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调查研究 首页 >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网络谣言传播机理调研

作者:Jhony Choon Yeong Ng  陈 怡  谭清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88   发布日期:2019-5-14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随着智能手机广泛普及,信息发布门槛不断降低;而谣言的传播形式和影响力也发生了巨变,谣言传播已变成一种群体行为,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路径复杂的特征,部分网络谣言内容甚至带着负面情绪的恶意发泄,或操纵者想从中牟利的意图。另外,网络谣言的传播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逐渐集中在青年、中年人群,以 10-39岁群体为主,他们在网络的使用方面,呈现出使用时间长,热衷转发、评论的特点。然而,对此转变学术界尚未做出权威解释。尽管网络谣言的传播对象集中在青年中年人群,对社会有很大影响,但由于对上述问题研究不充分,所以目前缺乏有效的辟谣手段。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调研,探索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以寻求有效扼制谣言传播的方法。

一、调研方法与调研发现分析

调研采用经典扎根理论展开,收集来自初高中学生、大学生、在职人士等不同年龄群体受访者的大量访谈数据。Glaser Strauss1967年提出了扎根理论,目的是为理解复杂社会现象提供一项系统的研究法。随后,GlaserStrauss由于对扎根理论的理论假设、研究设计、分析过程等问题发生歧见,遂将扎根理论分成两个学派。目前国内常见的是以Strauss为代表的程序扎根理论。而本文采取的是以Glaser为代表的经典扎根理论,通过开放式编码、选择性编码、理论编码等过程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发现。笔者以为,相较于程序扎根,经典扎根理论对文献的依赖性较低,更加适用于当下缺乏足够文献基础的探索性研究。

经过对大量的定性数据整理和归纳发现,谣言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泡沫型谣言,二是野草型谣言。泡沫型谣言通常伴随热点事件出现,会在极短时间内被大范围扩散,取得极高的关注度。因此,它也容易引起官方注意而被辟除。野草型谣言的内容则通常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它在短期之内不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这类谣言会改变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观念,并会如野草般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难以根除(两类谣言之比较见表1)。

(一) 泡沫型谣言

1.谣言的鉴定过程中的信息筛选。来自两个年龄群体的受访者都曾或多或少接触和传播过泡沫型谣言。这种谣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伴随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产生;谣言的内容真假掺半;事件中的矛盾被放大。其传播机理见图1

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受访者会出于对事件真相和细节的好奇,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受访者会进行信息的第一次筛选,即对信息的真伪进行甄别:对于与原事件描述差距过大的内容,会将其视为虚假消息。但是有些泡沫型谣言中会包含事件的一些真实信息,例如时间和人物的名称等,由于谣言的虚构内容主要集中在没有对外界披露或者尚未证实的内容上,以致许多受访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判断,而这些虚假的部分是许多受访者所好奇和关注的,他们便会对谣言产生兴趣,有进一步了解的想法,会对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进行二次筛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关注点,受访者一般会相信那些与自己关注点吻合的泡沫型谣言。

泡沫型谣言与新闻报道有着显著的差别,泡沫型谣言往往会具有一定的情感导向性,有些谣言编造者甚至会选择性地对事件中的冲突进行渲染,使其更具感染力。

2. 从众心理的两种作用机制。有部分受访者反映,当自己开始接触泡沫型谣言时,由于没有与事件相关的情绪积累,能够站在客观立场看待事件的始末,不会选择立刻相信谣言。但是在泡沫型谣言急速扩散、充斥各个网络平台后,许多受访者便会在多次接触谣言后,逐渐对其产生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不希望自己成为网络世界中的异类而遭到别人的攻击;另一种则是部分受访者期望通过选择追随主流说法,减少思考过程和鉴别真假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表示,即使错信,由于很多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看法,也不会有很重的心理负担。

3. 线上线下不同的传播机制。线上传播包括转发和评论两种参与形式。调研发现,受访者相信的谣言一般符合他们的情感倾向。因此,他们在传播时可以达到分享和宣泄情绪的效果。虽然这些受访者在转发和评论时只是单纯地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情感,但在随后的过程中会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其他网友的赞同和支持。如果获得的赞同多,受访者就会加深对谣言的信任,以致在未来面对类似的谣言时更难以作出准确判断。线下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口口相传。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受访者同样也可以达到情绪分享和宣泄的效果。但与线上传播不同的是,受访者会在进行转述时把叙述重点放在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地方,在谈论时融入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对谣言进行二次创作。他们期望通过这种做法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希望对方能够对自己的想法产生认同,二是希望能在和别人交流时获得掌握独家信息的优越感以及别人的关注。另外,线下的传播方式主要集中在同一个年龄群体的个体之间,属于不同年龄群体的受访者比较不会对热点事件交换看法。

4. 辟谣的重要原则。受访者一般认为辟谣的最佳时机是谣言刚产生、还没有很大社会影响力的时候。此时如果权威部门立刻辟谣,公布事件中的相关信息,做到信息的透明化,那么谣言就会很快被扼杀破灭。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遏制,谣言便会在经过不断炒作和扩散后,衍生出众多版本,成为全民关注和参与讨论的热点问题,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且难以根除谣言的负面影响。例如,有不少受访者会认为在谣言顶峰时期进行辟谣的一定是在欲盖弥彰

