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正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
摘 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坚持守正创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贯通。在守正创新的双向驱动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守正与创新的双向驱动下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理论要义彰显守正创新,历史底蕴饱含守正创新,实践品格体现守正创新。着眼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责任、实践要求和实践价值,谱写好新的文化华章。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两个结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列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提出“坚持守正创新”原则,[1]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动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自信和担当。只有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这一精神特质,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要义彰显守正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贯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与时俱进,在守正中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是深化“两个结合”的生动典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启了一场具有哲学高度的新的思想解放。
(一)继承马克思主义之“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显著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2]还深刻阐述“两个决不能抛弃”即“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重要意义,强调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3]
其一,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精神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起源、价值、传承性、领导权等问题进行阐释,把文化看作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认为人类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4]经济建设为文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文化建设则为经济建设注入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产阶级要坚持文化建设中的领导权。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必须沿着文化守正的正确方向前进。[5]“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6]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文化工作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领导,强调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精神提供重要指引。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7]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既有稳定性也有自我超越性,不断经历着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演进过程。作为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通过世代传承与社会化过程,逐渐内化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然而,文化的稳定性也内在地包含着自我超越的潜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从而推动文化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实现了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体现出文化发展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到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要命题,从高度概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的“九个坚持”,到进一步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任务目标和着力点的“七个着力”,其蕴含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步演进为现代文化。而现代文化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的注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古代、现代和未来的中国。[8]传统文化也需要随着时代与实践要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进行批判性再造,并将其运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这种结合使得中华文化更加贴近现实社会,增强了其当代生命力和影响力。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民族的形态和主体性,蕴含“守正创新”的精神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坚持不懈的创新品格,始终坚持自我革新和自我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孕育出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文明即使屡遭重挫依然能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也正是这种绵延不绝的民族精神,决定了中华文化能够坚持“和而不同”原则,以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积极吸纳和融合各种外来文化,并始终保持民族特色和主体地位,形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根脉。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9]提倡精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当前实践需要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科学阐发其内涵、基因和特质,并赋予其时代意义,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续性和创新性的特质突出“守正创新”的精神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0]“转化”与“发展”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造性”与“创新性”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中华文明内在包含创新的追求。这个意义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将跨越古典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鸿沟,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正是连续性的基本保证。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第二个结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概念、范畴、话语、知识元素和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基因、价值关怀和道德情感上更加契合,帮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本翻译、理论阐释和通俗解读等方面,更能顺应中华民族特点和革命建设实践需求,更容易为国人所理解和接受,实现“理论再造”,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特质的最好说明。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底蕴饱含守正创新
从历史维度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理论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下把握国内国际文化发展的现实观照,体现了守正与创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一)赓续中国共产党革命智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1]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在革命实践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不断地进行文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
近代中国外遭帝国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主义的摧残。毛泽东同志正是在内忧外患之中发现了文化所蕴藏的革命力量,提出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工农群众的受教育程度,也深化了人民的政治素养和革命信仰,成功地用革命理论武装人民的头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进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文化建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思考。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文明应顺应时代潮流,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经验的概括总结,也是在吸取社会主义运动经验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下对党的文化工作作出的科学把握,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动力。
(二)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推进具有深厚文明底蕴的现代化建设
历史上,资本主义文明曾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资本主义文明在追求全球市场的过程中,突破了各国间的隔阂,促进了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依赖,将历史的发展推向一个全球性的舞台。然而,资本主义所追求的全球文明,其核心目标在于增加资本积累并确保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了一个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的“文明悖论”及其异化现象,认为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最终意义上,资本主义文明必将成为“旧文明”,共产主义文明才是值得推崇的“新文明”。在资本主义的文明秩序下,无产阶级遭受沉重压迫和剥削,这激发了他们改变现状、追求更公平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愿望。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深刻理解他们的需求和理想,因此被赋予领导无产阶级去除“旧文明”、建立“新文明”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在发展本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同时,为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3]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1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对于现代化发展进程、一般趋势、历史走向的科学把握,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将现代化发展上升到文明的历史高度,推进具有深厚文明底蕴的现代化建设。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品格体现守正创新
从实践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其所彰显的守正创新特质,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着眼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认清自我、坚定方向,以创新把握当下、迎接未来。
(一)明确实践责任: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怀揣着伟大文化使命的政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6]这一文化使命体现出守正创新这一鲜明特质:真正的传统并不是单纯的过去,而是依然活在当下的过去。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17]它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守正创新。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方向,要时刻牢记文化的人民性本质属性,“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18]二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9]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在坚守社会主义文化之魂的基础上,不仅要积极挖掘、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创新和发展。例如,通过采取修订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等一系列措施,以此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推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力,鼓励文化领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支持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现代化,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展现出更加活跃的姿态。四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二)明确实践要求:“七个着力”为抓手
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文化建设,坚持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和前进方向,筑牢文化建设的历史根基;勇于创新,才能把握住时代机遇,持续发展完善,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把握文化建设的新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方向,彰显出磅礴的实践力量。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20]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取得辉煌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下受到冲击,部分年轻人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文化风气影响,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此外,甚至还有一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忘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七个着力”重大要求,联系着党的文化领导权、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舆论、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外传播和文明交流等方面。“七个着力”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从整体上看,其系统完备、内在统一,从部分来看,其上下贯通、各有侧重,这不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针对现实问题作出的精准部署,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极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战略思维。
(三)明确实践价值: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21]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扬弃的观点借鉴资本主义文明中的优秀成果,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时代伟大实践的需要而提出的中国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展现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所肩负的破解西方文化困境、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现代化发展经验,彰显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决心和担当。在价值理念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战略视角谋划问题,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尊重“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包容“不同”中谋求“大同”,在“守正”中不断“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全球文化治理中的智慧与担当。在文明样态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此指导不同国家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发展与进步,助力应对全球性风险与挑战。同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文化挑战。在实践抓手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22]要用好文化文明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其中,全球文明倡议是基础支撑,没有科学文明观引领国际社会发展,发展和安全均难以实现或不可持续。从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再到“良渚论坛”等,中国广泛搭建世界文明对话平台。202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将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文明互鉴伙伴行动居于首位。用文化文明的力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为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最尖锐、最紧迫的文化治理乃至全球治理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减少文明冲突对抗、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1).
[2][8][9][16][2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1,2-3,2,10,10.
[3]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4-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5]曲青山.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N].人民日报,2024-6-13(09).
[6][1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4,35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2.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09-510.
[1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1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7.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0.
[18]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17.
[1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0.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5.
[22]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4-07-19(01).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原创性贡献研究”(编号22BDJ001)的阶段性成果。
(李鋆洋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振平系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