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5-01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本刊特稿 首页 >

江苏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路径研究

作者:张立冬 焦文婷 桂梓椋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34   发布日期:2025-4-21

摘  要  近年来,江苏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距离达到民营企业的需求仍有提升空间,仍需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新形势下,江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主要归因于:民营企业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且融资担保体系尚不健全,针对民营企业的精准化多样化金融服务不足,小微企业潜在风险导致金融机构“惧贷”“惜贷”,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依然不够。为此,要建立省市民营企业融资联动协同机制,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化和灵活性;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良性循环。

关键词  民营企业;金融;高质量发展;融资约束;江苏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民营企业“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并要求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江苏是民营经济大省,要协同推进金融强省和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建设,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一、江苏民营企业融资总体现状

近年来,江苏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距离达到民营企业的需求仍有提升空间,仍需继续下大气力解决。

(一)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有所改善

近年来,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金融支持民营经济举措落实落细。截至2024年末,江苏省民营经济贷款余额6.56万亿元,同比增长9.3%,占各项贷款余额(25.8万亿元)比重的25.4%。2024年,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撮合授信户数153400家,江苏省新增民营上市公司15家,新增民营上市公司首发融资额达到85.1亿元。

二是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截至2024年3月末,江苏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9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31.7%,十年来增长304%;贷款余额户数321万户,较2013年末翻两番;2024年全年,1.3万户小微企业获得首贷274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比重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75万亿元,同比增长16.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6%),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的14.5%;惠及普惠小微贷款户数持续增加,2021—2024年分别为218万户、261万户、313万户和324万户。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4.4个百分点;贷款户数同比增长17.1%。

三是融资成本持续降低。2021—2024年,江苏省新发放的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逐年下降。2024年12月,江苏省新发放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42%和3.68%,同比分别下降42.5BP和49.3BP,均处于历史低位。2024年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26%,同比下降0.58个百分点,自2020年以来累计降幅超38%。从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数据看,2024年前三季度撮合成功的8万余户小微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平均贷款利率为3.82%,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

(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

通过努力,江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了缓解,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未来需要继续下大力气,目前的突出问题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融资难问题仍有改善空间。首先,信贷资源分配存在结构性失衡。2024年江苏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7.98万亿元,占GDP比重近60%,贡献了90%以上的市场主体,承担80%以上的新增就业,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信贷资源配置中,仅获得约1/4的银行贷款额度,金融资源配置与民营经济贡献度存在显著落差。其次,民营企业结构性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一方面,2024年调查数据显示,除小微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问题之外,部分大型民营企业也存在融资难问题。统计数据也从侧面加以印证,2024年9月末,江苏省大型民营企业贷款同比负增长3.54%,为近年来新低。另一方面,从行业分布来看,居民生活服务业、房地产建筑业等传统行业,以及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均面临融资难题。最后,对标先进地区金融供给存在差距。信贷融资方面,截至2024年3月末,江苏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95万亿元,较浙江省的9.6万亿元(2024年2月末)存在差距。直接融资方面,2024年末江苏民营企业债券余额1159.82亿元,仅占全省非金融企业债券余额的3.1%,明显低于广东(5188.47亿元、占比15.9%)和浙江(2124.69亿元、占比7.5%);江苏境内民营上市公司505家,数量不及广东(605家)和浙江(574家)。

二是融资贵问题在部分领域尤其突出。首先,行业性融资成本分化显著。2024年三季度调查数据显示,数字经济产业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反映出新兴产业在融资成本端承受较大压力;房地产建筑业等传统行业因行业周期调整影响,叠加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变化,导致融资成本显著抬升;轻资产型民营企业如居民生活服务业,往往缺乏合格抵押物,依赖担保公司增信,甚至需通过民间借贷“过桥”,导致综合融资成本增加。其次,金融服务质效仍待提升。横向对比显示,2024年末,江苏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75万亿元,与浙江和广东仍存在一定差距,反映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质效仍有提升空间;基层金融机构因风险考核压力,对小微民营企业普遍采取利率上浮、附加中间费用等方式覆盖成本,进一步推升其融资成本。最后,民营企业征信成本较高。金融机构获取民营企业全量可靠的涉企信息难度较大,除部分地区如苏州、常州之外,大部分地区金融机构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查与核实有融资需求民营企业的财务、业绩、收益、风险等关键经营性信息,征信成本必然反映到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之中。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成因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成因有多个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且融资担保体系尚不健全

