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六个坚持”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原则遵循
摘 要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六个坚持”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推动理论创新重要的原则遵循,即:以坚持人民至上作为理论创新应当秉承的价值取向、以坚持自信自立为理论创新应该坚守的逻辑起点、以坚持守正创新为理论创新秉持的基本原则、以坚持问题导向为理论创新应当把握的现实驱动、以坚持系统观念为理论创新应当运用的思维方法、以坚持胸怀天下为理论创新应当具备的战略视野。
关键词 “六个坚持”;理论创新;原则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并归纳出了“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之中,深刻揭示了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逻辑起点、基本原则、驱动力量、思维方法、战略视野,成为在新时代继续推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必须坚持的原则遵循。
一、以坚持人民至上为理论创新价值取向
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将“人民”二字镌刻在党旗之上,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最广大人民的心声、破解了最广大人民的难题。一方面,党的理论致力于为人民群众立论代言。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2]这一论述标定了理论创新的根本指向,即理论创新必须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还是江泽民同志明确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无论是胡锦涛同志开创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同志强调的“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所秉承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党的理论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蕴含着丰富的原创精神和实践经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丰沛源泉和不竭动力,促使理论走向新高度、焕发新光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3]新时代以来取得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正是在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概而言之,作为流淌于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人民至上宛若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中的政治引线,成为理论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倾心追随的奥秘所在。
新征程上继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的殷切期待变为美好现实。一方面,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既要坚持理论创新为了人民群众,使其精准对接人民所需、解决人民所忧;又要坚持理论创新依靠人民群众,将分散在群众中的力量汇聚成推动理论创新的强大合力,唯有此才能更快更准更稳地创造出人民群众所拥有、所喜爱、所赞成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理论创新成果必须坚持到群众中去。要切实做好基层宣传工作,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增强其说服力和亲和力,以群众感到困惑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宣讲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使创新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二、以坚持自信自立为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
作为积淀在民族精神中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自信自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特有的精神气度,融汇在百年发展进程之中,成为连缀和贯通理论发展的内在精神理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缺乏自信自立的精神,忽视对中国自身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分析,对此,毛泽东同志强调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由此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初步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畏惧、不动摇,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从容化解了来自国际和国内的风险考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四个自信”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鲜明地彰显出自信自立对于理论发展和实践跃迁的重要意义。质言之,这种自立自信的精神风貌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全部历史脉络之中,是促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境界的内在要求和生命所在,构成了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
新征程上继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更加主动担当的姿态为马克思主义注入鲜活血液。一方面,理论创新必须饱含信心,坚信所从事事业的正义性、科学思想的正确性、方向目标的伟大性。唯有此,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保持定力、保持主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得对、走得通。另一方面,理论创新必须自立自强,立足本国实际、植根本国沃土、汲取本国文化营养,依靠自身力量创造出本土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唯有此,才能在构建国家话语体系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稳、走得好。
三、以坚持守正创新为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既是坚定不移贯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历史,也是立足本土视角、深耕时代情境建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体现了守正和创新、“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奠定了其在中国发展的总基调,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两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熔铸于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血脉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一以贯之坚持、旗帜鲜明捍卫、与时俱进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其从内核到外延,从基本原理到表现形式呈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具有前后相继的连续性,是在不断继承前人之“本”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结果,是承前启后、相互贯通、层层递进的关系。质言之,守正创新既是保证理论发展不偏航、不僵化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也因之构成了理论创新的重要遵循,成为推动理论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
新征程上继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以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创新以寻求突破、扬帆远航。一方面,要保持坚守正道的定力。必须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握其整体性、领会其实践性、悟透其真理性,避免出现对这一理论“断章取义”、将这一理论奉为“金科玉律”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增强敢于创新的魄力。必须以高昂情怀和满腔热血对待新生事物,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继承科学理论的前提下,根据中国实践的新变化和时代提出的新问题进行新的理论建构,以原创性贡献标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高度。
四、以坚持问题导向为理论创新的现实驱动
