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5-02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新时代新发展 首页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思考

作者:郭 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35   发布日期:2019-2-2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彻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就必须要将农民始终放在首位,把提升农民幸福感当成农村全局化工作的基石和入手点,必须用全新的发展观念解决“三农”问题,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要求,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同时,提升创新驱动力,加快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让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持续上升,保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始终维持在高质量、高效率、高环保的框架之下,保证新农村建设和新时代城镇化进程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保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一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党中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领导下,基于目前的“三农”问题做出了全新的战略目标和部署,这是继2005年提出的新农村战略之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中央出台的又一个旨在实现农业和农村发展事业全面提速和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中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之间的关系,也因为2.6亿进城务工人员而发生了完全的改变。农村的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集中,而广大农村地区则变成了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和贫困村,乡村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样的情况带来的不仅仅是长久的乡愁,更是难以逆转的乡衰。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事关国家命运的七大战略中,首次加入了乡村振兴战略,使其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区域协调、持续发展、军民融合等战略一样,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与否,不仅关系到城乡之间的社会差异,更是和城乡统筹、农业一体化进程乃至中国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

乡村振兴战略,全局性目标就是要保持农村发展的优先地位,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框架下,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来推进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产业的兴旺是农村发展的先决条件,农村地区只有结合自身区位的特色和优势,建成具有可持续性和竞争性的第一产业生产体系,才能让农村地区具备足够的经济动力和发展潜力;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须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美化,让山水秀丽,空气清新,景色美丽的新农村成为希望田野和人间天堂;在继承发扬农村文化传统的同时,必须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农村风气平和,邻里互助。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要在农村构建“法治、德治、民主自治”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使每一个村民都能具有良好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要发扬传统的道德观。在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用乡规民约和自治制度来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最终形成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村民自治机制。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准和幸福感,让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能活得更有尊严。

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形成脉络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统计局2017年公布的相关数据,我国的城市化率目前已经超过了55%,并可能在未来3年内突破60%。为了避免走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走过的弯路,目前,我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美丽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这些探索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了乡村振兴的诸多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两山理论”

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在2005815日对安吉县余村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记住乡愁”的呼唤

在中央2013年年底召开的有关城镇化工作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明确“新农村建设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年初赴云南考察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四)寻找脱贫攻坚的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10月参与贵州代表团集体讨论活动时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本,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要对乡村旅游做分析和预测。如果趋于饱和,要提前采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五)深入推进厕所革命

对于在旅游系统内部广泛开展厕所革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7年年底明确表示:两年多来,旅游系统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体现了真抓实干、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一)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基于对当前我国所处状况进行的判断,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乡村无法充分发展,与城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是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矛盾。十九大报告在列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时就明确讲到“我们依然面临着很严峻的脱贫攻坚形势,城乡之间在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问题上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他被提到的问题在乡村中往往也更加突出,如:老百姓普遍面临的工作、就学、健康、住房和养老、社会文明程度仍然较低等一系列难题。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包括精准脱贫在内的攻坚战等要求,这些都是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

(二)是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向乡村延伸的重要步骤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方面共同构成了十九大之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化目标。这一目标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所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是相互衔接的: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对应的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宜居作为目标;农村文化和社会建设是以乡风文明为目标;治理有效是加强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这五方面建设尽管一直也在乡村展开,但是总体上还是比城市薄弱。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迫切需要以乡村振兴等战略举措来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

(三)是推动我国空间布局转化的重要环节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战略中,唯独“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现代化建设的空间布局来说的。这是因为,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核心的任务就是工业化,主要都是在城市中开展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将制定实施乡村振兴专项战略规划,将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战场放在乡村,让乡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的重点核心。在工业化历史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提出加快乡村现代化建设也是历史的必然。

(四)是开启新时代城乡关系的重要动力

1. 乡村将与城市拥有相同的地位

农村不是城市的附属物,只有乡村才是与城市相匹配的,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单单只有农业和城市之间的联系。除了用来发展农业以外,乡村和城市一样具备重要的作为生存空间的地位。因此城乡之间必须持续融合的发展态势,但乡村也要注意维护自身所具备的独特特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说明了乡村和乡村人口必须成为乡村振兴和发展的真正主导力量。乡村唯有“振兴”起来,才能和城市平起平坐,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才有可能实现。

2.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的现代化大工业经济和农村的小农经济共同组成了中国现有的二元制城乡经济结构,不管是道路、通讯、卫生还是教育事业,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标准都远在农村之上。发展中国家都具有这样的结构性矛盾,这样的矛盾也是这些国家长期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说,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从二元城乡经济结构到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由此造成的城乡鸿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其目的在于让城乡形成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

(一)政策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1. 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一切政策的基础和根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在维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上30年的二轮土地承包延长期,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强调,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是从实践层面上对我国农地制度的重大创新。在三权分置制度下,集体所有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又体现了国家对农地进行用途管制和严格保护耕地的要求。农户承包权,既体现了农民的集体组织成员权益,又为农民提供了托底性的社会保障。稳定的农户承包权,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只要农户没有完全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就不能被剥夺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既体现了承包权的使用价值,又能够满足规模经营的需求。实施土地经营权和承包权的分离,能够最大限度维护当前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让农民不再为经营权转让而担心,也可以提升农村土地的生产资料特性,便于扩大和提升农业现代化的规模和水平。

2. 支农惠农政策

对于政策性支农惠农的具体实施,既要不断加大国家投入的力度,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又要根据目标导向原则,创新具体的投入方式,使得国家的财政投入取得最佳的政策效果。以下三点构成了支农惠农政策的总体目标:基于对“藏粮于地”工作的持续大规模投入,让国家粮食安全可以得到农业生产扩大化的充分保护;通过“价补分离”和直接高效的补贴措施来提升农民增收能力,维护社会公平;基于退耕还林还草活动以及生态补偿和农村环境治理等一系列机制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美丽乡村的可持续资源利用保驾护航。

(二)技术创新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新动力

生物、环境资源、生产硬件装备、信息资讯技术、物流加工和储存技术都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生物、信息资讯技术和装备技术更是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生产的质量、效率、环境和成本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得到足够的优化。要发展大数据农业。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推动农业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可追溯农业,应用现代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突破生物研究瓶颈,实现农业技术水准和贡献的全面提升;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与贡献率,在创新性农业规划的指引下,提升农业的技术转化率,全面推广农业科技,切实用技术手段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升。

(三)组织创新是推动农业市场化的新要求

根据区域特点不同,产品特征不同,在实践中创新的组织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模式。还出现了经营权流转、土地托管、股份合作、代耕代种、企业与农户合伙人制度等一些新型组织方式。在保证小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基于多元化的创新组织可以提升区域农业的规模化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小农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不平衡状态。这些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提升小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并让农产品能够满足大市场标准化、高质量、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并最终实现提高农民收入这一目的。

(四)业态创新是乡村振兴的新趋势

在我国不断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型业态,农业的业态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源泉。目前发展较快的主要是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加快培育一批乐活农业(是一种“三生”农业,它结合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农业。它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农业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其种类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市民农园、休闲牧场、休闲林场等几种类型)、精品民宿和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让青山绿水成为聚宝盆,而乡村电子商务则是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保证农产品的内销外供。

十九大之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让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理论有了全新的内涵。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的发展理念下提出来的,它不仅为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成为未来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行动指南。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正是有了乡村的滋养,城市才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事关城市发展全局,是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江东】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