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调查研究 首页 >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层面的社会支持研究

作者:蔡露阳  刘素素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70   发布日期:2019-8-21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在给城市提供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极为重要、并且亟需得到解决的,就是他们子女的社会支持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帮助。尽管如此,外来务工子女还是面临着教育机会、教育质量等诸多教育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支持网络的关注与协调。本研究基于此背景,对苏州地区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受教育情况进行社会调查,深入分析在正式及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资源来源及投入情况,并提出适当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1. 外来务工子女

外来务工子女又称“流动人口子女”,指的是外地来本地城市打工的人员的子女,(叶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供求问题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2.)也是“城市第二代移民”,其父母为本地的常住人口,一般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作为党和政府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直接体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已经被列入政府工作目标。(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南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1〉:87-90.)外来务工子女由于进入新的城市、新的环境,新的社会支持系统还没有建立好,而以往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导的社会支持已经处于半断裂状态,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大多数社会支持网络,同时又没有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依托,造成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心理认知层面处于不适应的状态。(孙向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与地方政府作为的个案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23〉:37-40.)本文所调查的外来务工子女学龄段为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

2. 社会支持

上世纪70年代,柯伯和卡塞尔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工具性支持和情绪性支持两个概念。林南等学者对社会支持进行了综合性定义,即意识到的或实际的由社区、社会网络、亲密伙伴处得到的工具性或表达性的资源。翁启文等学者从流动儿童的教育支持出发,把教育支持分为责任式、协助式、自强式等类型和正式支持、辅助支持及非正式支持三大系统,进而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黎婉勤等学者从政府、学校、妇联等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出发,提出共同构建完善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观点。本文选用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的概念,探讨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家庭、血缘亲缘业缘及个人在提供教育层面的社会支持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在知网检索出2008-2019年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直接相关文献共81篇,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普遍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在教育的社会支持方面关注较少。

2. 二次分析

通过回收苏州市5所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信息采集表,采用定量方法分析二手数据,探究以苏州为例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共收集到信息采集表200份,其中有效信息采集表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3%。

3. 个案研究

本研究结合某社工机构一对一走访外来务工家庭活动,自2017年9月起至2019年1月对8户外来务工子女家庭进行无结构式访谈,从社工角度观察分析其教育层面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理论框架

1.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分为社会支持和网络,强调人与环境要相适应,重视人在环境中获得的资源支持,强调个人可以挖掘与再利用其所处的环境资源。(Leon H. Ginsberg著.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M].黄晨曦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在对外来务工家庭案主进行个案研究前,可以先对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现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判断当前外来务工子女在教育层面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将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状况与环境中的各个系统相结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从而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由社会学家布迪厄正式提出,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后科尔曼继承并吸收这些观点,将社会资本理论进一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在社会学问题研究中使用“社会资本”概念。例如肖慧敏等学者定量考察了流动人口在迁移过程中所面临的城乡压力源以及社会资本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王子愿运用社会资本与社会融合的理论,对外来务工人口社会融合问题进行了研究。社会资本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其对国内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相较于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发展,除了现有的资本以外,外来务工人员需进一步拓展社会关系网络以获得有利的社会支持。 

四、研究结果

(一)正式支持

1. 政府支持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建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2012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因地制宜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具体政策,统筹做好随迁子女和流入地学生升学考试工作。

2017年,苏州市颁布实施了新《户籍办法》,将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方式调整为国家政策规定入户方式和流动人口积分入户方式,按照《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实施细则(试行)》,只有符合积分要求的流动人口随迁适龄子女才可以入学。尽管有种种政策优惠加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难。据了解,苏州姑苏区某民工子弟学校1050名学生中,完全符合条件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学生仅有36名,比例不到百分之四。虽然苏州的地方性政策与其他城市相比落实得相对较好,但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快速涌入使得公办教育资源人满为患,应接不暇,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2. 社区支持

从社区角度来看,首先,专业的社区团队建设不够完善,社区中的专业人员较少。由于薪酬过低,大部分专业人员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导致了社区人才队伍的缺乏,能够给予外来务工子女的帮助很少。其次,社区环境较差。好的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受访的每一户家庭都是租房住,位置偏远,环境较差。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多居住在木渎、虎丘等偏远地区,许多社区的基本娱乐设施已经老旧,且数量较少,对于孩子在课外获得的兴趣教育难以产生影响。从外来务工家庭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社区归属感及参与率较低,由于不是本地人,他们几乎不参与社区活动,其子女更没有机会参与到社区中。虽然一些社工机构在社区开设了三点半课堂供外来务工子女在课后学习,但仍然有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在校外没有受到社区层面的教育支持。

