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优化路径研究
摘 要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强化不同主体之间协作,积极构建项目尊重、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的工作格局。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理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些优化策略,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无限定空间非遗;发展模式;旅游;江苏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凝结了中华文化的独特质素与人类文明的共享潜质,彰显了民族智慧和历史文明。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选择外出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景点,不再局限于观光休闲娱乐,而是逐渐向深度体验游、沉浸游、研学游等方向转变。由于非遗具有历史、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多重价值,与旅游开发具有天然的契合性,[1]必然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成为丰富旅游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景区历史人文价值的重要载体。同时,旅游也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有效激发非遗的生机和活力。
一、江苏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模式分析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江苏结合文旅资源丰富、非遗项目众多的实际,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2021年在全国首倡“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理念,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支持非遗项目与生产生活、创新创意设计以及市场需求相衔接,实现非遗与旅游融合互促、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2]
“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是相对于特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而言,是指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3]2022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了首批“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20个;2023年,认定了第二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12个和培育项目5个,实现了“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从全省各设区市覆盖向广度深度拓展。通过非遗项目全方位入驻景区,开展非遗展示体验,让游客在景区旅游过程中认识非遗、感受非遗、传承非遗。
(一)“非遗+饮食”:拓宽非遗美食体验路径
饮食在旅游消费体验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去一座城,吃最地道的美食;游一地,品尝最美的味道”,已成为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参考。景区通过打造非遗美食集聚区、体验非遗美食制作技艺、非遗美食产品销售、举办非遗美食节等多种形式,拓宽非遗美食体验路径,多角度多层次展示传统非遗美食,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品尝、购买,从而体验当地居民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依托南京老字号美食,组织举办“品味秦淮·乐享生活”美食节,在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组织开展“中国南京美食节暨秦淮夜肆老字号(美食)市集”,在夫子庙MO音琵琶街搭建小火车造型的时尚流动美食档,吸引游客驻足。
(二)“非遗+住宿”:打造非遗特色酒店民宿
将非遗项目引入酒店民宿,打造非遗特色酒店民宿,让游客在居住环境中了解非遗魅力,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徐州窑湾古镇景区结合古镇位于大运河之滨、骆马湖之畔的地理位置优势,发扬运河文化、汉风特色,在龙舟驿客栈接待大厅、院内回廊等公共空间布置有关徐州非遗项目的介绍文字、图片展板,循环播放非遗项目窑湾船菜、甜油、绿豆烧酒等项目制作技艺视频,播放柳琴戏、运河大鼓、徐州琴书、苏北评书、山东快书等曲艺的展示展演音视频,将客栈打造成图文并茂、影音共享、独具特色的沉浸式非遗体验空间。
(三)“非遗+交通”:营造流动的非遗赏析空间
景区内的交通工具,如接驳车、观光车、游船画舫,流动性好、传播面广,已成为景区开展非遗宣传展示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在交通工具空间发放非遗小文创或宣传画册,在车载音频、视频系统播放演艺类、民间文学类非遗节目,穿插设置美食品鉴、传统演艺展示等活动,从非遗的传播、动态、互动中营造景区交通上的非遗体验。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组织拍摄非遗专题片《非遗传奇——运河三十六计》在游船上循环播放,并不定期进行评弹演出,游客可以在游船内体会到行如水间、游于画中的意境,从现代的江南风貌穿越回传统的江南弄堂,体验古今融合之感,感受无锡非遗魅力。
(四)“非遗+展区”:推出非遗主题展览展示
景区通过建设非遗馆、非遗工坊等非遗展示传承体验场所,推动非遗资源整合,开辟特色非遗主题游线,通过合理布局,让游客穿梭于非遗的“活态”场景之中。苏州拙政园通过参观、研学、培训等体验方式,将具备条件的非遗制作、遗产修复现场对外展示。例如,结合图文技艺介绍和技术员操作演示,向公众展示苏派盆景全周期精细养护工序、明式家具产品复制过程等,尝试采用挂纱式半开放代替全隔离式建筑施工现场,执行先立牌后施工的管控流程,让游客近距离观摩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技术人员修复遗产的工作流程。
(五)“非遗+文创”:增强非遗产品吸引力
购买特色文创产品已成为游客旅途中的重要内容。发挥非遗项目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优势,用流动摊位的形式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项目在景区公共区域进行制作、表演、销售,激发游客购买欲望;利用非遗资源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将特色鲜明的非遗元素和符号植入景区旅游产品,打造非遗文创品牌。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围绕大运河及景区文化特性,以“运河游礼”为核心品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创意资本,推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红育合作款“清名桥”精微绣、无锡市级传承人赵建高“惠山泥人”系列、吕俊杰督造款“醉江南紫砂壶”等产品。通过定制、联名、共同开发等形式设计推出非遗文创100余款。
