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三角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量提质路径探索
摘 要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优秀中小企业的排头兵,长三角地区在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本文系统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现状,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坚持创新发展、促进中小企业提升管理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导中小企业持续提高数字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长三角
2011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提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2021 年3 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地区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发展上,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培育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摒弃简单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转而寻求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是专注提供高精尖产品与服务;二是倒逼普通企业转型升级;三是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通过科技创新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新主体
一方面,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育和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助于激发国内市场潜力。另一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的高端产品国际竞争力更强,对于打开国际市场有着积极作用。加之国内国际业务融合发展,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逐渐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
(三)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新动力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创新为魂,聚焦细分市场,强调专业化程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技术创新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培育和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四)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开辟新路径
一方面,部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焦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环保产业。另一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发展依托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管理创新,而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两者叠加,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五)为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夯实新基础
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助于增强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制造”质量品牌,不断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二、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整体发展情况:全国占比居高,培育工程稳步推进
自2019年以来,沪苏浙皖共有2787家企业在工信部公示的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之内,占全国的30.99%,且各批次占比均超过20%,第四批次更是超过3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从增长趋势来看,沪苏浙皖被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均逐年增加,浙江、江苏两省增速明显,浙江表现尤为突出,有603家企业在第四批公示名单之中。从企业总数来看,浙江总数达到1075家,总数占全国的11.95%,江苏省数量次之,共有714家企业,上海市、安徽省水平相当,分别有245家、259家。
(二)区域分布情况:省会优势明显,重点城市势头良好
江苏方面,南京、苏州2市企业数量超过100家,无锡、常州、南通3市也超过60家,苏北地区的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及盐城5市大多没有达到20家,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地区。浙江方面,杭州、宁波2市企业数量超过200家,温州、嘉兴2市超过100家,湖州、绍兴、金华、台州4市也有60—90家企业,衢州、舟山、丽水则企业数量较少,浙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多分布在杭州湾和沿海地区。安徽方面,仅有合肥市企业数量超过100家,芜湖有63家,滁州、安庆、马鞍山3市紧随其后,亳州、宿州、淮南3市则不足10家,安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呈现合肥一家独大局面,企业主要分布在合肥、南京、杭州都市圈内。
(三)挂牌上市情况:安徽差距较大,市场板块分布均匀
从整体上市情况来看,沪苏浙皖各有107家、160家、177家及7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挂牌上市,分别占各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21.1%、22.41%、16.47%及14.46%,上海、江苏企业挂牌上市比例较高。从具体分析来看,上海方面,主板上市20家,创业板上市13家,科创板上市32家,北交所上市1家,新三板挂牌39家,此外,港股上市2家,板块分布比较均匀,科创板上市表现突出,北交所上市企业很少。江苏方面,主板上市26家,创业板上市40家,科创板上市43家,北交所上市6家,新三板挂牌45家,其中科创板上市数量在长三角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浙江方面,主板上市31家,创业板上市41家,科创板上市18家,北交所上市7家,新三板挂牌79家,港股上市1家,其中主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数量及新三板挂牌数量在长三角地区均处于领先地位。安徽方面,主板上市7家,创业板上市8家,科创板上市15家,北交所上市4家,新三板挂牌37家,安徽上市企业数量与沪苏浙差距较大,尤其A股市场上市数量差距尤为突出。
(四)行业分布情况:行业分布集中,高新产业占比不高
分析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分布情况,可以发现:312家A股上市企业总体上集中在制造业大类,其中有18.91%的企业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14.74%的企业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处于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企业也占近10%的比重,非制造业行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最高,达到5.13%。上海方面,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占比最高,达到22.73%,其次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占比均超过10%,同时,长三角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43.75%坐落于上海,研究和试验发展行业更是有57.14%坐落于上海。江苏方面,专用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较多,分别占江苏企业总数的18.26%和16.52%,同时,长三角地区专用设备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35.59%坐落于江苏,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41.3%坐落于江苏,金属制品业企业有75%坐落于江苏。浙江方面,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及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超过10%,同时,长三角地区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50%坐落于浙江,仪器仪表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企业则分别有40.91%、45%坐落于浙江。安徽方面,行业分布较为集中,超过50%的企业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
(五)创新能力情况:创新驱动发展,研发投入占比较高
为了消除企业规模对于研发投入金额的影响,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考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的具体指标。从总体上看,主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最低,科创板占比最高,达到12.86%,北交所上市企业次之。上海方面,北交所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最高,超过40%,但仅1家企业,参考价值不大。科创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1.13%。江苏方面,科创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最高,为9.15%,北交所上市企业为7.65%。浙江方面,同样科创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最高,达到8.64%,创业板上市企业次之。安徽方面,与沪苏浙相比,各板块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均较低,尤其主板、创业板和北交所上市企业,处于垫底位置。
(六)经济指标情况:经营状况良好,经济效益稳定增长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体财务绩效比较优异,收益水平较高,净资产收益率均超过10%。上海方面,各板块上市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较苏浙皖低,尤其科创板上市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均值未达到1%,不少企业是负数。江苏方面,北交所上市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最高,达到18.5%,其他板块上市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则处于中间位置。浙江方面,科创板、北交所上市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较高。安徽方面,与研发投入水平较低相反,安徽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均值水平较高,财务绩效突出,其中创业板上市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2.3%,主板上市企业达到17.18%,在长三角地区均处于领先地位。
当前,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要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地区分布不均、上市企业占比低、头部企业不强、扶持政策单一、行业壁垒多、融资环境不完善、培育工作不精准、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营商环境优化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量提质工作任重道远。
三、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量提质的路径
(一)支持中小企业坚持创新发展
一是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系统,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二是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支持建设研发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给予减免税政策扶持;三是加快保护知识产权,提振企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四是实施品牌创新,立足行业发展现状,避免同质化竞争,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与服务。
(二)促进中小企业提升管理能力
一是引导中小企业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二是坚持人才引进和培育并举,加快企业管理团队建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三是鼓励中小企业引进管理咨询服务,咨询机构提供相应服务即可适当减税;四是吸收院士、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科技企业家,组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咨询专家库,召开专精特新企业家论坛,邀请企业家、咨询专家分享管理经验。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转变商业银行传统信贷评价体系,提高科技、人才等指标权重;二是鼓励商业银行结合自身业务特色,成立专营机构,创新产品及业务模式,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三是引导创投机构设立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推广“融资+融智”模式;四是推动融资担保机构开发专精特新融资担保产品,助推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四)推进加快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一是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产业协作配套,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借助大项目、大工程,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三是省市县政府牵头,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发展,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
(五)引导中小企业持续提高数字化水平
一是鼓励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第三方服务商关注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加强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提供基础支撑;二是数字赋能中小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和物流全流程,助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三是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定向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小企业
一是构建梯度培育机制,分类指导,分级培育,丰富专精特新培育库,为入库企业免费提供企业培训、法律咨询、管理创新等公共服务;二是搭建“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上市辅导、权益维护等系列服务,做到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精准服务;三是探索中小企业发展风险补偿机制,帮助其专注细分市场、深耕专一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胜名,张本秀,江三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态势与路径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8):78-91.
[2]李金华.我国“小巨人”企业发展的境况与出路[J].改革,2021(10):101-113.
[3]林江.培育和扶持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J].人民论坛,2021(31):58-63.
(陆园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汪洋系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江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