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4-04-26 星期五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江南文史 首页 >

晚清时局变迁中的文人社会

作者:袁叶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16   发布日期:2018-10-26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庚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等皆出其门下。俞樾与黄以周、孙诒让等人为浙江朴学后劲,对完善朴学厥功至伟,章太炎在《俞先生传》赞曰“浙江朴学晚至,则四明、金华之术茀之,昌自先生(指俞樾)。宾附者,有黄以周、孙诒让。是时先汉师说,已陵夷矣,浙犹彀张,不弛愈缮。”(章太炎等.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0.

俞樾研究向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以往学者多从学术思想等方面进行讨论,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颜春峰的《俞樾函札收件人订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71.)。

不可否认,晚清文人的思想状态受制于现实生活,而作为思想载体的学术著作等恰好是当时社会的写实。本文拟利用俞樾不同时期的传世作品,试图重新审视晚清吴地社会的历史变迁。

一、《春在堂诗编》与晚清文人的结社郊游

“春在堂”在苏州马医科巷曲园,关于“春在堂”的由来,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一中说,俞樾在保和殿复试,“时诗题为‘淡烟疏雨落天花’,余首句云‘花落春仍在’”,为曾国藩所赏识,将其置第一,并为书“春在堂”额。俞樾罢官后,专力著书,并以春在名其堂。俞先生的诗歌风格“不矜格调,悉由宏博之才,与学触境而发,称意为言,非寻章摘句者所可同日语也。”(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晚清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62.)俞樾诗歌大多保存在《春在堂诗编》及上海图书馆藏稿本《春在堂诗编》残卷等处,这些诗词大多是纪实之作,记录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内生活、思想、交友等各方面的情况。俞先生故友杨昌浚《春在堂诗编序》有曰:“寓新变于法度之中,发神悟于意象之表,天才寓迈,绝去畦畛。骤读之,诗清奇秀拔,若古干之疏峭而洪波之激荡也。徐测所由,则与余所谓触境而发、称心而出、曲折奔赴、万象毕会者乃无不合。是岂犹夫世之为诗者欤?”(傅璇琮.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明清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503.

《春在堂诗编》价值较高,不仅为近代诗歌文学研究提供素材,而且诗编充分展现了晚清文人的社会生态,如诗集收集了较多俞樾与杨昌浚唱和的诗歌,通过这些诗歌可以大致知道文人活动的范围及晚清文人的习性。通过《春在堂诗编》与其他诗集结合考察,可以进一步窥视文人的社会交际,如俞樾在诗编中记载了其与孙诒让父亲孙衣言的往来,与此相呼应,孙衣言在其《逊学斋诗钞》同样以数量较多的诗歌描绘了他与俞先生的往事。明清时期,文人尤好结社郊游,赋诗唱和,从《春在堂诗编》等众多诗集中可以看出晚清文人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及丰富多彩的士人生活。

二、《曲园墨戏》与晚清文人的遣兴自娱

曲园是俞樾在苏州的居第,据《曲园记》记载“曲园者,一曲而已,强被园名,聊以自娱者也。”园内有春在堂、知乐堂、认春轩、艮宧、达斋等,凡三十余楹,广袤数十亩,助其资者皆为名流政要……(任清.唐宋明清文集〈第二辑〉·清人文集〈卷3〉[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1839.)。清人方浚颐在《书俞荫甫曲园记后》也记载道予今年二月至吴门,过春在堂,荫甫告予曰将有筑园之举,忽忽数月而园成,而记至予,读之,喜其园之以曲名也。天下之物,无有而不曲者,凡人之心,亦无有而不曲者。园限于曲,园转以曲胜,园居春在堂之西偏,而其南面则先起小轩,轩北以小山障之,山有径,径故曲也,山中有洞,洞曲而西,西又曲而之南,其巅可登、可坐,下山遵径复曲而之北矣。于是回峰阁为一曲,艮宦为一曲,达斋为一曲,而皆不以曲名名曲者。”(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9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624.)可见,俞樾题名曲园,自有其深意。

