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5-01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热点问题研究 首页 >

数字化视域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五维建设研究

作者:王统斌 唐忠宝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48   发布日期:2025-4-21

摘  要   在数字化转型与教育现代化的双重驱动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与学段壁垒。以“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为指导,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具身认知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创新性提出数字化视域下的五维方法体系,即构建“思政云阶梯”、打造“思政资源池”、创新“思政云课堂”、集结“思政智囊团”以及赋能“思政大数据”。通过纵向贯通大中小学学段衔接机制和横向打通课内课外实践场景的实证研究,探索形成数字时代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谱系与实践范式,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方法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  数字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五维方法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1]数字化技术具有多类型、大规模、高速度、及时性等特质,能够在凝聚共识、丰富资源、提升管理和示范引领等方面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聚能、储能、提能和释能。[2]然而,如何有效整合数字化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机衔接,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尽管已有研究关注数字化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但对其理论基础与深层机制的探讨尚显不足,且缺乏具体的实施路径和实操策略。因此,本研究旨在构建数字化视阈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五维方法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三全育人”强调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全员育人意味着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专属责任,更是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使命;全程育人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小学、中学至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形成持续递进、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全方位育人则着重指出思政教育须广泛渗透至学生的学习、生活各层面各维度,达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有机耦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本质是通过系统性设计与跨学段协同,破解传统思政教育存在的学段割裂、内容重复、方法单一等问题。这一理念植根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内容应遵循“螺旋式上升”规律:小学阶段侧重情感启蒙与价值观萌芽,通过故事化、情境化教学培养家国情怀;中学阶段注重理论逻辑与社会认知,借助案例研讨、辩论实践提升思辨能力;大学阶段则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世界观建构,通过专题研讨、社会实践深化价值认同。  

二、数字化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五维方法体系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3]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思政课的建设始终是教育强国的理论基石,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与教育现代化的双重驱动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与学段壁垒。据此,依托数字化平台,以“目标、内容、方法、队伍、管理”五个维度建设为核心要素,构建数字化视阈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势在必行。

(一)目标一体化:构建“思政云阶梯”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贯穿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的“思政云阶梯”目标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要求各学段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相互衔接、层层递进,还强调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对教学目标的可视化与动态性调整。“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4]进一步利用数字化平台将“大中小”衔接起来,构建一个层级清晰、逻辑严密的“思政云阶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跟踪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完成情况,根据学情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

(二)内容一体化:打造“思政资源池”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着力构建贯通各学段的“思政资源池”,整合教材教案、时政素材、文化案例等多元资源。通过建立跨学段资源标准框架,形成基础型、拓展型、实践型分层资源体系,既保证知识体系的纵向衔接,又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生活化特征。完善资源共建机制,鼓励师生开发微课、案例集、研学成果等特色资源,建立校际共享平台促进优质资源流动,通过上传、分享、评价等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政资源池”。借助数据分析工具,精准识别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为教学提供差异化资源支持,为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和精准推送提供现实依据。

(三)方法一体化:创新“思政云课堂”

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思政云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应充分发挥线上资源的优势和线下互动的特点,还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感体验;利用增强现实(AR),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打造真实性场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充分利用融媒体构建起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传播平台,打造各具特色的共同体品牌。推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方面进入抖音、微博、快手等网络传播平台,用主旋律和正能量浸润人心、铸魂育人。[5]

(四)队伍一体化:集结“思政智囊团”

队伍一体化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布局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构建一个跨学段的“思政智囊团”,汇聚各学段的优秀教师和教学专家。通过案例式教师培训、数字化定向辅导和跨学科思政育人沙龙等方式,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业务能力;通过跨学段的协作与交流,共同研讨教学难题,分享教学经验,实现教师队伍的协同发展。“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不足之处,纾解之道可从增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自觉、提升一体化能力、完善一体化运行机制等方面多维推进,统筹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组织、校际联合以及教师个人各方积极性,提高其参与热情,为一体化建设添砖加瓦。”[6]

(五)管理一体化:赋能“思政大数据”

