套资金不足,深化推进有难度

在养老服务投入方面,江阴市过多依赖于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政府投入相对不足。2018年,包括上级拨付资金在内,江阴市对养老方面的财政支持为2000万元,因财政投入有限,每年养老援助服务对象数量仅为1万人,与省、市占老年人口总数10%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投入方面的不足限制了社区“医养结合”向纵向发展。此外,医养专业人才匮乏是“医养结合”发展的最大痛点,全市各类养老机构中仅有157名医护人员,占从业总数的17.4%,难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现有养老护理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专业文化程度不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深化。

3. 政府部门协作合力不强,管理运行机制不畅

从管理效果来看,由于工作内容划分、财政划拨等因素,多个部门都要介入“医养结合”养老体系建设,造成“多头管理”或“多头不管”的局面,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促进“医养结合”的对策思考

1. 完善地方性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事业的全新领域,推进实施离不开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需要政府层面从法律政策层面加以支持。建议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医养结合”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出台“医养结合”的地方性实施意见,形成有利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政策体系、服务标准、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使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实现有序共享。明确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的合理定位,即家庭辅助性照护服务,包括上门及日间照料、基本诊疗、后期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

2. 加大投入力度,并建立相应监管体系

要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健全完善养老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和逐年增长机制。镇(街道)要将养老服务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确保资金划拨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建立专项养老服务基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领域,完善养老服务的多元化机制。要建立“医养结合”考核评估体系,重点对“医养结合”的政策落实、服务覆盖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融合程度等内容进行考核。完善“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和退出机制,定期组织第三方对各类“医养结合”的专业机构进行综合绩效评估,将结果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对机构进行奖惩的依据,确保老人享受到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

3. 注重差异发展,为不同老人提供相应服务

以“差异化”为基本原则,科学配置市、镇(街道)两级的养老资源,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改造现有镇街养老院的设施条件,完善养老功能,既满足老年人食住的基本需求,又能满足老年人学习交流、娱乐联谊等拓展需求。各类养老机构逐步开展“医养结合”床位、提供医疗和护理结合的专业服务。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鼓励执业医生到综合型养老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多点执业,推进医疗与养老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健康老人与失能老人分流机制,将本区域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分流至属地乡镇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

4. 培养“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留住优质人才

推进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进程,鼓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养老服务急需的专业医护人员。建立院校、医疗、养老机构合作培训平台,加强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从业人员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素养。除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应重视对优质人才的吸引。想要留住优质人才,不仅要实现其自身价值,而且要促进其进一步成长。一方面,为从业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进修和考核。另一方面,提高待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标准化的奖惩制度,强化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共江阴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