《曲园墨戏》为俞樾的书学杂著,书中俞先生取一字或数字进行空间布局,使之如画,这在晚清文人著作中较为盛行。书中收录俞樾创作的“一团和气”“福寿”“畜道德能文章”等墨戏图式共二十幅。丰富多彩的主题刻画了晚清俞樾的田园生活,如墨戏图中《曲园课孙》,俞樾在《授经石歌》中咏道:“老夫恣笔为墨戏,华石衡云出新意。曲园二字似老翁,一孙字似童子侍。是曰曲园课孙图,以字为画从古无,不图世间有此石,此石得无为老夫。一老俨然岸帻坐,约略须眉竟是我,手中似有一卷书,有人俯而受之左,使者行部偶见之,欢喜绝倒相奉持,云是曲园授经像,神工镂刻非人为,远自天南寄吴土,顿使米颠首为俯。授经愧无经可授,课孙又惭孙也鲁,惟念英石世所珍,况此石为我写真。置之案头窃自笑,我本山中一石人。”关于《曲园课孙》的缘起,俞先生在该文的按语中进一步写道“花农行部于英德得一石,若老人危坐而手一编者,因名之曰授经石,寄赠余于吴下。余观之,其左一翁危坐,其右又似有人跽而受者,笑曰:‘此吾曲园墨戏中所谓曲园课孙者也。’盖仿佛形似,各以意视之,因赋此诗,即寄谢花农。” (俞樾.春在堂全书〈第5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197.)可以看出,墨戏更深的寓意在于“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感慨,同时不失为俞先生晚年的人生自娱。

三、《右台仙馆笔记》与晚清文人的异闻收集

右台仙馆在杭州右台山,俞樾卜圹筑庐于此。关于“右台仙馆”的由来,俞樾在《右台仙馆笔记序》中说:“余自乙卯夏姚夫人卒,精神意兴,日就阑衰,著述之事,殆将辍笔矣。其年冬,葬夫人于钱唐之右台山,余亦自营生扩于其左。旋于其旁,买得隙地一区,筑屋三间,竹篱环之,杂莳花木,颜之曰右台仙馆。”他在《次女绣孙慧福楼幸草序》中又说:“余门下诸君为余筑俞楼于孤山之阳,而余又于右台山中筑右台仙馆,每至西湖或居湖楼,或居山馆,女未尝不至。余虽托山林之名,未绝人事之累,每当宾客喧阗、笔墨丛集意亦甚苦之。”(胡晓明.江南女性别集〈三编下〉[M].合肥:黄山书社,20121437.)。

晚清之际,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世致用之学开始兴起,传统经学不断下滑,文人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或仍旧从事科举,或弃儒从商,或归隐于世,俞先生右台仙馆即含有明显的隐逸色彩。但是,处于乱世中的俞樾并非真的归隐田园,更多地体现文人内心淡薄的痛苦和对生活的无奈。

《右台仙馆笔记》全书共十六卷,所收集的轶闻异事六百余篇,以曲折生动叙事的形式反映了晚清世人的社会生活。他说:“余至湖上,或居俞楼,或居斯馆,谢绝冠盖,昵就松楸,人外之游,其在斯乎。余吴下有曲园,即有《曲园杂纂》五十卷;湖上有俞楼,即有《俞楼杂纂》五十卷;‘右台仙馆’安得无书?而精力衰颓,不能复有撰述,乃以所著笔记归之。(赵传仁.中国书名释义大辞典[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263.)从中可以得知该书的来由。该书多为俞樾所见所闻,内容题材与《搜神》《述异》相似,多借助于鬼神反映社会现实。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八中说:“余著《右台仙馆笔记》,以《阅微》为法,而不袭《聊斋》笔意,秉先君子之训也。然《聊斋》藻缋不失为古艳,后之继《聊斋》而作者,则俗艳而已,甚或庸恶不堪入目,犹自诩为步武《聊斋》,何留仙之不幸也。”(俞樾著;徐明,文青校点.春在堂随笔[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08.)。不难看出《右台仙馆笔记》是晚清文风转型的缩影,时志怪小说盛行于世。俞樾所著的文言小说集《耳邮》部分亦涉及鬼怪之事。《右台仙馆笔记》中诸多章节记载了与狐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与俞樾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道光三十年(1850),俞樾中庚戌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七年(1857),监察御史曹登庸参劾时任河南学政俞樾出题割裂,致令文义难通,咸丰帝即下喻旨将其革职查办。光绪五年(1879),相濡以沫多年的夫人姚氏病逝,让俞樾更加对生活充满悲伤和无奈,人生的诸多不得意在《右台仙馆笔记》以鬼怪等形式得以充分流露。

俞樾的一生,起伏跌宕,与当时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照应。通过遗留著作的梳理可以看出,即便在清代末期俞樾身上仍保持着传统士大夫的生活习性,喜好郊游、赋诗唱和,书院等儒学机构成为游玩的场所之一。在国势日弱的情况下,文人的苦闷、失意、迷茫同样体现在他的著作里,或借助于笔墨遣兴自娱,或倾注于志怪传闻的收集。俞樾也正通过细腻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他复杂的心态及对现实的印记。当再次细读俞樾的著作,我们感受的更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记忆。

(作者单位:苏州博物馆)

【责任编辑:江民】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4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