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0 星期六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调查研究 首页 >

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与提升对策研究

作者:李喻晓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75   发布日期:2019-4-23

近年来随着体育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产业重心开始出现转移,国家大力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助推中国经济动力变革,体育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化的延伸。我国承办的各项重大世界性体育赛事从合作伙伴赞助费、门票收入等数据来看大都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并留下宝贵的赛事积淀。从全球来看,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地往往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各地政府期望通过更小的投入创造更大的综合经济效益。而很多情况下,举办一场大型体育赛事,与政府的大量支出负担相比,实现盈利的期望很低。

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认可意味着全民对于体育的关注度提高,这也是国内体育产业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之一。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整个体育产业的结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将会如何发展?是否存在优化空间?体育赛事对经济提升的推动力又表现如何?本文通过对体育产业的社会经济效应、宏观产业的数据及信息分析,探寻未来中国体育经济发展实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比目标的趋势和路径。

一、体育产业社会经济效应的内涵与动力机制

(一)社会经济效应的内涵

社会经济效应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合称。社会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效益是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的,包括政治效益、思想文化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等。而经济效益则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产业及其经济效应的内涵

现代体育已超乎纯粹意义上的运动, 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的经济功能与价值的社会活动。体育及相关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服务和产品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国家《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将其分为体育产业核心层、体育产业外围层和相关体育产业层三个板块。体育产业核心层包括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外围产业是以本体产业服务为宗旨而开展的服务活动;体育相关产业则是以生产和销售体育物质产品为主的行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现代人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运动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和单纯满足身体健康的产品,而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可供休闲娱乐的消费品。体育产业不同于其他仅追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同时肩负着提高人类身体素质与精神素养的历史使命,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推动社会精神文明进步。

(三)体育产业经济效应的动力机制

当今,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优化产业结构、吸收社会就业等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方面凸显了重要作用。体育产业的发展强调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体育赛事则是体育产业与商业化结合的最好范例。大型体育赛事具有参与人数众多、覆盖率高、经济推动程度高、公共财政占比大等特点,其本身的意义需要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综合性的衡量,但经济效益一定是各地政府最密切关注的指标之一,体育赛事对经济的强大推动力也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政府的扶持。

1. 直接效应。通过我国承办的几场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额来看,体育赛事给承办方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门票销售收入与衍生产品销售额。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这一数额的比重将会不断增高,特别是一些知名的体育IP项目,其存在时间越长,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都会更高。资本将会源源不断地投入这些有发展前景的体育IP,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和多元化的形象定位更会使运动员的商业价值连年递增。二是向媒体出售赛事转播权的收入。我国赛事转播权收入由于受央视垄断性的影响和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也存在较大发展潜力。同时这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也开始受到法律的保护,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三是赞助商广告投入取得的收入。这部分收益主要来源于观众受广告影响而产生的购买冲动所导致的产量上升,“反哺体育”的模式实现成为可能,良性发展循环开始形成。这些收入形式可以拉动体育产业的消费需求和供给程度,从而在赛事举办期间能带来GDP的直接增长。

2. 间接及潜在效应。除了这些围绕赛事产生的直接数额增长外,赛事举办期间及前后相关产业GDP的增长以及潜在的经济推力同样也是存在的。体育赛事在吸引观众的同时也会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等相关行业的繁荣,拉动餐饮、住宿、娱乐等各方面的消费,引起举办城市和国家经济指标的波动。赛事结束之后,形成的各种资产还会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体育资产发挥延续作用,新的投资项目和资金来源会给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从赛事举办的累计经济效益中,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从不成熟到成熟,城市硬件、软件设施得到巨大改善,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其次是就业人口规模也得到了扩大,据青海省旅游局统计,环青海湖自行车赛自举办以来,省旅游从业人员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效应中往往存在无法估量的效益额,这也意味着这种间接效益不能仅用经济数字来衡量。体育赛事不光给承办地带来了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更为城市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周边国家区域交流合作,社会反响良好。这种无形资产会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维持足够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的表现

根据20181月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共同发布的公告中显示,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1.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产业增加值达到6475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同期国内生产GDP总值的0.9%。其中体育服务业由于起步较晚、基数水平较低的原因,在内部结构中处于劣势产业,但其发展态势正在逐步缓解,近年来我国民众对于体育健身已有了更积极的认识。统计数据显示,体育产业机构数量年增长率高达21.7%,吸纳就业水平也不断增长,体育产业从业人数达440余万人。我国体育产业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从几近空白的产业基础中应运而生,正在逐步建设一套完备的产业体系,体育制造业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消费市场也日益繁荣,市场规模处于不断扩张之中。

