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6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乡村振兴 首页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内涵与现实路径

作者:彭 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34   发布日期:2019-5-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对当前我国“三农”工作所处状况作出的准确判断和系统规划,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必将改写中国乡村发展进程,开启农业农村新的发展阶段。

一、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使命在肩、责任如山。肯定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差距和不足。党中央指出,国家依然面临着很严峻的脱贫攻坚形势,城乡之间在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问题上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农村面临问题的复杂性、顽固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城市更严重。在社会民生方面,城乡之间收支难平衡、教育难均等、医疗难保障、养老难普及等农村各项事业普遍面临较大压力,部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仍然较低。在农业生产方面,传统农业日渐凋零,优势产业同质化严重,区域特色产业不足,并直接影响农产品产出结构和农业综合竞争力,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在体制机制方面,农业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滞后,保护体系不健全,相关支持政策的落脚点普遍集中在农业外部发展上,没有解决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短缺、基础设施陈旧、科技研发滞后等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对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要求,这些矛盾都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解决。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按照国家统计局2018年公布的相关数据,我国的城市化率在未来3年内将突破60%。为了避免走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走过的弯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规划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在三农领域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论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弱鸟先飞”塑造扶贫精神。上世纪八十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对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许多新观点、新理念。他强调扶贫要找准路子,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1992年《摆脱贫困》)弱鸟先飞”“滴水穿石是习近平同志倡导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福建扶贫开发进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一直在寻找脱贫攻坚的新路径。201710月他在参加贵州代表团集体讨论活动时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本。并要求各级领导对乡村旅游做好分析和预测,如果趋于饱和,要提前采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两山理论”开启生态思维。20058月,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随后,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20063月,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又系统地阐述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20153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中央文件。两山理论的发展之路,为实现城乡两元文明共生、城乡均衡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记住乡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13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习近平同志20151月在云南考察时再次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这一顶层设计彰显了科学发展理念,描绘了未来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乡村振兴写下诗意畅想。

“厕所革命”关注民生品质。2014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表示,解决好厕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0154月,他专门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作出批示,要求从小处着眼,从实处着手,不断提升旅游品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一件接着一件抓,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201711月,他就厕所革命取得的成效再次作出指示:两年多来,旅游系统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体现了真抓实干、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不进则退。过去的2018年,我们用巨大成就庆祝了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势逼人,使命催人,目标励人,任务在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对未来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二、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梦想无缰,凿路而行。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在对世情国情农情深刻审视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制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为中国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描绘了辉煌前景,也必将为全球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宏观上,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20字总要求,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在实践中,要走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七条道路,即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可以说,“20字总要求七条道路一脉相承,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具体内涵。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农产品在生产保障能力上已经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与此同时,也要看到部分地区乡村正由兴盛走向衰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乡村缺乏产业支撑,支农项目支离破碎。一些区县的新农村建设,由于没有产业发展或是削弱了产业发展的条件,反而使农民陷入了新的困境。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振兴乡村产业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但收效甚微,问题就在于没有找到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没有把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作为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发展农村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招引项目,只有理顺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让闲置的资源用起来、沉睡的资源醒过来、外面的资源投进来,形成可靠的利益链,农村的一二三产业才能融合发展。不能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成一句口号,要尽可能地吸引和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只有落实落地,才能振兴有望。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产业选择上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为上项目而招项目,搞虚假政绩,要借助市场的无形之手,使各级政府的有形之手找准方向,真正让市场成为导航灯、指挥棒。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江苏历来是宜居、美丽、富饶的代名词,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江苏都要求把环境美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涵,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日益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江苏绿色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十强。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还没有迈过环境高污染、高风险阶段,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达摩克利斯剑”仍然悬在头顶。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历史原因也有时代局限,实施乡村振兴尤其要解决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教育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让废物变成“资源”。要从规划入手开展厕所革命,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区县层面要尽可能选择一批具有建设条件的乡村,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打造样板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让农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让农民在田园牧歌中实现“诗意地栖居”。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随着社会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但在一些乡村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人情负担沉重、封建迷信盛行、黄赌毒屡禁不止,等等。一些好的传统演变成陋俗,扭曲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需要共同的信仰和行为规范,乡风文明直接影响着村民对生活、家庭、社会和自然的态度。建设乡风文明,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风既有传统的风绪余韵,也有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崭新面貌。乡风文明无法速成,要靠久久为功去养成。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予以重视和引导,依靠乡村干部的带头和表率,乡贤的引领和示范。既要传承和发扬传统乡村文化中那些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勤俭节约、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乡风,又要解决好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欠缺、农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等问题;同时,还要注重挖掘好农村本土文化人才,开展乡村文体活动,鼓励引导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文化引领的力量,不断满足村民们对现代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有自上而下的合力,才能补上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短板,也才能让文明乡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促进和保障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多年来,乡村治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难点,实现乡村的长治久安,既是国家所盼也是民心所向。首先,完善村民自治。规范村级事务运行,修订村规民约,持续抓好“四评议、两公开、一监督”“阳光议事日”等村级基本制度落实。依托村民代表会、理事会以及乡贤参事会等,完善群众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机制。把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等工作放在首位,同时学习“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其次,建设法治乡村。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运用“乡村法庭”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管住微权腐败。健全县、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能。其三,提升德治水平。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德治是乡村振兴的精神依托,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广泛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以德感人解决自治和法治不能解决的问题。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农民的生活富裕不仅指家庭和个人收入,还指政府通过财政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让农民生活有依靠、内心有支撑。农民生活富裕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新的经济形势下,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的桎梏,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通过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长产业链,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合理布局生产、加工、包装、品牌,把农业附加值留在农村内部。另一方面,要以精准脱贫目标,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要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健康乡村战略,推动城乡教育和健康事业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要创新农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对农村现有的技术能手、致富明星给予适当奖励,充分激发他们的带动作用。对于返乡创业人才面临的资金、技术和用地等难题给予及时解决,通过乡土人才培育,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现阶段,我国乡村形态格局正处在大演化大调整时期,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针对个性化区域分类施策、突出重点,做好典型引路大文章。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式主义。只有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才能谱写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