(六)“非遗+演艺”:创新非遗展示展演方式
根据景区空间特色,融入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以及具有表演性的民俗类非遗项目,通过打造沉浸式演艺、开发互动式项目等,用新颖体验吸引游客。盐城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活化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投资打造了江苏省首部超现实飞天仙幻实景秀《天仙缘》和沉浸式夜游演艺《寻仙缘》。泰州凤城河景区引进了昆曲庭院戏《桃花扇》和泰州道教音乐等非遗展演项目,开展“夜泰美”非遗夜市等。
二、江苏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存在的不足
江苏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项目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一)内涵不深,项目差异性不大
各景区在非遗项目入驻选择、游客项目体验、文创产品设计等方面多有重叠,存在同质化倾向。部分景区满足于用非遗项目“装点门面”,在引入非遗项目类别上倾向于已经获取市场认可的、短期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如剪纸、木版年画、香包等。景区对于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未能通过引入非遗提升景区内涵。部分景区非遗项目未能充分结合游客需求进行适当改变,游客在不同景区体验到的非遗项目差异不大,缺乏非遗体验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旅游景区的可替代性较强,游客对景区的专属访问兴趣降低。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缺乏创新创意,忽略非遗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
(二)宣传欠缺,游客吸引力不足
部分非遗景区仍以景区自然生态环境、游艺项目设置、基础设施配备等为宣传重点,将非遗项目入驻、非遗体验置于宣传附属位置。景区依赖于传统的宣传手段,缺乏对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未能结合时下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对景区非遗进行创意宣传。景区对于不同需求和不同喜好的游客群体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和宣传,影响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影响了非遗的传承与传播。
(三)激励不足,后续发展乏力
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需要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融合,需要融合的要素过多且融合难度大、资金投入多且需长期投入。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实施单位类别较多,有地方文旅行政主管部门、政府所属的旅游集团公司以及社会力量如私人企业等。项目实施单位主体性质不同,导致在项目实施中存在着不同的侧重和利益冲突。投入收益不协调,就会导致企业不愿意持续投入。虽然政府每年会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补助,但是缺乏长效激励机制,部分非遗景区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三、江苏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的优化策略
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保护与传承非遗是前提,发展与利用非遗是目的,以非遗促进景区品质提升,以旅游促进非遗保护传承。
(一)挖掘非遗内涵,提升非遗景区文化品质
一是吸引优质非遗项目入驻。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适合进景区,也不是所有的景区都要引进非遗项目。非遗与景区之间要寻找到契合点。非遗传承的理念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景区要深入挖掘非遗内涵,展现非遗背后的“人”“物”和“生活”,体现非遗所蕴含的“精神”。
二是加强非遗特色空间建设。非遗空间是展示非遗技艺、展陈非遗作品、游客体验非遗的重要场所和平台。景区要善于将非遗概念转化为唯一性、特有性、原真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以景区真实空间为依托进行非遗场景建构,引导非遗大师工作室、体验工坊、体验活动全方位植入,打造非遗快闪、非遗美食坊、非遗研学旅游,开发各具资源禀赋的“非遗+”文旅产品,使静态观光型景点与动态体验型展项相串联,欣赏型自然人文景观和参与型生产生活场景相衔接,[4]增加非遗旅游的故事性、体验性、娱乐性,提高游客参与度,实现非遗文化体验的场景化升级。鼓励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文化创意单位、非遗传承人在非遗空间设立展示展销专柜、专卖店、文创商店、流动摊位、体验点等,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三是引导非遗资源合理开发。非遗作为一种敏感脆弱的资源,一旦开发不合理,将会对非遗产生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5]政府要对相关从业者、景区管理者、非遗传承人开展专项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全面、系统、完整认知非遗。对于非遗项目入驻景区,举办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更要把好价值关、意识形态关、导向关和内容关,防止一些封建腐朽思想以非遗之名沉渣泛起。景区也要守好底线,不可以一味为谋求利润迎合游客猎奇刺激心理而肆意消遣非遗,对非遗过度不合理开发。对于各地非遗进景区的成功经验,地方文旅部门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引导“非遗+旅游”成功复制。
四是充分发挥非遗领域行业协会作用。非遗行业协会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其处于传承主体与政府之间的中介位置,积极发挥着桥梁作用。[6]通过非遗行业协会整合一定范围内的非遗资源,探索街区与非遗项目合作,围绕非遗文创产品包装、非遗展演活动宣传策划等方面开展服务工作,以活动采购等形式给予非遗项目补助,让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帮助景区积极培育和引进文创企业,全面促进非遗产品“活态”活化,促进非遗产品的衍生开发,打造特色非遗文创零售业态。
(二)做好非遗宣传,提升非遗景区吸引力
一是做好非遗阐释工作。阐释是一种教育活动,通过原真事物、参访者的亲身体验以及媒体展示来揭示事物的意义与联系对原生事物的利用,并非简单地传播实际信息。[7]做好非遗阐释,通过易于公众理解的文化遗产阐释和展示,提高公众意识和游客体验,让公众主动接近非遗。要综合运用宣传手册、条幅等传统媒体,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平台,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进行专栏宣介,加大对非遗旅游产品、非遗旅游线路的推广力度,制造可信赖的非遗消费产品,升级非遗品牌,倡导人们前往体验,形成人人参与非遗保护,全社会关注非遗、保护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