    (二)野草型谣言

1. 野草型谣言的鉴别过程。野草型谣言的形式主要是一些养生防癌类的伪科普文章或生活小贴士。野草型谣言具三种特征: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用伪造的实验数据和图片骗取公众的信任;背后有利益相关方。

首先,受访者除了看朋友转发的养生文章类的野草型谣言外,也会主动查阅类似信息。尽管这些文章往往充斥着大量的谣言,但由于其内容十分贴近公众的日常生活所需,所以会得到受访者的主动关注。例如,由于身边有亲朋因为疾病去世,因此特别留意预防疾病的文章。其次,许多造谣者会通过虚构科学实验、捏造数据、伪造照片等形式,假托专家之名或冠以某著名大学的名号,使谣言更具权威性。该类谣言对受访者有三难:难懂、难测、难了解。其所包含的原理和专有名词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理解,属于受访者的知识盲区。其三,野草型谣言背后往往有利益相关方,希望利用人们对谣言的关注达到推销产品或推送广告的目的。

2. 宁信其有的心理影响。尽管对野草型谣言的内容将信将疑,但很少有受访者会去寻找专门的渠道进行鉴定,多数人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们认为,倘若偏方窍门内容是错误的,对自身和家人也没有什么实际损失;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对自身和家人或许会有奇效。

3. 针对两种对象的传播。由于难以判断野草型谣言内容的真伪,受访者无论是半信半疑还是深信不疑,都会选择传播野草型谣言。野草型谣言的传播目标一般分为针对群体针对特定对象两种。其传播机理见图2。

“针对群体”传播的主要目标是微信家族群等聊天群。受访者出于对亲人好友的关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他们宣传防癌养生观念的重要性,真诚地希望借助这种针对群体的信息传播来帮助亲人好友。部分受访者甚至出现了在这些聊天群刷屏的现象。

“针对特定对象”传播的主要目标是受访者的子女辈,例如让父母转发给子女等。他们转发信息的主要目的除了对特定对象的关心外,也包括教育和劝诫的目的,想借助谣言中的数据或者实验信息,约束晚辈不符合他们期望的行为。他们并不关心谣言的真伪性。“针对特定对象”传播的谣言具有比较明显的跨年龄群体影响。例如,当父母转发劝诫信息给子女时,后者一般会采取信任态度。另外,父母对子女所转发的信息也有着一种几乎绝对的信任。当个体选择相信谣言时,他们所信的其实是谣言的传播者,而非谣言本身。

4. 辟谣专业平台及渠道的匮乏。许多野草型谣言的错误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习惯的一部分。例如,有受访者坚信食疗的神奇作用而不锻炼身体。许多受访者反映在寻找专门的辟谣渠道时面临困难。由于这类谣言只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轻微的影响,而不会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问题,所以相关部门很少会为这类谣言辟谣。受访者一般只有在被朋友提醒,或是看到了多篇内容互相矛盾的野草型谣言文章时,才会发现自己所信的是谣言。

二、调研结论及其思考

分析不同类型的谣言的特征和传播途径后可以发现,有些受访者虽然对谣言的真实性有所质疑,但受到从众心理或宁信其有的心理因素影响,依然会表现出信任态度。部分受访者甚至在未鉴别谣言真伪或“半信半疑”的情况下,也会选择严格执行并传播谣言的建议。目前主流的做法是只有当谣言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恶劣影响时,人们才会重视其危害性,有关部门才会强势介入辟谣。换言之,目前社会所关注的是泡沫型谣言的影响。然而,调研发现,野草型谣言的影响幅度虽然较小,却极具韧性和持久性,它们会慢慢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对此,笔者有以下思考:

1. 客观存在有关部门采取辟谣手段后,仍有部分人群持有怀疑态度这一问题,其导因是由于相关部门的公信力不足。因此,政府应加强宣传,沟通于民,交流于民;同时树立发布威信,对不法事件,应公开处理并及时调查事件、披露细节,在民众心中树立持重可靠可信的形象。

2. 研究发现,受访者中晚辈对长辈的观点影响巨大,且同年龄群体间对彼此的观点也具影响力。因此,辟谣信息必须通过年轻人感兴趣的渠道和方式散布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建议各地宣传、网信部门联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建立影视业公益系统,可成立相关部门,根据社会舆情,负责收集谣言及辟谣信息,确定主题方向,向演艺圈公开招标,选取有实力的影视公司负责拍摄多类型的公益电影电视节目,让青年群体可以通过影视作品了解辟谣信息,引起民众的线下讨论,以取得辟谣的效果。另外,该系统也可以借鉴有些发达国家的陪审团制度等社会服务体系,建立艺人公益制度,要求艺人在某个时间段内必须在这类公益影视作品中为国家作奉献,回馈社会,以加强这类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扩大受众量。

通过访谈发现,受访者一般比较相信熟人传播的谣言。可反其道而行之,建议居委会成员以及社工多留心社区老人,与他们多亲近、多交流,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当谣言扩散时,便可及时有效地向老人辟谣,将谣言掐灭在萌芽中。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GL02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GL029);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0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NS201805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