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与经济深度互构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理论研究基地受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委托编著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一书,于2025年2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无锡为研究样本,系统阐述了人文要素与经济发展深度互构的城市发展新路径,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地方回应,亦为区域发展研究提供了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参考范本。
一、理论自觉:从地域实践到学术建构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的编写,源于两个重要的时代命题:一是地域性文化基因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地方实践如何为区域发展贡献智慧。无锡,这座承载吴文化基因、近代民族工商业摇篮与现代物联网产业高地的城市,以人文经济学的地方实践,在历史纵深与当代创新的交织中实现了从地域探索到理论建构的跨越。
(一)地域性文化基因如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地域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并非简单的历史遗产再利用,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发展内驱力。千年的运河桨声与数字经济的代码共振,清雅的园林美学与智能制造的精密相融,惠山泥塑的非遗传承与数字创意的活力共生——无锡用行动证明:文化的厚度,恰是经济高度的根基;而经济的创新,又能为文化开辟新的生长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1]无锡的人文经济学实践正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脚。从“布码头”“丝市”到“物联网之都”,从东林书院的经世致用到“四千四万”精神的时代传承,无锡将人文精神嵌入经济基因——工商文化中的商道惟诚,塑造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江南文脉的叠山理水智慧转化为生态经济的空间治理模式;传统匠人的匠心神韵催生了智能制造的品质追求。这种人文驱动经济、经济反哺人文的实践路径,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探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文化动能。
(二)地方经验如何为现代化进程提供智识参考
当东林书院的经世致用精神融入科技创新的伦理自觉,当园林美学的咫尺乾坤思想转化为产城融合的规划思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便超越了发展的单一维度。书中以惠山泥人跨境电商远销欧美、物联网技术助推非遗技艺全球传播等实践为例,展现出一条“地方智识—国家方案—文明交流”的路径。这种路径既非简单的经验复制,亦非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跨学科分析框架,整合文化资源、技术伦理与生态理性,将无锡实践经验提炼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视角,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既扎根本土实践、又呼应时代命题的学术参考。
无锡的实践价值,以其理论自觉的姿态突破“传统—现代”“地方—全局”局限,证明文化主体性非但不是现代化的阻碍,反而能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密钥。这把钥匙诠释着经济增长的人文向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贡献地方智慧、提供城市范本。
二、实践解码:城市发展的三维线索
全书采用了“一条主线+三维线索”的线索结构,呈现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的研究逻辑。以“历史积淀—实践创新—矛盾破解—未来擘画”为主线,贯彻无锡的演进历程,逐层展现城市人文经济共生发展的内在机理。在此主线下,通过时间、空间、要素三维线索的交织,构建起多维分析框架。
在时间维度上,以“历史文脉—当代实践—未来挑战”为轴线展开:从千年工商文化基因的溯源,到当前数字化赋能传统工艺、生态文旅融合等创新实践,再到全球化与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机遇挑战分析,呈现无锡从千年古城向现代人文经济高地蜕变的鲜活图景。在空间维度上,围绕“城市(无锡)—区域(苏南)—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全球(经验启示)”的逻辑,研究视野从城市本体向更广域延伸。立足无锡“太湖明珠”的本土实践,辐射苏南一体化中的文化经济协作,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目标,进而凝练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地方经验。在要素维度上,聚焦“文化基因解码—经济模式建构—科技人文融合”,揭示无锡以工商文脉滋养现代产业、以生态美学塑造城市品牌、以人文关怀提升幸福指数的独特发展密码,如第四章以新质生产力为例,剖析技术创新如何通过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人力资本三重路径,推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无锡文脉的现代转化
从无锡“四脉”——文脉、水脉、艺脉、园脉的历史积淀切入,以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为起点,剖析历史文脉如何塑造无锡独特的经济形态,揭示工商文化基因与现代产业集群的关联。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的历史血脉,孕育了物联网、集成电路等当代优势产业;传统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哲学,则催生出文旅产业园中有城、城园共生的发展模式。这些实践表明,无锡的经济活力始终根植于文化土壤,历史文脉通过创造性转化持续为现代城市注入发展动能。
(二)实践与创新的突破:人文经济的无锡模式
研究聚焦人文经济无锡模式的创新突破。无锡如何以人文为底色,推动高质量发展,书中呈现三条路径:“以文化经”路径通过保护传统村落、活化非遗技艺、建设“诗画江南”文旅品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以经化文”路径借助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科技人文共生”路径以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纽带,推动太湖生态治理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这些探索不仅构建起文化、经济、科技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更重塑了城市竞争力的内核。
(三)挑战与未来的思考:现代化进程中的无锡答案
研究直面无锡人文经济发展的现实难题:如何实现无锡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如何有效整合无锡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如何建立创新机制推动无锡人文经济发展?如何平衡保护与创新?如何破解人才与产业升级的瓶颈?对此,书中提出了人文经济学的无锡路径——以民众福祉为发展导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新动能,用生态可持续性划定增长边界,构建现代化发展的“人文坐标系”。无锡经验昭示,当一座城市将文化基因植入发展血脉,让经济进步反哺人文传承,便能在现代化浪潮中书写出独具东方智慧的成长史诗。
三、无锡经验:经济发展的人文转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中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2]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为江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无锡的人文经济实践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和经济的进步,更深层次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经济发展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增长,而是具象为市民文化权利的普惠共享、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与精神世界的充盈丰沛。
(一)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动力
无锡的实践表明,经济竞争力不仅源于技术或资本,更源于文化赋予的独特价值。无论是“四千四万”精神对民营经济的滋养,还是江南园林美学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启发,文化始终是无锡经济的隐形引擎。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产业形态上,更渗透于城市精神之中,使无锡在物联网、集成电路等硬核科技领域始终保持着“精微之处见真章”的文化品格。
(二)新质生产力必须注入人文温度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人文价值的回归。无锡的绿能产业、数字文创等领域的实践,始终以人的幸福感为尺度。物联网技术不仅用于工业生产,更应用于智慧养老、生态监测,让科技发展充满人文关怀。当传感器成为守护老人安全的电子家人,当数据流化作太湖蓝藻治理的生态卫士,技术突破便与人的幸福感紧密相连。这种有温度的新质生产力,在绿能产业布局、数字文创开发中一以贯之,重新定义了经济增长的人文尺度。
(三)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基层智识
现代化道路不能脱离地域文化。各地应摒弃简单的模式移植,转而挖掘自身文化特质——正如无锡将工商文脉转化为创新动能、将江南诗性美学转化为城市品牌那样,这种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治理的地方性实践,不仅避免了文化失根的陷阱,更在各美其美的差异化探索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多样共生的现实注脚。
(四)文化自信铸就持续发展活力
文化自信是发展自信的精神基石。这座江南名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实践,印证了从文化自信到发展活力的关联。无论是《二泉映月》的广泛传播,还是紫砂技艺在数字化设计中焕发新生,传统文化不再是被封存的遗产,而是成为驱动产业升级、塑造城市品牌的活水源泉。如此将文化基因植入经济发展中,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现代生命力,形塑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内核。
中国式现代化为无锡照亮人文发展之路,指引这座城市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将经济发展与精神丰盈紧密结合。无锡的探索,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地方实践中的生动缩影,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无锡方案。无锡的实践经验表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多样性为代价,技术进步不能背离人文价值。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化的力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技术的进步唯有与人文价值相结合,方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杜尚泽,潘俊强.总书记关注的这个题目,有中国的未来[N].人民日报,2023-7-10(01).
[2]落实好挑大梁的责任,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激励江苏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奋勇争先[N].人民日报,2025-3-7(02).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