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5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社会治理 首页 >

研究生基层就业中高校导引角色研究

作者:马德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03   发布日期:2019-1-10

近十年来伴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扩大,高校研究生毕业人数持续上升,2017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毕业人数已达58万,相比201656.39万的毕业人数增长2.3%。为促进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广大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国家广辟就业门路,相继出台面向基层就业的若干举措,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乡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计划等,试图将高校毕业生人才与基层就业链接起来。

一、基层就业的现状

基层就业的设想非常美好,希冀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缓解基层人才匮乏的窘状,可谓一举两得,但其实施基础和现况如何呢?本文试从基层就业意愿和就业事实两方面予以说明。20185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976名大学生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82.3%的受访大学生考虑到基层就业,75.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到基层就业对自身成长影响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认为,基层就业有助于促进个体素质的发展,如能够磨练个体意志,培养艰苦奋斗、勤劳朴素的品格;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丰富人生阅历等。那么,良好的基层就业意愿是否转换成基层就业的实际行动呢?答案却难以令人乐观。梳理国内重点高校就业数据发现,大部分的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就业,基层就业毕业生比例较低,其中研究生所占比例甚少,故研究生基层就业难题需要予以破解。

二、基层就业的导引

贯彻实现国家基层就业意图方针,定然离不开高校在其中的导引与角色担当。作为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基地,高校可在诸多方面影响和形塑研究生个体人格旨趣,其作用力不容小觑。

(一)引导者角色

引导者角色是指在研究生自己抉择、运作或解决就业的过程中,高校与其同行相伴,扮演方向导引作用。应该说,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与基层关系并不紧密,长期以来毕业择业的方向是大中城市体制内的工作或者大中型企业研发、管理岗位。因此,高校扮演引导者角色需要引领研究生自愿、积极奔赴基层就业。基层就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基层发展振兴面临各方面人才紧缺的短板,需要研究生青年人才新鲜血液的注入,推动基层要素重整、空间重构和组织整合。对国家而言,高校毕业生从校门到机关大门的中间加上一番基层历练,培养模式的转变有助于培养熟悉基层社情、与民众有感情纽带的后备干部队伍,故国家不遗余力地推进基层就业工程,出台面向基层倾斜的利好政策,涵盖源头选聘、创业扶持、工作帮扶、福利待遇保障、期满流动安排等内容,并制定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面对基层就业导向的政策,显然需要身处校园的研究生及时准确把握这一动态走向。为此,高校需要担负起引导者角色:一是在校园内大力宣传报道,通过海报、讲座、发布会、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形式把基层就业的价值意义、实施步骤、职业发展前景、优惠政策等毕业生关切的重大问题讲清道明,挖掘并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鼓励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营造基层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调动激发毕业生基层服务热情。二是基于研究生自身条件考虑,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就业。与人才竞争激烈的城市相比,基层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能为研究生个体才能施展提供良好平台,高校可以通过校地共建、校企合作等形式主动接触地方,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结合研究生个体的“立业”动机,寻求个体发展与基层振兴的契合度,发挥高校在研究生基层就业中的“穿针引线”作用。

促进毕业生就业是高校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引导者角色重在方向导引,它是将国家意图与地区发展、青年就业与基层发展结合起来,着重发挥高校在研究生人才择业去向、实现“下得去”(基层)上做文章。通过“和风细雨”式的宣传引导,扭转毕业生传统就业大城市、大企业、公务员的方向,实现知识青年与基层社会之间的对接。

(二)教育者角色

教育者角色是指高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方法,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夯实其基层融入的基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镇,是科学技术研发的重要机构,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比较而言,高校与基层匹配度较高的专业门类主要是教育类、医学类、农业类、管理类,故相关专业教学要紧跟基层发展动态,及时制定适合基层需要的课程,传授新技术、新设计模式,培养地方基层亟需的专业人才。除常规专业教学外,高校还须传授有关基层场域的特殊知识。一是基层社情知识的普及。基层并不像人们头脑中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具有复杂社情的外显表征,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诸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民众需求;基层工作繁杂琐碎,而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干群关系疏离;基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基层场域需要年轻有为的高校青年人才进入,推动基层社会问题解决。二是基层服务对象的认知。基层属于人情网络、关系资本编织起来的半熟人社会,服务对象间的交往互动会根据彼此关系的生熟、亲疏、远近程度,区别性地对待交往的不同对象,形成由近及远的差序格局性质,经济往来更多依赖双方的信任而不是借助于契约合同的约束。(马德峰.大学生村官帮扶实务的形态及其面临的挑战[J.青少年学刊,2016,(2):17-21.)对于外来的陌生者,大多数民众实际上是持警惕和排斥心理,故嵌入基层就业个体会面临无形阻力。三是基层工作具体方法的训练指导。基层工作事无巨细,除领会国家的基层路线、方针政策外,还需掌握好基层工作方法。比如,调查研究方法,基层任职要求研究生对基层情况应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如辖区面积、住宅楼幢、人口数据、主要单位组织、基层主要矛盾等。掌握调查研究方法,才能迅速摸清家底,熟悉情况,才能在基层具体工作中统筹安排、合理谋划。再如,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基层工作传统法宝是坚持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研究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掌握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贴近基层群众,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在与基层群众的互动交往中学习成长。当然,基层工作具体方法还有其他一些,需要高校不断提炼总结进而系统地传授给研究生。

