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绿色发展 首页 >

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发展

作者:孙宗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19   发布日期:2019-5-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著名论断,这一论断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从社会发展角度,指出了经济与生态的内在联系。经济与生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双方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当今社会的环境污染问题正是其矛盾的一种集中体现,而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这种矛盾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尤为突出,如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而中国今天的发展显然不能继续走资本主义的老路,而应当是在绿水青山中寻求金山银山,这也更符合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由此出发,在处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时,便应联系、发展、辩证地看问题,既不能片面认为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具有统治地位,也不能因生态原因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怀疑。要在保护生态的情况下谋发展,在发展中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健全的方法,超越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二元对立,坚定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努力建成绿色生态的美好社会。

一、经济与生态矛盾的产生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为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二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包含了政治、哲学的综合问题,而运用哲学方法分析经济与生态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就自然地成为了解决经济与生态之间矛盾的第一要务。

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问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早已出现,本文试图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批判来发现经济与生态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循环的总公式“G—W…P…W’—G’”,论证了资本的无限增殖本性,并说明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资本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可以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与消费的恶性循环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形成经济与生态矛盾的根源。考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根源,首先就要考察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可见,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作用,相互创造的,正如马克思所述,“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在于它是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在于它是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也就是创造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可见,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决定消费的方式,并引发消费者新的需要。生产与消费的这种关系,使得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成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根源:生产刺激消费进而导致生产的扩大,虽有利于一定层面的经济发展,但是,这种相互刺激、相互作用的关系可能会造成盲目的生产和消费,既不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

(二)生产扩张与人口的不良增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批判,并对资本的循环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的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与售卖阶段。马克思指出,第一个阶段是资本家作为买者出现于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此时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了商品,即经历了G—W这个流通过程。接下来,第一阶段购买的劳动力成为第二阶段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故而马克思又指出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只能在劳动过程中实现。由此,资本家所获利润的多少实际是同工人的劳动密切关联的,而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巨额利润自然会想方设法增加工人的劳动量。要想增加劳动量,可以选择增加个体的劳动强度,也可以选择增加工人的数量,但是很多时候由于人的生理原因,工人的劳动强度是既定的,而增加工人的数量则显得更加便捷和简单。虽然增加劳动人口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片面地提高人口,并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反而有可能激化矛盾。因为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片面增加人口,可能引起资源短缺,甚至可能带来经济发展上不升反降的恶果。但是如果人口数量达不到一定的规模,也会很大程度上制约生产的发展,故而合理规划人口规模是至关重要的。

(三)资源利用的不充分与过度消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指出“使一般商品流通的这个行为同时成为单个资本的独立循环中一个职能上确定的阶段的,首先不是行为的形式,而是它的物质内容,是那些和货币换位的商品的特殊使用性质。这一方面是生产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即商品生产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也可以将所要购买的生产额用公式表示为W=A+Pm”。可见要发展经济,最为重要的有两个方面,即作为人的因素的劳动力与作为物的因素的生产资料,这两方面都可能引发对自然资源的不当利用。

社会为了增长经济,必然要扩大生产,但扩大生产又离不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同时,不管是劳动力的存续,还是生产资料的获得,都不可避免地消耗资源。从劳动力的角度而言,人们并不会满足于基本的消费需求,反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追求更高更丰富的消费品,从而造成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而言,一定时期的资源利用水平是有限的,过度使用资源极有可能带来资源利用的不充分,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资源的“性价比”。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相互刺激、未能合理规划人口规模、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与浪费是经济与生态之间矛盾的产生根源,只有厘清这些要素的内在逻辑,抓住各个要素间的关系,才能为解决经济与生态的矛盾提供切实条件,合理地开展社会建设。

二、解决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的哲学基础

生态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是当今时代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解决经济与生态之间矛盾就需要寻找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哲学基础。具有了严谨、周密的哲学基础之后,现实的解决路径也自然随之呈现。

(一)驳人类中心主义

顾名思义,人类中心主义就是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以人类为核心。马克思在著作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重视,也因此被一些国外相关学者视为人类中心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主客二分和“自然的支配”,还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过程”和“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今环境思想相冲突。实际上,马克思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他并不主张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显然,马克思并不主张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他主张人与自然界在社会中得到统一。马克思主张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自然有其存在发展的规律,但是人与自然的发展不存在谁被谁支配或控制。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自然界虽然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但是这些自然规律却是可以被人所认识,人通过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得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

(二)驳自然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它认为一切自然存在物也应当像人类一样被纳入到伦理关怀的范围,应当享有道德权利。自然中心主义有其产生的背景。当今社会,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其造成的环境破坏也威胁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如此,自然中心主义并不能合理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破坏的问题。

片面夸大自然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地位,一味强调自然的自在性,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业对环境的破坏,但是这一途径并不能彻底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先于人类存在,自然并不是依存于人类主体的客体,但是自在的自然对人类是没有价值的。只有人将自然人化,人才能实现自然化。只有站在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突破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和片面对立,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三)超越经济与生态之间的二元对立是解决其矛盾的哲学基础

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是站在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展开的。无论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其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解决都是不全面的。马克思则超越了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以辩证统一取代了主客二分,并且将实践作为沟通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详细阐述了他的新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差别,并论述了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感性实践核心地位。正是在马克思的实践基础上,我们才能突破经济与生态的二元对立,超越主客二分,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发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三、在实践中实现“双赢”

要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既离不开国家的努力建设,也需要个人的积极行动。如果仅仅强调国家在解决这一矛盾的核心作用,而忽视个人,则不利于国家相关政策切实落到实处,容易沦为空谈;而如果仅仅强调个人在解决经济与生态之间矛盾的重要作用,那么个人在实践中将变得无所适从,不仅缺乏行动的宏观方向,而且还容易误入歧途。显然,只有在国家与个人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在实践中化解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从而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在国家层面,政府应把经济高速发展与绿色发展一起抓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高,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今,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的经济体,取得这一辉煌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较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有待提高等,说明了我国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平衡的方面,对此,我国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扶贫攻坚战等,实现国家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但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持续、稳健的经济动力予以支持,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建设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们不能无休止地为了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否则人类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甚至失去生存之所。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赢得未来,不应该只考虑经济发展的最高“解”,而应该找出绿色发展的最优“解”,只有赢得碧水蓝天保卫战,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持续动力。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是我国建设的不可忽视的两方面,只有这两方面一起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合理协调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二)在个人层面上,每一个公民应在实践中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才能健康、有效地进行发展。马克思向来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样地,“美好生活”的实现也必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与配合。

人们在生活中应该重视节能环保、绿色出行、合理处理垃圾,避免在生活中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在工作中,应秉承工匠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在消费上,人们应该理性消费,克制因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带来的不良需求,应理性购买商品,不被各种营销手段所影响,尽量实现物尽其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国家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统一的基础,只有人民群众即每个行动主体在实践中践行经济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国家才能更好的协调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责任编辑:长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