构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思政大数据”平台,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举措,为更好服务各学段学生提供了精准对接。“思政大数据”旨在通过系统性地采集、整合及深度解析学生学习数据、教师教学数据与课程运行数据,为思政教育的精准评价与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人们不仅能洞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挖掘学习成效背后的深层逻辑,还能依托数据模型,对受教育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自动化分析与前瞻预测。而分析结果的及时反馈与有效利用,更是成为教学改进、课程优化、政策制定的明灯,照亮思政教育持续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

三、数字化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

基于前期构建的“思政云阶梯”“思政资源池”“思政云课堂”“思政智囊团”“思政大数据”五维方法框架,通过实验设计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检验该理论模型的现实适用性。

(一)“思政云阶梯”目标体系的实践初探

“思政云阶梯”目标体系在无锡市各地区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研究团队以该体系为框架,对各学段思政课程目标进行精细化拆解,并配套数字化教学方案,开展实践探索。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测试和分析,发现学生在思政知识掌握、价值观念形成和思维能力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数字化平台的使用也使得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加可视化,为教师提供了及时的教学反馈。

在数字化平台上,教师设置“法治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节点等教学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二)“思政资源池”内容资源的共建共享

为了验证“思政资源池”的共建共享效果,在无锡市多所学校思政教师之间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各校教师可以上传和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和经验,同时也可以获取其他学校的优质资源。实践发现“思政资源池”的共建共享不仅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覆盖面,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学生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激发,通过上传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作品,为“思政资源池”的丰富和完善做出了贡献。

在“思政资源池”数字化平台中,一名历史教师将自己制作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微课视频上传到“思政资源池”中开放共享,让其他教师可以免费获取并使用这一资源。同时,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平台分享了自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还不断补充相关素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思政云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

“思政云课堂”教学方式改革通过构建OMO混合式教学新生态实现突破性发展。线上平台打造精品微课和云端研讨社区的立体化资源矩阵,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支持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路径探索,还有效突破传统思政课堂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宽了学习边界,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与互动性。线下教学则转型为深度思辨研讨,实施“议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双驱动策略。通过模拟政协议事厅、红色剧本等多项创新活动,结合社会调研实践,促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构建认知框架。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在大学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利用VR技术创设了一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沉浸式教学情境。学生们通过佩戴VR设备,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生态环境中,深刻体验到了生态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一体验不仅加深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还激发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思政智囊团”师资队伍的协同发展

“思政智囊团”师资协同机制,通过构建纵向贯通的教研共同体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试点区域组建了由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教师组成的智囊团队伍。建立了“三维联动”工作机制:每月举办跨学段联合教研论坛,深度探讨思政课程衔接标准;实施“博士课堂”,大学思政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创建思政教师资源共享库,收录精品课件、微课视频等数字资源。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经常性开展“思政智囊团”头脑风暴。实践发现这一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有效地推动了思政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构建起“教研驱动—资源流动—成果转化”的闭环生态,为新时代思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由本课题组成员组成的“思政智囊团”,经常性地开展头脑风暴研讨活动,研究讨论并最终确定了以“目标、内容、方法、队伍、管理”五个维度建设为核心要素,构建数字化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主题,继而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活动方案,并实际应用在思政课堂中。

(五)“思政大数据”精准施策教学对象

“思政大数据”平台构建智能教学系统,在中小学开展教学实践。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的教学数据以及课程的教学数据等,实现了对思政教育全过程的精准评价和管理,从而精准施策教育对象。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了智能评价模型,对教学质量进行了自动评估和预测。同时,数字化平台的使用也使得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更加便捷和高效。数据后台精准分析受众兴趣点、年龄阶段等,从而精准了解学生的喜好,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教师通过“思政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控和分析。数据辅助教师精确把脉学生已有问题甚至部分隐藏问题,并及时制定干预举措。同时,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了学生学习数据,辅助优化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推进数字化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五维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五维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实际的教学实验和数据分析,验证了数字化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五维方法体系是有效和可行的。

