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2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县域发展 首页 >

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周 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87   发布日期:2019-2-25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和基础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嘉兴市秀洲区位于长三角中心位置,自古以来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生活富裕,人文优厚,是马家浜文化、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流淌千年的运河带来了物质与精神的繁荣,吴越交界之地带来了人文传统的兼容并蓄。进入新时代,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面临着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如何按照“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走出一条乡村精神富有、文明和谐、文化兴盛之路。

一、近年来秀洲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在秀洲,很多村民对村里的古树、老宅、古迹都视若珍宝,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颇高,传统民俗已经成为血液中流淌的基因,有不少从民俗中脱胎而来的非遗项目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整体规划和制度建设,乡村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

1. 加强整体规划。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8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为王江泾镇长虹桥;省级文保单位5处,分别为王店米厂苏式圆筒粮仓群、朱彝尊故居、吴家浜遗址、鱼池汇桥、皇坟山墓群;市级文保单位13处;文保点84处。秀洲区加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研究编制出台《秀洲区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人文秀洲发展规划(2018-2025)》,高标准谋划秀洲今后一段时间文化发展蓝图。

2. 建立文化专家库。在全省率先成立秀洲区委文化顾问团和驻镇文化策划师团队,聘请了十名嘉兴市关于文化方面的专家担任成员,在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文脉传承、文化研究方面开展工作,为城乡建设注入人文气息。

. 注重精神引领。制定出台《秀洲农民画画乡建设规划(20162020)》,对画家队伍建设、产业化发展途径等进行了明确。以江南特有的端午文化、运河文化等为主题主线,开办非遗传习班、建设非遗展陈馆、拓展非遗体验、对外文化交流,推进农民画、网船会、灶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开展新塍历史街区、王店镇曝书亭、王江泾镇周相公庙桥等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文化礼堂作用发挥日趋显现

1. 加快建设进度。2013年起,秀洲区开始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截至2017年,全区共建成符合省级标准的农村文化礼堂62家,占农村总量的54.9%,而到2018年底,这个比例达到85%

2. 加强管理力度。建立了一支由5名文化下派员+113个文化专职管理员队伍组成的文化工作人员队伍,扎实推进建、管、用、育一体化进程,持续深化文化礼堂“6+X”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将全区文化礼堂从规划选址、管理制度、团队培养、人才队伍、作用发挥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

3. 拓宽文化服务广度。以项目化的总体思路,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区文化馆驻镇工作室等10项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

(三)精神文明建设以“德”为先,乡风文明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1. 开展全域文明创建。以城市示范带动城镇、乡村的文明创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目前区级文明村78个,市级文明村20个,省级文明村8个,全国文明村3个,区级文明社区13个,市级文明社区2个,省级文明社区2个,全国文明单位(社区)1个。

2.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截至2017年,全区共推荐全国、省、市、区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道德人物共324人(例)次。创新推进道德模范及信用农户信用贷款激励机制,推出文明贷”“道德贷”“信用贷志愿贷,截至目前,四贷一体好人激励机制已累计授信约1.2亿元,发放各类贷款8519.5万元,惠及好人630余户。

3. 推动移风易俗。注重发挥家风家训在农村移风易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王店镇建林村、庆丰村,仁爱、仁义、仁和”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等一幅幅以家风家训楹联引人瞩目。实践证明,乡村礼仪、乡村记忆馆、村晚等集体参与项目在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中,对于引发村民公共意识、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 传承乡贤文化。乡贤拥有贤德才学、受人推崇敬重,他们感染和教化百姓、滋养和润泽乡风。新塍镇天福村建立乡村工作协会,将村内乡贤悉数纳入,大事、小事由乡贤共同出力,弘扬现代文明风尚。油车港镇建立张绍忠纪念馆、龚宝铨家风馆,用历史名人的刻苦研学、追求真理的事例激励现代青少年。新塍镇出版《新塍世纪名人录》,记录了1900年到1999年这一百年间出生的131位新塍籍著名人士的生平事迹。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文化振兴思考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关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中,无论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还是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明确乡村文化发展方向,打造有灵魂的文化振兴

1. 乡村振兴首先是思想振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秀洲区人文传统进行紧密结合,秀洲区已经推出农民画话核心价值观、农民画话文明等一系列主题图库,要进一步挖掘现有的题材和宣传方式,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 要广泛宣传,提振文化自信。大力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秀洲区已有的丰富实践,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吸引农村青年、社会各界能人和各方力量投向乡村。

3. 要讲好乡村故事。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优秀历史传统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二)以文化修复为载体,明确乡村文化发展独特基因,打造有内涵的文化振兴

1. 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要加快推进对运河文化、吴越文化等最能代表秀洲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深入挖掘;要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力度,对散落在农村的传统村落要尽可能保留,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要积极依靠这些散落的珍珠,提升传统村落的颜值和内涵,使之成为吸引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的的归属。

2. 要活化与传承并行。要加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特别是加大对秀洲农民画的理论研究和市场机制探索,支持文化资源由静态保护向开发利用的转变,促进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统一,使历史文化真正成为支撑秀洲乡村振兴发展的宝贵财富。

. 队伍建设与机制建设要同步。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城市建设、功能优化、文化展示等内容,要充分挖掘乡村农耕特质、地域特点的文化遗产,让固态、活态的乡土文化不断外化并传承下去。

(三)以乡风文明为保障,明确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打造有品位的文化振兴

1. 充分发挥文化礼堂的阵地作用。进一步发挥礼堂的文明教化作用,将家风家训、孝老爱亲、俭以养德等文明教化的内容通过群众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方式传播出去。进一步发挥礼堂的文化聚合作用,加大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开展具有乡土气息的文艺作品创作。

2. 充分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要正确认识、充分理解乡贤文化所具有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挖掘和发挥乡贤文化的巨大潜力与积极作用。

3. 充分发挥群众德治的自律作用。完善道德评议机制,使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探索实行道德激励积分制,以家庭为单位建立道德激励机制,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四)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出发点,明确乡村文化发展的支撑体系,打造有质量的文化振兴

1. 制度支撑。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四纳入工作机制,即将乡村公共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提升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村、社区一级领导班子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 产业支撑。注重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助推作用,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优势叠加,融合发展。深入开发乡村节日和传统习俗,将传统农耕节日打造成为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项目,以此提升人气和乡村旅游的质量。

3. 人才支撑。要像重视科技人才那样重视乡土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统筹建立区域文化人才引进、培育、激励制度,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吸收到文化战线,鼓励和扶持本土文化传承人、民间文艺团体、草根艺人等队伍的发展。

(五)以群众主体为落脚点,明确乡村文化发展的人本原则,打造有获得感的文化振兴

1. 要立足群众需求,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优势,针对乡村现有文化设施简陋短缺、总体水平低及利用率不高的现实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改什么的原则,加快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建设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

2. 要倾听群众要求,创新文化供给方式。要积极转变思路,认真研究目前文化供给中的结构不均衡问题,要坚持政府主导,全面落实乡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经费;要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按一定比例将其列入镇级财政预算,使乡村文化设施物尽其用。

3. 要树立群众文化自信,激发以文化人的功能。加强对乡村优秀文化的整体宣传,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宣扬出来,进一步凝聚乡情、乡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用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来展现当代农民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