二是开展非遗差异化宣传。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而资源独特性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之一。[8]各地非遗保护传承情况各不相同,旅游资源禀赋各具特色。要结合地区文化禀赋和文化特色推动特色非遗景区打造,避免区域间发生资源同质竞争。以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中国剪纸为例,江苏全省各地都有剪纸艺术,其中以四大流派(扬州剪纸、南京剪纸、徐州剪纸、金坛刻纸)为主,但是剪纸四大流派又各有区别,扬州剪纸是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南京剪纸是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徐州剪纸造型夸张概括,刀法简练流畅,风格淳朴大方;金坛刻纸常采用填彩、点彩、衬彩等手法,表现细腻丰富,叠层对比效果好,构图丰富繁茂。在展示剪纸这项非遗时,适合进行对比展示和宣传,引导游客了解各个剪纸流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是创新非遗展示形式。结合景区特点,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如3D、AR、VR等科技手段,通过文化创意的复原、激活、嫁接、再造等方式,开发出更多设计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能够彰显地域文化的高质量文旅产品,丰富延展旅游业态,形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景区。抓好非遗项目选择,提升非遗项目融入性、增强非遗展示互动性、渲染非遗活动代入感,打造数字体验场景,融合地区文化元素、旅游要素和旅游链条,丰富体验方式,拓宽受众面,用数字化、潮流化方式讲好非遗故事。苏州市策划了昆曲浸入式园林版《浮生六记》戏剧,打造《拙政问雅》夜游体验,是非遗创新创意表达的有益尝试。
四是创新非遗营销模式。强化非遗“互联网+”运用,延伸非遗文化产业链条,构建“创意+非遗+互联网+商业”的网络营销体系,[9]提升市场营销意识,打造优质文旅IP。借助电商平台,将符合基础条件的非遗店铺推荐给平台开辟专场,借助线上旅游平台,对当地非遗制作技艺进行云直播、慢直播的展示,加强“线上”非遗旅游产品供给,提升非遗传播效果和当地文化影响力。苏州旅游官方平台上线非遗板块,线上游客可直接购买苏州各类非遗产品,线下在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门市和南园宾馆推出“非一般的甄选铺”共享店,通过“线下展售+线上直播”,轮流推介非遗产品。
(三)做好非遗激励工作,提升景区发展动力
一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为非遗进景区活动开展、非遗景区打造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对参与非遗进景区项目的企业、商家和个人,可以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降低其经营成本,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建立非遗进景区优秀项目、优秀传承人、优秀景区等评选机制,定期进行评选和表彰。根据非遗项目在景区内的运营情况和实际效果,对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以及与景区融合发展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其荣誉感。
二是加强对非遗景区工作指导。在非遗景区前期的打造、非遗项目入驻、非遗景点布置等方面加强工作指导。加强对旅游景区开展非遗传承的业务指导和精准服务,建立完善督导检查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修订完善《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评价指标》和《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项目建设评分表》,将评价指标细化、量化,设置“自评—初评—他评—终评”四级评价层级,对非遗进景区的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督导检查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适时调整政府补助金额,确保政策落地落实、项目提质增效。
三是开展满意度调查。在非遗进景区实践中,游客满意是衡量非遗进景区是否取得实效、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非遗景区打造过程以及后期管理运行中,要适时对景区非遗项目入驻商家、非遗项目传承人、游客等人群,委托第三方开展景区满意度测评,听取群众意见。根据测评结果和游客反馈,指导景区进行一定的合理改造和功能调整。对于群众满意度较低的景区,政府相关部门要适时进行约谈,督促景区在一定期限内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复评,促使景区持续做好服务保障等相关工作,从而增强非遗景区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章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研究——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21(06):15-20.
[2]张婧.江苏:非遗为旅游增添了地域文化底色[N].中国文化报,2023-05-15(04).
[3]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2021-04-22]http://wlt.jiangsu.gov.cn/art/2021/4/22/art_699_9764539.html.
[4]杨红.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五大类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01):146-149.
[5]赵悦,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旅游学刊,2013(09):84-93.
[6]张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行业协会研究[J].美术观察,2015(04):112-117.
[7]彭兆荣,秦红岭,郭旃,等.笔谈:阐释与展示——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时代建构与表达[J].中国文化遗产,2023(03):4-28.
[8]高彩霞,刘家明,高岩,等.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1(03):103-108.
[9]方堃,吴旦魁,杨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模式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08):47-51.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