教育者角色主要是教导研究生基层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基层履职的服务质量,它的目标是培养能干的青年工作者,达到人才与基层环境之间的无缝对接。教育者角色应是高校主体职能的特长所在,在摸清基层需求和掌握研究生个体兴趣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预案。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为更好引导研究生基层就业,组织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选调协会”,协会以促进学校选调事业发展为中心,以提升行政能力和实践探索为主线,开展“校内培训”“校外实践”“回访汇报”等工作,全力为学子开展基层工作理论知识培训和实务技能培训服务,在推进研究生基层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不错成效。

(三)服务者角色

服务者角色是指高校在研究生基层就业过程中发挥后续服务支持的功能,通常入职初期是个体最容易产生波动的阶段,故高校不仅需将研究生“扶上马”,更要“送上一程”,做好后续跟进与延伸服务。一是做好离校前夕的岗前培训和离校之后的后续“充电”工作。由学校校门走向基层大门,这中间需要角色转变与过渡。高校要利用自身教育优势成立讲师团,从思想认知和业务能力方面加强对基层就业研究生的培训,让他们对将要担负的基层岗位职责、职位内容等有更加清楚的认识,推动其由在校生向基层工作者的过渡,缩短其在基层履职过程中的适应时间。后续“充电”是指高校通过开放图书馆资料室、课堂教学资源、实验室等为基层就业的研究生校友提供文献数据资料和实验支持,帮助他们更新原有知识库,掌握新的技术技能,不断取得职业发展上的突破。基层任职当中会遇到许多有待解决的实践性课题,高校教学科研资源的开放为问题解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力地支持了研究生基层工作。二是做好毕业研究生后期跟进服务,给予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基层工作条件简陋,环境较为艰苦,加上研究生阅历不足、心态不稳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在任职初期容易出现“水土不服”,个体专业特长得不到有效发挥,心理背负沉重的压力,基层履职面临困境。为此,高校可以发挥“娘家人”的优势,借助与研究生的沟通平台,通过网络交流、电话慰问、走访谈心等多种形式及时跟进,全面掌握研究生基层工作动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体现人文关怀,进行技术支援、信息咨询等帮扶活动,实现研究生基层平稳任职。

毕业并不等于割断高校与毕业生之间的联系,相反,服务者角色意味着高校要加强与毕业研究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将所需服务及时送达身处基层的研究生手中,激发他们的潜在能量,助推他们在基层岗位上建功。服务者角色实现了高校研究生工作由校园向外部基层社区的延伸,由被动型事务性工作向主动型实务性工作转变,体现出高校的责任担当与服务意识,也为研究生基层锻炼发展“雪中送炭”。

(四)倡导者角色

基层就业事实上并不是简单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它被纳入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源头工程、基层建设骨干力量的培养工程之中。客观来讲,目前国家推行基层就业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予以助力支持。倡导者角色是由高校出面代表研究生群体的利益,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倡议,争取针对毕业生群体的资源倾斜。其一,基层就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核心是基层导向理念的设计,需要把理论性、原则性的构想转换成可操作、易于实施的方案。围绕基层就业指向,最后须出台成型的制度方案、阶段性安排和运作图表,形成主旨内容与配套服务体系的衔接,里面涵盖选聘制度、岗位培训制度、福利保障制度等。这些业已出台的制度性安排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需要接收来自基层一线工作的毕业生信息反馈,高校利用与毕业研究生的交往联系,可以站在中间人的立场向政府相关部门如实汇报政策实施情况,提出中肯的建议主张。其二,研究生基层角色地位比较尴尬。如前所述,基层内部具有熟人社会特性与运作逻辑,研究生下到基层往往处于体系的边缘,缺乏中心话语权和决策影响力;加上基层是社会矛盾的交汇点和聚集地,研究生缺乏基层经验和人脉关系,基层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基层就业服务年限到期之后,未来职业发展路在何方?这些困境与挑战需要高校介入,高校可以利用学校现有智库资源,将基层就业课题分解成“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等若干子课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提出富有创新性的智力成果,为地方政府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提出并做出相应的政策设想,供政府部门决策时参考。

前面提及的引导者角色、教育者角色、服务者角色均是高校直接作用于基层就业研究生,而倡导者角色是高校把目光指向政府部门,起到间接支持基层就业研究生的作用。倡导者角色解决了基层任职研究生“代言人”缺失的问题,它意味着高校秉持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为身处基层的研究生寻求来自政府的赋权,激发研究生个体的潜能。倡导者角色有助于改善基层工作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吸引更多来自高校毕业生的加盟,促进个体在基层锻炼成长。

三、结语

基层就业是多个部门机构共同推进的项目,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协调,出台鼓励引导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文件;需要地方政府精心组织,加大在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购买服务的力度,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更需要来自高校力量的积极投入。对于高校来讲,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那样,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不仅是配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常规性工作,如做好毕业研究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申请等工作,最为关键的是要为基层就业工程提供人才“成品”。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并融入到国家推行的重大社会工程中去,在在校培养、(基层)人才选拔、后续服务以及政策倡导等方面发挥功效,着重扮演引导者角色、教育者角色、服务者角色和倡导者角色。当然,这些角色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各有侧重点,它们共同构成高校在研究生基层就业过程中的导引角色。有理由相信,在高校力量的介入与干预下,基层就业的社会基础将会得到进一步夯实,基层广阔天地定能吸纳广大来自高校的毕业生。

本文系江苏省2018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高校研究生基层就业的导引机制研究(编号JGZZ18_06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江知】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