3. 学校支持

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师资力量与其他学校相比较为落后。调查显示:苏州市区共有137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但其中审核备案的仅有39所。研究者将信息采集表中的5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班级数量以及教师数量与苏州市5所重点小学进行了对比分析,农民工子弟学校平均班级为20个,老师有50名;而重点小学平均一个学校有50个班级,教师131名,教学及师资力量悬殊。教育应当从孩子抓起,然而受非本地户籍、学费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户籍的同龄学生在学校教育方面受到不同的待遇,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就意味着孩子的教育起点也不一样。

4. 社会组织支持

社会组织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上的支持存在资金来源不稳定和志愿者团队匮乏的问题。资金来源方面,以本研究所参加的社工机构外来务工子女项目为例,其开展的活动主要分为短期助学金捐助和长期一对一帮扶,活动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人士捐助,一旦活动资金不足,这些孩子将无法获得更多的补贴。志愿者帮扶活动是指由志愿者定期前往外来务工子女家庭进行走访,了解他们生活方面的困难以及辅导孩子们功课,短期走访能够招募到的志愿者很多,但能够坚持参加长期走访的志愿者却很少,路途时间、路费补贴、志愿时长等问题都是阻碍项目开展的因素。

(二)非正式支持

1. 家庭支持

在家庭支持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成员多,用于教育方面的资金匮乏。根据二次分析显示,苏州市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的平均月收入为3361元,其中36%的家庭月收入在2000~3000元,而2018年苏州市薪资水平报告显示,苏州地区的月平均工资为4755元,且在所调查的186名外来务工子女中,有54%的学生家庭是多子女家庭,40%的学生自己或家人患有疾病,有的家庭甚至要以一份工资供四个孩子上学。同时由于户籍等问题,他们大多无法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学费负担沉重。学费、医疗费的压力,使微薄的工资入不敷出,许多学生买不起教辅用书、学习资料,上兴趣班等更是天方夜谭。据调查,70%的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相比于高学历父母能带给孩子的家庭教育,外来务工子女所能够获得的家庭支持少之又少。

2. 血缘、亲缘、业缘支持

在8户访谈家庭中,只有两户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十分关注,其中一位单亲母亲省吃俭用也要帮孩子报画画班,培养他的业余爱好,而其他家长或忙于工作,或照料家中病人,或文化水平低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亲戚朋友都不在本地,无法给予家庭帮助。调查了解到外来务工子女的朋友虽然不多,但如在学业上有问题,常常会得到同辈(诸如同学)的帮助。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数量少,一个老师需要管好几个班,所以没办法照顾到每个学生。

3. 个人支持

访谈发现,8名受访家庭的子女性格均腼腆内向,有的学生从小懂事,在没有父母关心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仍然优异;也有的因为家庭条件差、融入困难、学习差距大等因素影响到学业,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五、讨论与总结

调查显示,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层面的社会支持网络问题上,既包括了政府支持、社区支持、学校支持等正式网络的支持,也包括了家庭支持、血缘业缘亲缘支持等非正式网络的支持。虽然社会各界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极为关注的,但在可行性及问题的解决与落实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 完善相关政策并落实到位。对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政府的支持是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有力的支撑。因此,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地均衡教育资源,将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升学等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做到监督有力。

2. 学校、社会组织和社区应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许多外来务工子女由于资金原因无法参加课外培训班及兴趣辅导班,社会组织可以与学校或社区合作,开设定期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教育层面的正式支持。目前苏州市已有不少社工机构开展了三点半课堂活动,通过和学校、社区的联合,将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和附近社区的孩子聚集在一起,由社工机构的专业人员组织安排,辅导作业,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以此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其获得更多的正式支持,这既能够帮助外来务工子女解决因家庭贫困或父母文化水平低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又能够使他们增加和家长亲密接触的机会,从而提升家庭支持。

3. 致力于解决家庭本身的困难。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到,大多数外来务工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入不敷出的。一方面,应当拓宽资金捐助渠道,通过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对接服务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困境得以暂时解决。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提高外来务工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家庭的经济水平,使家庭支持和子女的教育相匹配。

4.满足外来务工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沟通需求。在这一方面,主要是孩子、家长、老师三方面的相互沟通。老师作为外来务工子女在学校的主要支持来源,应多和孩子、家长沟通,而家长也应当与孩子敞开心扉地交流,及时关注孩子敏感的内心世界,通过三方的相互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使他们的问题得以解决。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江辰】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