纵观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虽然立足于不同的战略环境、面临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它们之间层次结构一脉相承、逻辑井然,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其鲜明问题导向:聚焦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以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严重压迫和束缚,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这一时期首先且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挑时代大任、抓住时代难题,在科学解决社会矛盾中、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实现了理论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之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富裕成为人民的现实诉求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人以必须回答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牢牢抓住这一根本任务进行理论创造,接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的问题,实现了理论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问题,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科学论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可见,理论上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开始的,又是在不断破解突出难题的过程中得以深化,“抓住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构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劈波斩浪的重要抓手,也成为了拓展理论创新深度和广度的有效举措。
新征程上继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问题倒逼的进程中持续提升理论创新的精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善于聆听时代的声音,精于捕捉和发现问题。必须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在调研中掌握实情、发现问题进而抓住问题,从问题中找办法、寻先机、求突破。另一方面,要敢于回应时代的呼唤,勇于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要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奔着问题走,及时、准确地提出化解矛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理论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
五、以坚持系统观念作为理论创新的思维方法
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动理论创新的科学思维方法。它强调既要统揽全局、统筹谋划,又要筑牢局部、重点突破,在实现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均衡发展。这种“立足全局、兼顾局部,实现整体效益最优化”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全过程,成为理论不断深化、完善、丰盈自身的重要方法论支撑。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和“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到邓小平同志强调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4]再到胡锦涛同志强调的“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无一不是运用系统思维所推动的理论创新,都彰显了洞察时势、统揽全局的系统谋划和战略擘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系统观念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强调既要胸怀大局,将大局作为处理和观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又要统筹兼顾;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牵住“牛鼻子”,处理好两点与重点的关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遵循着这一观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协调配合的理论和措施,为应对复杂局面、推动事业发展提供科学遵循。概而言之,党的创新理论都是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的产物、都是坚持运用系统分析法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也因之成为理论创新的重要思维方法,促使理论朝着体系更为完备、系统、协调方向不断前进。
新征程上继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一方面,理论创新必须全面考量,协调推进。当前,需要处理的关系、统筹的利益、解决的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长远角度加强宏观谋划与战略推进,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支撑。必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加强各思维方法之间的关联研判和统筹运用,尤其是发挥好系统思维的基础性作用,以此推动理论创新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六、以坚持胸怀天下为理论创新的战略视野
回望百年图景,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探索理论创新的一般规律,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打上全球化、世界性、国际范的鲜明烙印。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视野宏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着眼于世界发展大势、借鉴先进文明成果中得以提升。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开放性、发展性以及世界性,加之全球化潮流的不可逆转性,这种天下情怀与国际视野也就内化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特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站位高远,胸怀天下、笃行担当,在回应人民普遍关切、解决人类共同难题中得以发展。建党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国的前途、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宏阔的时空维度促进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围绕“为人类作出贡献”这一命题进行深刻理论思考与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改造必须着眼于世界改造”的世界情怀推进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的战略视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着“中国将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自觉,开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提出了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理念,促进理论创新在立足中国和面向世界的相互张力中推进。简言之,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凝结,也是拓展理论深度、厚度、广度必须具备的战略视野。
新征程上继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统揽世界大势、拓展世界眼光,让中国的理论在服务本国的基础上更好地惠及世界。一方面,要加强同各国的对话交流、务实合作,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充分吸收借鉴当今时代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理论创新在兼收并蓄中实现发展。另一方面,要在世界大变局中引领方向,破解全球性发展困局,为解决世界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建设更美好的世界过程中推动理论朝着内涵更丰富、战略更高远的目标稳步前进。
总之,科学的理论思维、正确的理论指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永葆生机、走在时代前列的核心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实际上是对理论创新作出了根本性规定。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六个坚持”,它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根本旨归点、关键立足点、基本遵循点、现实着眼点、重要统筹点、主要站位点,为理论创新指明了具体的原则遵循。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已然具备了更为充足的资源、更为坚实的基础,但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这就给理论创新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面向未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继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把握好、运用好“六个坚持”,将其贯穿于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之中,将之运用于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之中,推动理论创新持续走深、走实、走远,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2]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1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1.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江锦】