“思政云阶梯”的构建,遵循“认知发展规律—知识结构特点—价值内化深度”的逻辑,形成了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道德启蒙、思想奠基、素养提升、使命担当”的螺旋上升格局。这种纵向贯通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断层化困局,使价值引领如链条般环环相扣,教育资源最大化普及。同时,数字化平台不仅实现教学进程的实时监测与动态优化,更搭建起跨学段资源流通的立交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可通过慕课系统聆听大学教授的专题讲座,高等教育机构则能吸纳中学阶段的实践案例作为教学素材。这种“云梯式”资源共享机制,既缓解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又形成了大中小学协同育人的生态闭环,为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可操作的创新范式。

系统打造“思政资源池”,通过构建“教材教案—时政素材—文化案例”三位一体的资源矩阵,建立基础型、拓展型、实践型分层架构,既解决了不同学段教学内容重复或断层的问题,又实现了知识体系的纵向贯通与横向拓展。同时,“思政资源池”实现了从“经验型教学”向“数据驱动型教学”的转变,通过精准识别学段认知特点和兴趣偏好,构建起动态化、差异化的资源供给模型。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更形成了“资源开发—教学应用—效果反馈—内容迭代”的数字化闭环。这种资源共享模式,使思政教育从单向传输转向多维互动,构建起大中小学思政协同育人的“资源云生态”。

“思政云课堂”创新研究,将数字化技术重塑思政课教学范式。虚实融合的教学场域重构了思政教育时空边界。沉浸式场景与真实情境形成“情境叠加”育人效果,使学生在具身化体验中深化价值认知。“思政云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限制,让思政教育从平面说教转向立体参与。同时,通过抖音、哔哩哔哩等青年文化聚集平台助力“思政云课堂”,既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又增强了主流价值的渗透力。这种“思政云课堂”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空间从教室延伸到社会,使思政教育成为持续浸润学生日常生活的精神养料,为大中小全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智慧。

通过跨学段“思政智囊团”的组建,打破了传统校际教研的物理边界,形成“理论学习—实践反思—成果转化”的成长闭环。这种纵向贯通的培养体系,使小学教师能汲取大学教授的理论深度,高校思政者可借鉴基础教育者的教学技巧,相互作用形成专业能力的阶梯式提升。“思政智囊团”多维协同破解体制壁垒,这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者共融相结合的团队结构,既保障了思政教育传导的正确性,又激发了基层教师的创造活力,还打通了实践反哺课堂的渠道。当数字技术赋能遇见制度创新,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便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冲锋”的质变,为培养新时代铸魂育人的“生力军”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思政大数据”构建科学管理体系,精准服务全学段学生。通过整合学生学习数据、教师教学轨迹和课程运行参数,形成覆盖“教—学—评—管”全链条的思政教育数据库。这种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分析,不仅破解了传统经验型管理的模糊性,更能揭示思政教育中隐藏的关联规律,为更好地服务教育对象和创新教学设计提供循证依据。同时,动态调适实现精准服务,大数据生成“全学段学生画像”,实时追踪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波动轨迹、预警潜在价值观偏差、分析全学段学生兴趣点、分析教学内容不足。教学管理者据此动态调整课程难度系数和案例库构成,使思政教育从“批量生产”转向“私人订制”。

总而言之,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时代课题任重道远,不同的思维模式、教学范式、思考角度都为这一时代课题提供着不同价值引领。数字化视域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五维建设研究所取得的实践经验与启示,为答好“教育强国”这一时代命题提供了丰富经验与智慧。

参考文献:

[1]陈吉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优化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3):82-84 .

[2]梁彩霞,武艳敏.教育数字化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24):26-29.

[3]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 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5-12(01).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19,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2023-03-07.

[5]张曦琳,唐忠宝.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推进的逻辑、框架和路径——基于“教育—政治”联动的共同体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23(07):118-124.

[6]刘亚欧,王冠中.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40(04):74-80.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五维建设研究”(编号23SZA-004)的阶段性成果。

(王统斌系江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唐忠宝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马玉】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