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5-01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书评 首页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城市范例

作者:武 力 徐柯柯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231   发布日期:2025-1-20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的规律和生产力自身的演进规律,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范式运用于对新时代新现象的观察和重大问题的认识判断之中,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今天中国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江苏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近日读到中共无锡市委党校史国洪、孟祥丰主编的《新质生产力的无锡实践观察》,看到了无锡作为江苏的经济大市、百年工商名城,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示范,正在为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奋力多做贡献。该书出版于2024年10月,以第一时间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无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探索。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各个地区因条件差异和发展水平不同,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照搬的经验,但是走在前面的地区可以为后发者提供经验,见微知著、举一反三。阅读该书,对于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无锡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中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在前列的城市,2013年被列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经过十年发展,2023年无锡地区生产总值15456.19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63万元,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入围数稳居江苏省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领跑全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全党和全国人民迈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无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起步迅速、成效显著。同时,无锡及时总结经验,积蓄更多优势,继续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勇挑大梁、走在前列。该书即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为总论,第二章至第七章为分论。总论部分从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数字赋能体系、企业成长体系、工业治理体系五大体系,全景展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无锡探索;分论部分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平台、科创载体、要素保障六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实践启示,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

该书生动展现了无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立四破”特点:一是立新理念、破老思维,探索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数智技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二是立新机制、破堵断卡,法规政策先行,不断完善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卡脖子”技术加快突破、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效治理的体制机制;三是立新产业、破旧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而行、向“新”提质,着力以“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梯队培育、生态营造”为核心,催生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是立新要素、破禀赋限,强化高质量数据、顶尖人才、科技金融等关键要素汇聚,构建加快国内外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通道。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城市,无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探索可为中共中央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无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创新平台驱动、科创载体支撑、要素保障赋能等方面创新体制、出台政策、完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无锡以广大工业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集群发展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放弃粗放式发展模式、低端落后产能、高能耗高物耗和低价格竞争的老路,聚焦高附加值细分环节,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全力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高端产业集群。无锡通过高起点构建集群发展体系、高站位构建集群推进机制、高质量推进集群关键任务、高水平优化集群发展生态,统筹推进全市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以未来产业布局产业未来,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无锡立足自身产业资源禀赋,紧扣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系统构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合成生物、元宇宙、高端膜材料等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强化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示范企业、科创园区、应用场景、标准规范,加快抢占新赛道,打造未来产业高地。

四是系统构建创新平台,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无锡多维度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以创建国家实验室为使命,以突破产业核心技术为目标,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产学研合作机构为重要载体,以开放共享为基础支撑,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五是提升科创载体能级,打造标杆型科创载体。无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做优孵化载体、集聚高端要素,不断优化科创载体布局、营造优质双创环境、引育高端专业人才,科创载体的服务能力和孵化成效得到了快速提升,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

六是释放要素内在活力,促进资源协同整合。无锡将科技数字要素作为重要驱动力,将战略人才和应用人才作为重要支撑,以金融和资本赋能科技创新,积极培育新型要素市场,优化土地、能耗等要素市场制度和市场治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释放要素内在活力,增加资源赋能功效,深化各类要素协同融合、顺畅循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无锡在这方面展现出了强劲的经济韧性、产业基础、科创实力。截至2023年底,无锡共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32家;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9%,连续11年在江苏省位列第一。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样本,无锡的做法和经验可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无锡建立了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数字赋能、企业成长、工业治理五大体系。

一是构建共生共荣的现代产业体系。无锡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发展思路,“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打破传统产业的桎梏,精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前瞻性的视野,超前布局培育未来产业,构建共生共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二是完善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系。无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八大行动”为抓手,大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

三是优化数实融合的数字赋能体系。新一代数字技术是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带动力最强的科技领域,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探索更丰富的实践路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基于较为雄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无锡较早提出了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推动数实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注入重要动力。

四是搭建蓬勃发展的企业成长体系。无锡大力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推动形成“‘链主'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高新技术企业铺天盖地、专精特新企业抢占高地”的雁阵形态。

五是健全完备有效的工业治理体系。新技术、新产业往往“未知大于已知”,无锡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工业治理体系,形成了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除了理论阐述,本书还收录了32个实践案例,包括“兴澄特钢”等传统产业的6个企业案例、“卓胜微”等新兴产业的5个企业案例、“百度智能云”等未来产业的4个企业案例、“太湖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4个研究机构案例、“微纳园”等科创载体的6个园区案例、江阴市等要素保障的7个政府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覆盖面广,包含了公司企业、研究机构、产业园区、政府部门;而且内容丰富,既有基本情况,又有主要做法,还有实践启示。无论是对于各地政府,还是对于全国企业,都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总之,《新质生产力的无锡实践观察》一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疑是一部探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法路径的佳作。希望无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继续深入探索,收获更多的成果和经验。

(武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城学者,博士生导师;徐柯柯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方晓红】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