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论坛 》欢迎您!   2025-05-01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联系电话:0510—80908055
青年观点 首页 >

治理视域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进路

作者:邵潇涵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310   发布日期:2025-1-20

摘  要  治理视域下探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问题意味着要以治理理论、治理思维、治理手段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要素和过程之中。这不仅对于其提升育人成效和推动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亦具有深刻意义。以高度的治理自觉协同治理主体凝聚常态化制度化的育人合力、优化治理过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拓展治理资源整合常态化制度化的系统力量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应有姿态。

关键词  治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未来制度建设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又要落实落细具体制度,深化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2]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文化建设领域制度现代化的具体落实,从治理视域探讨其展现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对于落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意义重大。

一、治理视域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本质内涵

治理视域下认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问题,首先应对其本质内涵作理论考察,奠定研究的前提基础。

(一)以治理理论指导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所依循的治理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为根本指南,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为基本依托,以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等现代治理理论为关键支撑的。这些理论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确保了教育活动在正确轨道上稳步推进。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对于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项在权力主体领导下的重要教育实践活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将治理理论贯穿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意味着要对教育治理现代化等理论进行系统阐释,深入理解理想信念教育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进而将国家治理理论的优势和经验转化为常态化制度化实践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从功能定位来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手段。在国内外意识形态复杂多变的情势下,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借鉴现代治理理论,把握内外因辩证规律、反复施教规律、渗透转换规律等理想信念教育基本规律,将常态化制度化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动相关教育实践活动。

(二)以治理思维优化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素

要素是事物内部最基础、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构成了整个系统的基本单元。从系统论视角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活动的顺利展开离不开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要素,各构成要素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系统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随着实践条件变化,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素也会发生变化。

“新的治理思维、新的治理主体结构演化”[3]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素的内容从要素管理向要素治理的转型,以及管理思维向治理思维的转变。要以系统观念、创新思维为突出表现的治理思维看待常态化制度化过程的各要素构成。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主体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发起者,在常态化制度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要引导主体树立治理思维、提升主体意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客体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接受者,在治理思维视域下尤为需要重视党员干部“关键少数”和青少年等重点教育对象,以更加生动活泼却不失严肃的方式调动其能动性,引导其切实融入教育实践中。介体是常态化制度化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需要以创新思维打开新思路,有机协同不同特点的介体。环体是教育活动的软性保障,要善于挖掘线上线下资源、统筹内外部环境,优化现有环境空间,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向一体化、多维度环境展开。

(三)以治理手段驾驭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过程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由多个紧密衔接、相互作用的环节组成的系统,这些环节在时间上相互继承、在功能上相互支持,共同推动着教育活动的进行。一般来讲,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包括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评价等过程。从治理角度驾驭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展的全过程,就要从主客体、教育任务和运行机制多个方面的维度着手,丰富完善教育活动实践的全过程。

常态化制度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其设计起点在于理论层面的深入剖析,但最终的目标在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唯有如此,方能凸显其在新时代的价值意义。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组织架构,该教育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运作机制往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组合模式。相较于管理,“治理”更侧重于整体视角的把握、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运行路径的多样性和协同互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过程既要涵盖主体的自觉施教活动,也包含不同领域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内化与外化过程,在主客体的互动过程中,常态化制度化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反馈得以顺利进行。治理视域下的相关教育活动还要注重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和制度评价的多方面优化,这意味着要善于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而又不失政治属性的教育过程的优化,强调整个教育活动开展流程的规范性、协同性等,以期达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过程的全方位和系统化建构。

二、治理视域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时代价值

为了深化对治理视域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理解,进而锚定现实着力点,还要对其时代价值作深入考察。

(一)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育人成效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传播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和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通过思想引领、文化涵育、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等方式筑牢人们的理想信念根基,发挥其铸魂育人的独特优势。运用治理理念来驱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更加注重在遵循理想信念教育内在规律的同时,彰显人的主体地位与积极性,这标志着教育理念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导向,旨在进一步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治理视域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践,首先要解决为何治理即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了什么的问题,这主要涉及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问题。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提出“人始终是主体”[4]的重要命题。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主客体都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人,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重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定意义上是作为治理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治理客体的教育对象之间的思想沟通、心灵对话、智慧的碰撞。在具体的制度化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平等民主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首要就是教育主客双方能够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和角色身份,还要充分感知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思想困惑、心理感受、教育需求,制定针对性的特殊教育策略,将理想信念教育普遍性原则与满足不同群体特殊需求深入结合,切实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治理视域下的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践,在凸显人的主体性前提下,也要关注到教育数字化转型可能产生的风险,以积极求变的方法推动理想信念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科学化发展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转型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个动态过程。将治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融入常态化制度化的进程中,有助于为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实施积累更多的治理智慧与实践经验,进而推动其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迈进。