一方面,我国融资结构长期以间接融资为主,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加之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民营企业具有相对脆弱性,导致存在经济下行压力时其融资环境更加容易恶化。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尽职免责制度以及配套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少金融机构过度依赖财务报表和有形抵质押物,而且通常采用提高保证金比率、上浮利率等方式控制风险,既降低了民营企业的金融可获性,提高了融资成本,也为信贷中介乱象丛生、推高困难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担保机构融资担保能力有待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尚不健全,尤其是政府性融资担保的风险容忍度、持续资本金注入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有待明确和完善,且能担、愿担、敢担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二)针对民营企业的精准化和多样化金融服务不足

民营企业的规模和类型差异性较大,金融供给质量与不同特征和阶段的民营企业金融需求的匹配度有待提升。一是科技企业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全省金融机构近年来推出多项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但因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导致银行对科技企业仍然“看不懂”“摸不准”,在产品设计上还是相对“重财务”“重资产”,授信方式和产品业务不能适应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导致民营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难以及时充分满足。二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供应链金融应用有待提升。一方面,当前尚未构建统一的知识产权估值系统,知识产权普遍存在估值难、确权难、处置难、价值波动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发展。另一方面,供应链上下游业务等信息在民营企业融资中的应用还不充分,依然存在贷款前信息获取难度较大、贷款中融资覆盖范围有限等难题。三是在金融供给的时效性上有待提升。民营企业的融资往往具有“急、快、频”的特征,但当前严监管、强监管背景下,银行的授信审批权限集中或基本集中于总行层面,分支机构无授信审批权限或授予极为有限的审批权限,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问题时,银行需要逐层上报沟通等待审批,流程缓慢且耗时较长,往往让民营企业错失最佳“输血”时机。

(三)小微企业潜在风险导致金融机构“惧贷”“惜贷”

民营企业中的90%以上是中小微企业,相对而言,民营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总体偏弱,这也导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小微企业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一方面,部分优质中小企业的金融供给较为充分,部分地区仍存在信贷资金“垒大户”现象,造成部分小微企业“供血”不足。另一方面,普惠小微贷款高增长下部分小微企业存在过度融资等微观结构问题,且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政策使得部分企业的风险得以掩盖,一旦政策退出,潜在风险或将转变为实际不良资产。此外,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部分小微企业自身盈利能力下降,应收账期拉长、合同纠纷增加等现象明显,风险有所增加。加之部分小微企业存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叠加金融机构内部风控要求,引发银行“惧贷”“惜贷”现象。

(四)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不够

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省市征信平台的数据归集仍存难度。一手数据信息分散在多个地区、多个层级、多个部门,数据“壁垒”仍未彻底打破,关键信息尤其是税务、社保、电力、科创等核心涉企数据整合不全,数据的深度挖掘利用仍然受到诸多限制。例如,对小微民营企业的“精准画像”难度依然较大,普惠金融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旧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各数据源单位业务系统建设标准、共享支持能力、授权管理要求等各有不同,导致实际对接方式和成效存在显著差异,对后期应用也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对共享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要求较高,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

三、江苏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成因,提出要建立省市民营企业融资联动协同机制,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化和灵活性;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和良性循环等对策建议,以期从实践角度缓解相关问题。

(一)建立省市民营企业融资联动协同机制

一是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金融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协力加大信贷资源投入、支持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修复多方联动机制。建立民营企业融资情况监测点,健全民营企业金融需求收集和跟踪落实机制。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发挥普惠金融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奖补等政策激励引导作用,降低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准入门槛,促进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二是建立省市上下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依托省级地方金融工作协调机制建立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工作协同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并统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探索“党建+金融”服务模式,推动各地建立一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示范点,从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高校等相关单位和机构选拔一批具有信贷、投行、评估、知识产权等相关领域知识背景的人员担任金融顾问,通过金融顾问链接各类金融机构,以“1+N”综合服务合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三是强化考核评价激励。将反映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融资情况的相关指标纳入对金融机构的考核之中,对工作成效突出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激励。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避免“见险即究”“隐性追责”,提高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能力。