(二)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存在的问题

1. 产业规模占比不大,存在一定差距。结合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基本状况考虑,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无法与之相适应,与要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体系中体育产业发展虽各有侧重,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产业作用突出,在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率很大,相关产业机制也比较完善。但从我国体育产业规模来看,产业建设没有得到扩展和延伸,产业链的建立推行缓慢,缺少多样化的合作形式。规模经济的外部性利益被忽视,社会资本存在大量的闲置状况,资源的利用缺少规范性也会限制产值的增长。整个体育产业活力有待提高,产业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2.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够优化。全球体育产业的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我国就目前状况而言,体育服务业占比偏低,还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产业产品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制造为主,没有跟上产业更新改造的步伐。市场环境缺少一定的包容性,从国家到各大中小民营企业都对体育产业结构分布问题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或实施缺陷,产业结构的变革与升级必须需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同时其内部结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主副体育产业发展很不均衡,没有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经济拉动作用。

3. 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受我国国情和地理区位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发展水平出现了较大差距,而市场营销的策略水平和战略选择会让这种差距更为显著。部分地区布局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要素禀赋,存在资源浪费、布局不合理的情况,这也导致其他相关产业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产业链建设受到阻碍。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会拥有更多体育资源,资金来源比较丰富,配套设施及反馈机制较为健全,能够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活力;而中西部地区则由于区位劣势发展受限,经济文化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低,体育产业的发展比较延迟且不能与周边区域进行良好的交流合作,缺少发展实力和机遇,综合效益指数偏低。

4. 产业形式单调,缺少创新机制推动。目前我国传统体育制造业主要限于运动器械、文体用品的简单生产。这种生产模式一方面没有结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创造力,生产效率不够高,导致产品整体质量难以得到大的飞跃。另一方面生产没有引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欠缺融合文化创意理念的产品,不够注重产品的营销管理模式,也会使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也接受着运用到产业实践中去的挑战。

三、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提升对策

结合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速度来看,体育赛事及体育产业的传播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筹备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建设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城市规划建设和冬奥会筹办工作时提出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的要求,重点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着眼精彩非凡卓越,筹办冬奥会。在这一重要的时机应充分利用好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历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在当前的发展水平上进一步扩散经济效益。

(一)转变发展理念,加强政府宏观引导

体育产业能给经济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尽管体育经济强调市场的力量,但宏观调控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出台产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相关体育经济的理论并加以利用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同时体育产业发展应该转变传统理念,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扣国家战略,借助外力不断挖掘和释放体育的综合价值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体育赛事的前期规划预设和后续发展问题也需得到高度重视,不应为了追求政府政绩而盲目兴建场馆,“面子工程”只会导致资金丧失集中价值,而“共享”的发展理念更符合绿色发展的目标,让公共体育设施利用问题变得高效。

(二)加强资源整合能力,拓宽融资渠道

资源的流通更加活跃自由,有利于对体育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合理规划,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和其他需要大量资本作支撑的项目。引入社会资本也昭示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政府的垄断会导致资金的短缺,产业缺乏活力,很多项目工程的实施工作停滞。而活跃的市场会给产业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建造一个健全的完善体系,形成相互竞争的良好市场氛围,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实行规模化生产并使之常态化,带来更大的效益。

(三)完善产业链布局,实现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体育作为一国发展过程中的基石产业,应成为推动地区和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增长点,其上游和下游产业都存在较大发展潜力。有关部门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加以利用,有效整合产业链资源,逐步延伸至产业链的其他环节,打破结构不均衡问题,巩固消费群体,拉动经济。产业链布局并非仅考虑资源的整合问题,对于存在资源要素禀赋甚至过剩的地区或产业,还应将其剩余资源进行分散化,结合不同需求强度供给到不同发展层次。唯有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把握新时代的契机,实现多产业多地区协同发展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需求,使体育产业真正成为国家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其经济效应。

(四)提高全民体育的参与度和赛事观赏度

社会群众对于体育赛事的热忱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他们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近几年体育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运动健身领域,在针对性政策的帮扶和潮流的引领下,增幅状况最为乐观。运动形式不再单单限于几种传统体育运动,高消费运动和观念也开始趋于大众化,这种趋势突破和持续发展将是体育产业振兴经济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甚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体育IP也开始成为吸引观众的另一大基本要素。资源的稀缺与疯狂投入的各方面资本之间形成鲜明落差,现有体育IP资源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运作和保护,要延续个人的商业价值。不仅要加大财力的投入,还应重视全方位的规划,出台向体育产业倾斜的扶持政策,推动新型的体育经济投资模式,运用高新的管理制度来规划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和体育项目更迭体系。利用好体育商品的弹性作用,借体育赛事的热度来拉动周边城市的旅游业,积极沉淀体育IP的文化传承价值。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长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三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