从制度形成来看,制度本身是在特定时期特定阶段所形塑的、旨在要求社会成员都得以遵守的基本行动准则。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强调运用外部的强制性力量、以其特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发挥克服常态化可能产生的无序性等问题。常态化制度化的全过程一般要经历从前期策划准备到终期评价反馈的整体进程,涵盖教育活动展开的全阶段。治理视域下的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表现为在制度化保障基础上对日常教育活动更为有序的完成、对教育规律更为精准的运用。这主要通过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基本矛盾得以显现,符合提升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和凝聚精神力量的内在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相应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想信念要求与人们实际的理想信念水平之间的矛盾。治理视域下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强调主客双方之间是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既突出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又强调在制度优化、运行机制科学的前提下统筹协同教育活动各要素的相互配合,以教育对象积极主动性的激发助力解决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的基本矛盾,由此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迈向科学化发展方向。

(三)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全球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之中,我国也正处于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刻。教育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实践,加上跨国界、跨时空的“技术黑箱”和多元价值观的冲突,部分群体的理想信念遭受了巨大冲突,甚至产生怀疑动摇的风险,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面临新变化、新任务。“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5]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需要在更新方法中实现创新发展。

以治理方法手段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是一次性完结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逻辑理路,表现为“常态化—制度化—新的常态化”的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多元主体的参与,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转型的主体特征。”[6]相应的,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也是一个涵括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资源等多要素的治理过程。以治理的逻辑思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活动,意味着要从常态化制度化的各环节各要素各主体全方位考量,确保有明确的准则可供遵循,有严格的规范可供支持。这不仅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关键步骤,也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

三、治理视域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进路

治理视域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要从协同治理主体、优化治理过程、拓展治理资源等方面入手推进教育实践。

(一)以协同治理主体凝聚常态化制度化的育人合力为起点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能仅依托单个主体,而是要协调各方共同参与、协同发力,以整体性治理原则的贯彻落实发挥多元主体的育人功能,凝聚育人合力。

1.树立治理思维,推动多元主体协同互动。树立治理思维首先需要引导教育者观念向治理方向转变,在开展教育实践的活动中主动运用治理思维来开展工作。从治理主客体作用关系看,理想信念教育实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过程。一要协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意味着要坚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教育者还应发挥引导作用,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处理好教育者教育引导和教育对象自主建构的关系,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自我完善。二要协同教育者与教育者。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党务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队伍等教育主体,专业课教师、家庭成员以及社会大众等各自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验,同样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要加强不同领域的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育人合力。

2.探索协同育人理念,创新多元教育方式。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受教育者的多元化需求,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已经难以完全适应这些新挑战。从教育理念看,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受教育者自主思考、探索和实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教育方式看,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既能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也能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中引导其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理想信念的内涵和价值。

(二)以优化治理过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为取向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7]发挥体制机制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的独特作用,离不开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整体推进教育全流程。

1.秉持系统观念,做好运行机制的理念保障。治理本身蕴含了领导、监督、评价等内容,强调通过建立一系列完整的流程维护多方主体的共同利益。因此,一要强化组织领导机制。通过党委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保证理想信念教育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各部门能够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二要构建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收集、鉴别和发布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相关案例,促进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典型示范效应。三要完善监督机制。要注重构建层级监督体系、健全法律问责机制、拓宽网络监督渠道,确保实现对教育主客体的多维度监督、维护教育对象的合法权益、做好教育的监督反馈工作。四要创新评价机制。制度化的评价机制是保障理想信念教育长效开展的关键,应贯彻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明确评价指向,依托全过程主体评价机制深化长效评价,还应融入数字化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动态评价。

2.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运行机制的持续效能。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内生动力来自社会发展要求与人的思想素质的应然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要充分挖掘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的内生动力,密切关注智能时代受教育者思想实际的变化,强化理论研究,深入认识理想信念教育与常态化制度化的耦合互动规律,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探索的经验总结,深入把握机制运行的发展趋势。

(三)以拓展治理资源整合常态化制度化的系统力量为依托

资源作为教育活动中可开发利用的要素,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在治理视域下,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效性离不开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的支持。

1.拓展人力资源,提升主体能力。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应着力培养一支具备高尚师德、精湛业务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其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鼓励教师参与理想信念教育相关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素材,以便更好开展教学。

2.拓展物力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实践条件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前提,也是取得预期实践成果的条件依托。通过加大对理想信念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建设和完善教育场所,如社区教育中心、红色教育基地等,为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加强教育资源配置优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差异,通过资源调配缩小教育资源差距。鼓励和支持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边远地区倾斜,确保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3.拓展技术资源,赋能教育变革。人工智能技术正全方位渗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为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环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供给和精准施策,这对教育者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者应基于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和精准需要进行精准识别活动,基于动态数据的多维度精准分析,得出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矛盾,进行精准供给,进而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要进行精准施策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1).

[3]何翔舟.基于区块链赋能的政府治理成本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8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5-196.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6]张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要义与基本特征[J].广西社会科学,2021(12):198-202.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91.

本文系上海青年工作研究课题“大数据时代集体记忆强化青年政治认同研究”(编号2024QYKTLX1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卓】

社科

最新期刊

第四期

江南论坛期刊2025年

在线预览

电话:0510—80908055  0510-80908053   邮编:214000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南象山路2号
备案号:苏ICP备12063891号-1 推荐使用IE9及以上浏览器 技术支持:无锡跨度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0510-8574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