(二)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一是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建立分级授权动态调整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各银行省行适当放权至市县支行,提高贷款从申请到放款流程的效率。制定整体金融服务方案和差异化信贷政策,精准高效触达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二是推动“一链一策,一产业一方案”的方式,精准滴灌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多层次、梯度化金融产品矩阵,提高金融产品与不同类型产业链的匹配度,探索构建“细赛道+全周期+差异化”服务模式。三是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跳出传统重抵押、重担保思维,建立基于企业成长性的价值评估体系,弱化对财务指标的关注,以企业具备的能力、资质等要素为依据建立增信机制。积极拓宽抵质押物的接受范围,加快建设完整的无形资产交易、管理和处置平台,探索科技公司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出险后的知识产权处置和收储,破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处置难问题,更好助力科技企业“知本”变“资本”。四是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金融业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在风控、监管、投顾、投研等各环节应用,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质效。

(三)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一是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推动各地级市借鉴苏州和常州企业征信平台经验,加强与相关产业部门数据对接;强化省级征信平台涉企税务、社保、电力、科创、环保等重点数据归集,实现平台共享信息数据多维采集、动态共享。进一步规范企业主、企业关联人信息归集渠道与应用机制,在为金融机构提供规范化企业主或关联人信息服务的同时,帮助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精准画像”,降低金融机构的服务获取成本,提升金融机构授信决策的精准度,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效能。加快打造省市数据要素共享交易平台,发挥数据共享价值,构建数据资源估值体系,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大数据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在客户运营、渠道运营、产品创新等场景的数据化应用。二是搭建政银对接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各政府APP等载体平台,搭建统一的产业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一站式”纵向打通银企融资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信息共享、企业评估、供需对接、业务协同等一站式服务,实现融资服务全链条闭环管理。完善“白名单”推送、信用信息查询和企业画像等多维度征信服务的便捷度和准确度,构建整合型金融服务生态。三是加大惠企金融政策宣传力度。调研结果显示,部分民营企业因不了解政策和融资渠道,而误以为没有相关政策、未能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因此,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定期开展金融政策宣讲会,主动对接有融资需求的民营企业并提供融资渠道、金融产品等咨询服务,推动金融惠企政策红利能够及时惠及有融资需求的民营企业。

(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和良性循环

一是拓展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构建上市公司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持体系,护航民营企业股改、辅导、申报、上市、并购、再融资各阶段。拓宽多元上市渠道,推动部分民营企业走“先境外再境内”的上市路线。培育优质后备资源,挖掘培育、引进扶持更多优质后备企业,加速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及高科技项目对接,不断壮大和优化上市后备企业梯队。鼓励各地给予民营企业发债费用补贴,整合发展一批资本实力较强的国有融资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发债提供低成本增信支持。二是打造创新资本集群,高质量建设产融结合示范区和基金集聚区。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推动上市后备企业股权投资基金和科创苗圃企业股权投资基金积极作为,形成战略性产业“产业培育—企业上市—产业创新—资本退出再投资”的发展循环,撬动社会资本形成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投资新风尚。三是提升供应链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鼓励金融机构联合供应链核心企业、配套服务机构和专业研究机构等,优化供应链融资授信模式和信用评价模型,探索基于数据共治和信用传递的供应链融资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发展“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供应链金融”,拓展核心企业信用覆盖供应链全链路,撬动更多金融资源进入民营企业,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和“航母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超.浅析民营经济融资困境与突破[J].清华金融评论,2024(03):48-50.

[2]侯宝锋,苏治,史建平.融资难、融资贵与小微经营者信心——基于全国工商联和蚂蚁金服小微企业联合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2(07):25-36.

[3]胡恒松.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9(06):82-87.

[4]解维敏,吴浩,冯彦杰.数字金融是否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约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1(12):3129-3146.

[5]金雪军.当前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之困与破解之道[J].清华金融评论,2024(03):37-40.

[6]吕进中.上海金融多措并举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J].清华金融评论,2024(03):17-20.

[7]张立冬.为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金融支撑[J].唯实,2025(01):66-70.

[8]张志元,马永凡.金融改革如何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J].当代财经,2022(12):64-74.

[9]陈晓洁.如何缓解“融资贵”难题?——基于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战略合作的新视角[J/OL].科学学研究.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41108.004.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贫困的动态性与精准脱贫后低收入人口实现共同富裕研究”(编号21BJY242)的阶段性成果。

(张立冬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焦文婷、桂梓椋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易玉洁】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